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2.邹阳大义

邹阳,临淄人,是西汉时期很有名望的文学家、散文家。吴王刘濞招揽天下名士,邹阳、严忌、枚乘等被刘濞招为门客,授予官职,这些人以文章、善辩而闻名。吴王阴谋叛乱,邹阳写了《上书吴王》进行劝谏,因当时叛乱尚未发动,所以只能隐晦曲折地加以劝说,从中可以看出邹阳是一个有志于维护国家统一的人,在政治主张上与贾谊、晁错有一致的地方。但吴王不听,于是邹阳与枚乘、严忌等离开吴国,先后投靠了梁王刘武。

邹阳为人足智多谋,慷慨大度,不愿意与梁王的谋臣羊胜、公孙诡同流合污。羊胜、公孙诡嫉妒邹阳的才能,在梁王面前诽谤邹阳。梁王受到蛊惑,将邹阳逮捕入狱,还要杀掉他。邹阳不怕死,但担心死后留下恶名,为后人所诟病,就从狱中上书梁王,即《狱中上梁孝王书》以自我表白。当时邹阳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梁王听信谗言将其下狱,若直说自己无罪,则等于直斥梁王昏聩,处境将更为不利。另一方面,若不将梁王偏听偏信谗言说清楚,又无以自证清白。邹阳以古人为例,向梁王讲辩什么是忠,什么是奸,怕触怒了梁王,邹阳采用了巧妙的笔法,请梁王辨明是非。此文文采飞扬,情意恳恳,意多慷慨,有战国纵横家的韵致,为一篇千古名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梁王看了上书大为感动,马上释放了邹阳,并向他谢罪,待为上宾。

羊胜、公孙诡教唆梁王做皇位继承人,梁王于是上书景帝,希望在长安有一个放置车辆的地方,以便他可以常来常往长乐宫,还请求从梁国修建一条甬道直抵长安,以便朝见太后。袁盎等大臣认为这样做不妥,景帝便拒绝了梁王的请求。梁王为此大动肝火,派人去刺杀袁盎等十几位大臣,造成惊天大案。景帝怀疑是梁王所为,派出一批批使者责问梁王。梁王一开始还倚仗太后的宠爱,有恃无恐,把羊胜、公孙诡藏在他的后宫,妄图蒙混过关。枚乘、严忌都干脆不说话,只有邹阳坚决反对,因此又遭到谮毁。

后来,梁王行刺的事情败露,梁王这才让羊胜、公孙诡自杀。但景帝仍然怨恨梁王,要治他的罪,梁王这才知道害怕,后悔当初不听邹阳的劝谏,向邹阳表示感谢,并赏赐他千金,求他想办法在景帝面前为自己解罪消灾。

邹阳知道齐国有一位王先生,已经80几岁,善出奇谋,便前往齐国求见老人,请他出主意。王先生说:“这事实在太难了,自古君王如果有了怨恨,一定会施以报复。皇上要追究梁王,以太后之尊、骨肉之亲尚且不能阻止他,其他人更阻止不了。昔日秦始皇怨恨太后,把太后迁出咸阳,囚禁在雍。许多大臣认为这种方式既有悖孝道,又有损秦国形象,先后进谏。秦始皇大怒,先后杀了十几位劝谏的大臣,直到茅焦以母子大义劝谏始皇,始皇不能反驳,才勉强听从了他的话。但像茅焦这样侥幸免于一死的,仅仅是九牛一毛啊!所以说事情很难办,现在你还要到哪里去?”邹阳说:“邹、鲁之地有精通经学之人,齐楚等国多雄辩机智之才,韩魏的士人重视气节,我想去那里碰碰运气。”王先生说:“你去吧,返回时到我这里来一下。”

邹阳在外一个多月,仍然找不到办法,又回来见王先生。王先生对他说:“我上次想献出我的计策,又担心别人会有更好的计策。既然别人都没有,你不妨先去长安见一下王长君试试,他起的作用会超过任何人。”邹阳恍然大悟,说:“一定按照先生说的办。”

王长君是景帝皇后王娡的哥哥,后被封为盖侯。邹阳找准一个机会,向王长君请罪说:“我不是因为您身边没有侍臣来侍奉您,我自不量力,是因为您将有一大凶事,我想向您报告。”王长君连忙跪谢道:“不敢当。”邹阳说:“我听说您的妹妹在后宫所受的宠幸,无人可比,而您的行为多有不循规蹈矩之处。如今皇上正在追查袁盎等大臣被刺杀的事情,梁王恐怕要被诛杀。为了此事,太后愤懑异常,又无处发泄,正咬牙切齿地盯着皇上的宠臣,我想您处境不妙,为您担心。”王长君手足无措,问:“这该怎么办?”

邹阳说:“您如果能诚恳地向皇上分析厉害,劝皇上不要再追究梁王,就一定会讨得太后的喜欢。太后感激您,会铭记在心,您的妹妹在两宫间得宠,地位就会像金城一样稳固。您对梁王又有存亡继绝之功,可谓是德布天下,名传四方,望长君思量。在上古,舜的弟弟象整天想着谋害哥哥,而舜做了天子,却不计较,把弟弟封在有卑。圣人对兄弟,没有不消之怒,没有不解之仇,只会日益加深亲爱之情,所以为后世传颂。鲁国公子庆父派仆人邓扈乐杀了太子子般,后来又归罪于邓扈乐,庆父的弟弟季友不追究事情原委,杀了邓扈乐。庆父又亲自杀了鲁闵公,季友在后面慢慢追赶,最后放跑了哥哥庆父。《春秋》认为季友所为符合亲人之道。鲁庄公的夫人哀姜品行不端,被哥哥齐桓公在夷地处死。孔子认为:‘齐桓公过于拘泥于礼法,不懂得变通’,认为这件事做得过分。您把这些故事讲给皇上听,梁王就可能被皇上放过。”于是王长君找机会对景帝照说了一遍,加上韩安国求见长公主,为梁王求情,景帝终于放过梁王,没有惩治。

邹阳虽为梁王说情,但却站在王长君的角度,以利害关系危言耸听,终于说服了王长君,有战国策士说辞意味,《汉书.艺文志》因此把邹阳列入纵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