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擅长治疗小儿疑难杂证

1.宣上通下治愈中毒性肠麻痹

陈某,男,2岁。1968年10月2日初诊。

患儿于注射“白喉预防针”菌苗后,发热3天伴惊厥,腹胀如鼓,住本院西医儿科病房,入院后诊断为“中毒性肠麻痹症”,因经治疗无效,转请先生会诊。

患儿身热5日不解,少汗,无涕,无泪,舌苔腻,痰多,气粗不平,肚腹膨胀如鼓,呕恶时作,夜烦不宁,便解不爽,小溲黄少。此肺气失宣,腑气痹阻,有闭厥之险,且虑痉变,法以宣上通下。

炒山栀、射干、陈皮、黄郁金各5克,香豉、杏仁、大腹皮、猪苓、茯苓、炒莱菔子各6克,七液丹10克(包),鲜枇杷叶2片(去毛布包),桔梗3.6克。1剂急煎,频频饮服。

先生嘱咐:服药后肠鸣就有救治的希望,否则无效。

患儿服药后肠鸣矢气,解下酱色大便,气秽异常,腹胀略松,继则去炒山栀、香豉、茯苓,加大豆卷、大贝母宣上,并用糖瓜蒌、苏子以润下,枯芩、赤芍清热,得大便畅解,诸症悉愈。

按:此例西医诊断为中毒性肠麻痹症,先生用《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为主方以宣肺,加入主治外伤暑湿、身热不退、大便不畅、小便短赤的七液丹等以通下,合而宣上通下,驱邪外出而获效。肺与大肠相表里。石芾南的《医原》中说:“若肺气未开,而里证又急,又必于宣通肺气之中,加以通润胃肠之品。肺主天气,天气通,地气乃行耳。”

2.清宣温化法治疗深秋伏暑

戴某,男,8岁。1973年10月4日初诊。

病经两候余,身热不退,夜间热甚,烦躁少宁,时或谵语,舌苔垢,胃脘痛,腹膨胀,溲黄,邪滞互伏,气机不利。宜从宣通三焦,理气疏导法。

炒山栀、黄郁金、炒枳壳各5克,香豉10克,炒川朴3克,陈皮、杏仁各6克,建曲、法半夏各10克,生姜皮1.5克。

1剂药后,夜间仍发热,仍有谵言,舌苔厚腻,胃脘胀痛,大便稀溏,原方加炒薏苡仁、白蔻仁,取三仁汤意以宣化。服药8剂后,身热渐清,胸次按痛,邪滞尚重,用栀豉汤、栀子厚朴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宣化,次第选用炒莱菔子、海南子、黄郁金以通滞,后身热退净。嘱慎饮食,调理而愈。

按:小儿温病有新感、有伏气(即“伏邪”),先生力主伏邪发病理论。对伏邪温病中的伏暑病,主张清宣温化。伏暑为时令病,雷少逸先生《时病论》中曾详论之:“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病也。是时凉风飒飒,侵袭肌肤,新邪欲入,伏气欲出,以致寒热如疟,或微寒或微热,不能如疟分清,其脉必滞,其舌必腻,脘痞气塞,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外,方得全解,倘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盖此证湿与热结,湿处热外,热处湿中,胶结不化,不若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则安。拟用清宣温化法,使其气分开则新邪先解,而伏气亦得随之而解也。先生认为,伏暑初起,既不可过用辛温以发其汗,亦不可过用苦寒以遏其邪,力主清宣温化,辄用三仁汤加减。若里滞重,外感轻者,需令其大便通畅,解下酱色大便,病即好转,瓜蒌薤白半夏汤或枳实导滞丸等可选择使用。

3.开郁理气治疗心肌炎

王某,女,13岁。1974年10月18日初诊。

患儿发热已2个月,胸闷,心悸,西医诊断为“心肌炎”,曾用天王补心丹加青蒿、丹皮未见效,前来就诊。

刻诊患儿身热夜甚,心悸,太息不舒,脘次作痛,舌苔薄白,饮食欠香。邪滞互伏,香化为法。

炒山栀、陈皮、杏仁、藿香梗、黄郁金各6克,白蔻仁2.4克,苏梗、金橘皮各5克,香豉、法半夏各10克。3剂。

复诊时脘次已不痛,舌苔薄白,大便不畅,遂增入苏子5克、炒莱菔子6克以通滞,服药后身热渐退,仍见胸闷、叹气。前方加木香3.6克、金铃皮6克以理气开郁,诸恙悉愈。

按:经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又曰:“谨候其时,病可与期。”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性。患儿发热已2个月,而初发于夏秋季节,太息不舒,脘次作痛。先生认为此是夏秋暑湿遏伏,肺气失于宣降所致。痰邪扰心则心悸,心神受扰,脉行失调。重要的是要宣畅肺气,逐寇外出,以安内宅。故用栀豉汤宣解郁热,二陈汤化痰,复以杏仁、苏梗、黄郁金、木香、白蔻仁、金铃皮宣畅气机,行气以调血,三诊即愈。

4.清血分热治疗亚败血症

吴某,女,9岁。1974年4月24日初诊。

患儿反复发热伴关节疼3年余,曾在上海某医院住院治疗1年,诊断为亚败血症,治而未愈。此次于3个月前发热至今不退,当时检查白细胞38.8×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淋巴细胞百分比10%,血沉50mm/h。

先生诊视后意见:病经3年余治而未瘥,身热不解,夜甚于昼,肌瘦体痛,舌苔白滑,饮食欠香,肤现红颗不痒。此气血两亏,先予扶正,正胜则邪自却也。

太子参10克,当归、葛根、白术各6克,白芍、茯苓、苡仁、炙黄芪各10克,炙甘草3克,枯芩、木香各5克,红枣3枚。3剂。

服药后患儿身热渐减,周身乏力,时而抽筋。此蕴热未清,仍以归葛饮为主方加赤芍、丹皮、连翘、枯芩以清血分之热,葛根、苡仁缓解拘挛筋急,复加炒山栀、青蒿清热。治疗过程中,患儿一度上肢红肿疼痛,右足底红肿。前方加晚蚕砂(包)、忍冬藤、连皮茯苓各10克,生甘草5克。患儿先后服药20余剂,身热净退,随访3载,未再复发。

按:经云:“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患儿反复发热3年,久热不退,气血已虚,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先生先予扶正,继则清化蕴伏之热邪,3年之痼疾,终于治愈,要在辨证准确。此病发热、汗出、肌肉烦痛,缠绵时日,多夹湿热内郁,湿郁久化热。薛生白《湿热病篇》云:“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王士雄曰:“日久已从热化,在气不能清解,必至逼营。”先生认为久热不退,多为热伏血分,先生用忍冬藤、连翘、枯芩、赤芍、丹皮、山栀、青蒿清热,用晚蚕砂、连皮茯苓、白术、苡仁化湿,用药层次井然,极有章法。

先生是扬州中医儿科一代名医,默默无求,奉献一生。先生去世时,江育仁、朱良春、周筱斋、耿鉴庭等发来唁电、唁函悼念。扬州百姓至今仍在缅怀。我忝列门墙,成为先生的关门弟子。先生的医德、学术思想、经验使我受益终生,我常感念师恩,谨以此文纪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