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卷一)
- 张奇文等主编
- 2054字
- 2024-07-03 16:09:11
兴学办医,不遗余力
1946年6月~1954年5月,林耀东服从革命需要,在不同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但他意识到自己是行医出身,忙于一般事务非己所长,只有行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他每每在填报履历表时,都在特长栏里填上“擅长中医治病”,并多次向组织提出干老本行、希望从事中医工作的请求,其间有机会为革命同志诊脉看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安徽省政府为振兴中医,邀请省内各地名中医筹办安徽中医进修学校,林耀东在被邀请之列。1954年5月,他如愿调入省卫生厅,在安徽中医进修班基础上,受命参与筹建安徽中医进修学校,担任副校长(校长由省卫生厅副厅长兼任)。
林耀东在省卫生厅的支持下,改变了进修班重西轻中的办学方向,其办学宗旨是“传授中医医疗技术,在继承我国民族医学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中医业务水平”。中医课程比重占50%以上,教师则聘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医术水平较高的老中医。开始以经典原著授课为主,后来自编试用教材,采取个人备课、集体讨论、统一见解和试教等多种方式,逐步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其中学校所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四部通俗讲义,还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学校1953~1959年先后开设针灸、中医、中药各科培训班20余期,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近千人,其中留校任教的王乐匋、吴锦洪、李济仁、周夕林、汤琢成、许业诚、巴坤杰等,后来都成了省内外乃至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学校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还努力结合医疗教学开展科研工作,1955年3月还成立了中医药研究组,1956年扩大为中医药研究所,由省卫生厅拨款兴建了办公大楼。在办学模式和医疗、科研等方方面面,中医学校都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中医学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57年11月,林耀东被选派到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教学研究班进修学习一学年。这是唯一一届由卫生部委办的教学研究班,目的是把全国各中医院校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对中医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并互相学习,以进一步办好各省的中医教育事业。当时江苏省中医学校的副校长,就是鼎鼎大名的中医药学家叶橘泉。
1958年,毛主席发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号召,安徽省卫生厅党组决定,在安徽中医学校基础上,升格筹建安徽中医学院。1958年底,刚进修回来的林耀东再次参与了筹建工作。作为筹建时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为此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凡事亲力亲为。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明确自己有革命的职责,凡人民所交给的任务,我一定以钻研的精神深入思考,掌握工作规律,努力完成任务。
1960年3月,学院成立了由林耀东、孙弼纲等8人组成的“科学研究室”,林耀东任研究室主任。1962年,林耀东主持制定了学院“科学研究十年规划”,随后几年研究室重点开展了经络本质、养生学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2项,在基础、临床研究和文献整理上都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为学院后来经络研究所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正当出成果、出效益的时候,却因暴发“文革”,科研工作被迫搁浅。
1959年9月,学院开始招生。当时全国的中医工作正处于举国初创时期,刚刚兴办的几所中医院校还没有统一的中医学教材。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各家本草问世少则数百年,多则数千年,尤其《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文辞古奥,理论深晦,金元四大家学说也问世于八百多年前,均较难理解,直接作教材学员们很难听瞳。作为中医学院的“科学研究室”,承担中医教材的编写工作,责无旁贷。林耀东主任一切从零开始,精读细研中医经典,自行编写《内经知要讲义》《各家学说讲义》等教材,运用于教学之中,深入浅出,简明易懂,使学员们能越过艰深的文字障碍而豁然开朗。到1965年,林耀东和他的研究团队共自编教材6种,基本满足了中医学的教学需求。
林耀东于中医科研等工作以外,同时还肩负着学院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先生是一个上进好强、学习努力的人,不仅科研工作有声有色,教学上也不甘示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虽然其课程不多,但非常认真,备教案、列提纲、写讲稿,很下苦功,讲解深入浅出,尤其对经典古籍滚瓜烂熟,《黄帝内经》《伤寒论》信手拈来,背诵如流。特别是做专题学术报告,就非常能够体现出他的学术水平。他培养的学生遍布江淮大地、大江南北,许多现在都已是安徽中医界医教研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在开展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1960年底林耀东又受命筹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担任主持工作的副院长,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任负责人。先生亲自看门诊、查病房,视病人如亲人,望闻问切仔细认真,理法方药细致周详。尤其是上门诊,业务非常好,病人特别多,排队的病历堆得很高,病人也往往会为先来后到的事情而发生争执,以至于管理护士也多有怨言了。先生耐心地安慰劝导病人,病人挂了号不看完绝不下班,而这下子司机又有意见了。当时医院配备了双排座的三轮专车,用以接送老中医上下班。别的医生都下班了,而他却忙得不可开交,下不了班,只好请司机先走。每逢先生回乡探亲,家乡方圆百里来看病的乡亲就摩肩接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