第114章 割韭菜

见这些人还是有些兴致不高,朱棣顿了顿,又补充了一些。

“书坊除了印发、售卖官报外,内部一应笔墨、书籍的定价皆为如今书坊的一半,将成为县学、府学、太学专属的书坊,只供其中家境不好或是境况艰难的学子购买。”

“另外,官报将会大面积的售卖,定价为一枚铜板。”

朱棣的话让在场所有的人陷入了沉思当中。

能够在京师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立稳脚跟,这些个人都不是什么蠢货色,相反,还十分精明。

昨日朝廷就已下诏,改国子学为太学,并隐隐传出新学改革的事情,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新学取士出现。

虽然只是和科举取士并行,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朝廷放着完善的科举不好好用,非要再加一个新学,足以说明新学取士的重要性。

今日清晨,京师内刚刚传出学子聚众抵触新学,言明新学断了学子的路。

而下午燕王府的侍卫就找上了他们,并在淮河上见到了燕王朱棣。

要知道,燕王之前轰轰烈烈的干过不少大事,最终的效果都十分之好。

而今他又为这官报亲自出面,可见新学的势在必行。

心思活泛的人已经将这一切串联了起来,心中不断盘算着。

官报若真能人手一张,上面的内容哪怕是千金也难换,毕竟这可代表着知名度,这样一来,为书坊出资,哪怕是亏本经营,完完全全可以接受。

而更多的人则是处于观望犹豫的阶段。

毕竟他们没有上帝视角,哪怕新学主事人乃是燕王朱棣,他们也不敢赌新学一定能够成功。

若是新学失败,按照如今读书人的现状,能读得起书的,都不是什么特别穷的人,哪里需要到这书坊去买半价的物品。

而且官报的作用还没有得到体现。

光是这一点,就充满了赌的不确定性。

朱棣将在场所有人的神情尽收眼底,多说无益,他也不打算再费口舌。

“诸位,京师三味书坊的出资权,包含每月一缴的租钱、小厮月钱、书籍笔墨的钱,加在一块,每月二十贯。”

“起拍价二十贯,上不封顶,一炷香燃尽之后,出价最高者可得今年三味书坊的出资权和大明官报的署名权。”

朱棣话音刚落,就有个商人惊讶出声。

“一个月二十贯??这出资价钱未免太高了吧?”

朱棣面色如常,这个价格就是他故意定高的。

官报何其重要,后世报纸盛行的那段时间,几乎家家户户每天都会订购报纸。

大明的百姓虽不如后世人民一般热衷时事,但官报价钱低廉,只需一个铜板,几乎和白送没什么区别。

按照成本来说,每张报纸得亏个一文半的钱。

但对于古代百姓来说,你要让他花一枚铜钱去买半个馒头,他顶顶愿意,可若是买这么一份报纸,就难免会拒绝了。

毕竟不是所有百姓都识字。

但眼下正好闹出了新学风波,学子和部分百姓聚众闹事,大部分百姓也都持观望态度。

若借此事推出官报,朝廷再大肆宣扬一番,必能引得官报引人注目。

以直隶为例,囊括京师及附近的县城,人口多达二十几万人,这些人中,识字的人再怎么说也有几万人。

官报的目的不在于赚钱,而在于树立官府的权威,借官报加强对民间的掌控力。

但若说白送,也不太现实,一方面会使得官报不受重视,一方面亏损会更多,

所以朱棣只需要做到在官报成功宣扬出去的同时,不亏太多的钱,就算是成功。

这亏的钱,当然就是从这出资权上面补,不仅补,朱棣还要借此薅一把羊毛。

他改革商税,肃清商人之间那些龌龊事,打造不受歧视的行商环境,并不是亲近商人。

而是让商人赚更多的钱,再去收割。

这玩意和割韭菜一个道理,让韭菜长得好,才能割下一茬又一茬的菜。

因此,这次的拍卖,非但不能将价钱定低,反而要往高里定。

果不其然,那商人质疑声刚落下,就遭受到了旁边的人的背刺。

“我出二十二贯!”

还不等他反应过来,周围又有几人接连出价。

短短一会,书坊的出资权就被抬到了三十贯宝钞的价钱。

原本还在观望犹豫的人先是看了看朱棣面前那张桌子上燃烧的长香,又看着旁边不断出价的人,咬了咬牙,一同加入到竞价的过程当中。

朱雄英静静的看着这一幕,实则心中早已掀起了波澜。

最开始时,他试着将自己代入到这些人中,也面临着同样的情绪,那便是未知的回报。

他还一度觉得拍卖的价钱定的高了些。

可没想到,凭借朱棣的做法,硬生生将不合理变为了合理。

燃烧的长香从视觉上带给了他们一种时间紧促的感觉,算是第一方面的施压。

而朱棣利用这些人中精明的那些人的出价,抓住了其余人的心理,使得他们也参与进来。

朱雄英的心中若有所思。

很快,一炷香燃尽,拍卖的结果也呈现在众人面前。

书坊第一年出资权和官报的署名权以一月五十二贯的价钱,落在了一个叫做张尚的人的手中,对方正是这画舫的主人,名下还经营着几间酒楼。

这个价钱倒也没有超出朱棣的意料,毕竟眼下官报的作用还未凸显出来,头一次拍卖的价钱算是低了。

等到第二年时,想必这价格少说也能翻上一番。

余下的事情就简单多了,朱棣与张尚定下了契约,要来了他想在官报上刊登的内容,随后从对方手中一次性拿到了一年的资金。

做完这一切,时辰也不早了,朱棣派人去皇宫知会了一声后,便和朱雄英带着钱返回了燕王府。

燕王府内,朱棣特意将杨士奇唤了过来。

第一期官报尤为重要,他不能马虎,于是想叫杨士奇来帮他润笔。

杨士奇虽年纪尚小,可润笔的功夫还是有的。

在两人的配合下,大明的第一期官报,正式出现在了他们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