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卷一)
- 张奇文等主编
- 877字
- 2024-07-03 16:09:02
德被桑梓,里人同道齐称颂 愤抗倭寇,举义竭诚济难民
1936年,中华民族被进一步推向苦难深渊的前夜。
这年,孙镜朗先生因其父病重告急回乡省亲。老父亲一见外出游学的儿子回来了,病情竟自好了一多半。待父亲痊愈了,镜朗先生心情却愈加沉重了,阔别十年后的家乡比过去更凄惨。听说先生回家了,前来求医的群众络绎不绝。面对一个个需要他医治的病人,面对一张张面黄肌瘦的容颜,尤其对视那一双双祈望着先生妙手回春的眼睛,他的心被震撼了:“医者,义也!风光一生一世,不如急人所需于一时。事业在我乡!”是啊,医者无义,何谈医德?名医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医,除了要具备高超的医术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职业道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他毅然放弃在南京即将形成气候的事业,在济宁创办“镜朗国药小室”,开业后每天患者盈门。民间流传着许多先生治病救人的佳话。如当时曾有一位靠卖粥维持生计的沈老太太,年过六旬,生活极困窘。因患失血症,大口吐血,盈碗而出,注射止血针无效,他医束手,患者奄奄一息,行将就木,家人已备整寿衣。在准备老人后事的同时,患者家人请来镜朗先生以图最后的希望。先生察色按脉,认为可治,返回家中取来人参一根,嘱咐其家人煎熬,是谓独参汤,给患者频服。果然,沈老太返还了生机,一家人念念不忘先生的救命之恩。
镜朗国药小室开业年余,东洋倭寇的铁蹄开始蹂躏我河山。先生毅然将药室关门罢业,以示抗议。由于战乱,尸横遍野,腐朽秽气致使瘟疫流行,为害甚烈。镜朗先生责无旁贷地每天为难民义诊,并携带药物。他选定了治疗瘟疫的药方普济消毒饮,用大锅煎熬,凡有过路人均劝其饮服一大碗,有效地控制了瘟疫的流行。从1937年到1947年,历时十二载的兵荒马乱,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着一场又一场灾难。孙镜朗先生作为生活在旧社会的一个文弱知识分子,饱尝了亡国之辱和战乱之苦,全家人的生活常常处在颠沛流离中。在那样一个民不聊生的旧时代,先生尽管刻苦研习与苦苦追求,在医术上取得了令同辈钦佩的成就,然而,作为一个爱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这些成就对他的内心世界毫无宽慰可言,更谈不上人生的喜悦。在他年届半百之际,他欣喜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