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书治要: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套装全五册)
- 李先耕译注
- 2字
- 2024-10-24 15:41:19
卷一
周易
【题解】
《周易》也称为《易》《易经》,是一部极其特殊的哲学著作。它源于占卜,但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已经远远超越了占卜,成为“广大悉备”,“类万物之情”,“通天下之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之学”,所以又被称为“群经之首”。《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分上经和下经,为六十四卦,每卦由卦名、卦画、卦辞、爻辞组成。这一部分成形于殷末周初,其实质是占卜之书,但其卦形与卦爻辞相组合的形式,使易象从隐晦的符号暗示发展为用文字表述的带有一定文学性的形象,也使《周易》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的一部独特的哲学著作。“传”是解释“经”的,共七种十篇,又称“十翼”,它们是《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经”与“传”原本是分开的,到了汉代,将《易传》并入《易经》,东汉郑玄将《彖》和《象》分附到相关各卦下,魏王弼又将《文言》分附到《乾》《坤》二卦下,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的样子。《周易》内容丰富,它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数理思维,提出的阴阳、太极等概念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周易》最基本的内容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两两相重而来。每一卦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爻称为“九”,用“—”表示,阴爻称为“六”,用“- -”表示。爻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卦独有的“用九”、《坤》卦独有的“用六”两爻,《周易》一共有三百八十六爻。《易经》共有六十四卦辞与三百八十六爻辞。
对于《周易》的成书和作者,《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伏羲,文王和孔子。《隋书·经籍志》也说:“昔宓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简言之,上古时代,黄河、洛水出现《河图》《洛书》,其所呈现的奇妙图案,被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周文王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后来,周公又作爻辞;而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今人多认为,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辞为周公所作,《易传》成于战国。
我们知道,《群书治要》是魏徵等人奉命编撰的,而《隋书》也是魏徵主编的,所以《群书治要》当然和《隋书·经籍志》的观点相同。所以我们也按传统介绍《周易》的作者、注释者。
王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是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他明察聪慧,好老庄,善清言辩论,为“正始名士”的代表。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其《周易注》,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作,它跳出汉代以象数解《易》的窠臼,开辟了后世以义理解《易》的先河。
韩康伯,即韩伯,字康伯,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东晋玄学家、训诂学家。他和谢安之弟谢万、桓玄等共注《系辞》以发挥玄理。其注大抵祖述王弼,不取郑注。王弼《周易注》包括经的全部及传的《文言》《彖》《象》部分,而韩康伯承继王弼补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到了唐孔颖达等奉诏作《周易正义》,大量采用王弼和韩康伯注,并对二注逐句加以解释,世称“孔疏”。
《群书治要》选录了六十四卦之中的四十五卦。每卦节录的内容又以《象》《彖》为主,卦爻辞占了很少一部分。此外还节录了《文言》《系辞》的部分内容。从节选的内容和注释来看,偏重义理,主要涉及为君、治国之道。《礼记·经解篇》云:“洁净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周易》是君子之学,学习的要旨在于指导我们明德修身,安身立命,增长处世智慧。
魏徵在《隋书·经籍志》中录有《周易》注疏共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亡逸不计)。其中“《周易》十卷(魏尚书郎王弼注《六十四卦》六卷,韩康伯注《系辞》以下三卷,王弼又撰《易略例》一卷)”当为《群书治要》摘录经文及注释所本。为了体现原编者的意图,注释以及译文采用魏徵文本所用的注释或与其同时代人的有关解释,而没有采用宋人、清人以及今人认为正确的解释。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定稿于653年,比《群书治要》的631年略晚,但也相距不远,注释多采用孔氏《周易正义》之说。
乾①
元、亨、利、贞②。《文言》备也③。
【注释】
①乾:卦名。《乾》卦是《周易》第一卦,它的上下卦都是乾。《乾》卦为纯阳卦,六爻都是阳爻,象征天,喻龙。卦象代表天道。天道刚健自强,运行不息,变化无穷,创始万物,有才德君子当效法天道的这种精神。
②元、亨、利、贞:指乾卦的四种品德。元,创始。亨,亨通。利,和谐。贞,正直。
③《文言》备也:本句是王弼《周易注》原注,下文原注相同。后文统称注,不再说明。《文言》,指《易传》之中的《文言传》。《文言》是对《乾》《坤》两卦的卦辞、爻辞进行的解释,对两卦的象征含义和蕴含的义理都有深刻的揭示。《文言》对《乾》卦的解释见后文。
【译文】
元始、亨通、和谐有利、贞正坚固。《文言》中的解释已经很完备了。
《象》曰①:天行健②,君子以自强不息③。
【注释】
①《象》:指《易传》之中的《象传》。《象传》有两篇,分《大象传》和《小象传》。《大象传》有六十四条,解释各卦的象征含义。《小象传》有三百八十六条,解释各爻辞的象征含义。
②天行健:天道运行刚健不止,周而复始,毫厘不爽。健,强有力。
③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应该效法天道的精神勤勉自强,努力不止。
【译文】
《象传》说:天道强劲刚健,运行不止,君子应该效法天道的精神自强不息,努力不止。
九三①:君子终日乾乾②,夕惕若厉③,无咎④。处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⑤。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⑥。故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
【注释】
①九三:每卦均由初、二、三、四、五、上,六个爻位组成。九代表阳爻,六代表阴爻。此爻属于阳爻,处于第三爻的位置,故称“九三”。
②乾乾:自强不息,努力不懈的样子。《周易正义》:“言每恒终竟此日,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
③夕惕若厉:到了夜晚还像身临险境一样小心谨慎。惕,畏惧,戒惧。厉,危险。
④无咎:没有灾难。
⑤处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第三爻位于下卦的最上爻,上卦之下,处于将变未变的状态。极,顶点,最高位。下体、上体,《周易》每卦初、二、三爻为下卦,也叫下体、内卦;四、五、上爻为上卦,也叫上体、外卦。
⑥旷:荒废。
【译文】
九三:象征着一个才德出众的君子整个白天都勤勉自强,到了晚上还像身临险境一样小心戒惧,这样就会免遭灾祸和过失。九三爻位于下卦的最上爻,又处在上卦的下面。在这个位置,如果只修下卦的义理,那么居处在上卦的德性就会荒废;如果只修上卦的义理,那么居处在下卦的礼仪也会丢弃。因此,君子整日自强不息,努力不懈,到了晚上还要保持警惕,就像身临险境一样。
九五①:飞龙在天,利见大人②。不行不跃而在乎天,故曰飞龙也。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兴,德以位叙③,以至德而处盛位,万物之睹,不亦宜乎④?
【注释】
①九五:《周易正义》:“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
②飞龙在天,利见(xiàn)大人:九五卦象有如圣人以龙德上飞于天,九五爻处在君王的位置,利于出现道德高尚的圣贤明君,并显现其德行。《周易正义》:“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见,出现。
③叙:记述。
④宜:合理,合适。
【译文】
九五:象征着龙在空中飞腾,此时有利于出现道德高尚的圣贤明君。龙不爬行、不跳跃而在天上飞腾,所以称作飞龙。具有飞龙的德性又处在上天的位置,那么通往圣贤明君的道路是畅通的。地位因为有与之相配的德行而兴盛,德行又因有与之相配的地位而显著,以高尚的品德处在君王的地位,受到天下万物的瞩目,这不是很合理吗?
上九:亢龙有悔①。
【注释】
①亢:极高,过分。悔:悔恨,懊悔。
【译文】
上九:龙在空中飞到极高之处,只知前进,不知后退,就会出现懊悔的事。
《彖》曰①:大哉乾元②,万物资始③,乃统天④。云行雨施,品物流形⑤。大明终始⑥,六位时成⑦,时乘六龙以御天⑧。乾道变化,各正性命⑨。大明乎终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时而成也。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时乘六龙”也。保合大和⑩,乃利贞。不和而刚暴也。首出庶物,万国咸宁⑪。万国所以宁,各以有君也。
【注释】
①《彖(tuàn)》:指《易传》中的《彖传》。《彖传》主要解释卦辞,也解释卦名,对每卦的义理有深刻阐释。《彖传》有六十四条,原分上下两篇,今则逐条附于每卦卦辞之下,只有《乾》卦特殊,附于用九爻辞之下。
②乾元:即是天道之始。元,开始。
③万物资始:天下万物都依靠天道的力量而创始。资,获取,依靠。
④统天:被上天统率。因天道有生养万物的德性,所以万物被上天统率。统,率领。
⑤品物流形:万物流布成形,各得生养。品物,各类事物。《周易正义》:“‘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者,此二句释亨之德也。言《乾》能用天之德,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故品类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
⑥大明终始:非常明了万事万物终始的道理。明,明白。一说大明指太阳。
⑦六位时成:六爻的位置依时机而设定。六位,六爻的位置。由于明白万事万物终始的道理,六龙的状态或潜伏或飞跃,都因时机的不同而定。《周易正义》:“‘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者,此二句总结《乾》卦之德也。以《乾》之为德,大明晓乎万物终始之道,始则潜伏,终则飞跃,可潜则潜,可飞则飞,是明达乎始终之道,故六爻之位,依时而成。若其不明终始之道,应潜而飞,应飞而潜,应生而杀,应杀而生,六位不以时而成也。”
⑧时乘六龙以御天:御,使用,应用。《周易正义》:“‘时乘六龙,以御天’者,此二句申明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于天体。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阳气升降,谓之六龙也。”
⑨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性命,本性与天命。《周易正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者,此二句更申明乾元资始之义。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通,谓之为道。言《乾》卦之德,自然通物,故云乾道也。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言《乾》之为道,使物渐变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
⑩大和:也称“太和”,指最均衡、和谐的状态。《周易正义》:“纯阳刚暴,若无和顺,则物不得利,又失其正。以能保安合会大利之道,乃能利贞于万物,言万物得利而贞正也。”
⑪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首出庶物,圣贤明君从天下万众中脱颖而出。首,元首,指有高尚德行的圣贤明君。庶,众多。物,人,众人。咸,皆,全部。《周易正义》:“此二句论圣人上法《乾》德,生养万物。言圣人为君在众物之上,最尊高于物,以头首出于众物之上,各置君长以领万国,故万国皆得宁也。人君位实尊高,故于此云首出于庶物者也。”
【译文】
《彖传》说:伟大的天道啊,天下万物都依靠天道的力量创始,因此万物为上天所统率。云气飘荡,雨水普降,万物流布成形,各得生养。圣人明白万事万物终始的道理,所以六爻的位置依时机而定,又根据时机驾驭着六龙行使天道。随着天道的运行变化,万物的本性与天命各得其正。由于明白万事万物终始的道理,六爻的设置才能不错失时机。阳气升降不定,《乾》道随着时机的变化而确定所处的爻位并运用其义理。安居的时候就驾驭潜龙,外出的时候就乘驾飞龙,所以说“依时驾驭六龙”。永保万物之间融洽和顺,就会达到和谐贞正的境界。如果万物之间不和谐,纯阳就会强硬对抗,互相伤害。圣贤的君王从天下万物中脱颖而出,遵循天道来治理天下,所有的诸侯国都会和谐安宁。天下万国之所以安宁,是因为各自国家都有贤明的君主治理。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①。亨者,嘉之会也②。利者,义之和也③。贞者,事之干也④。君子体仁足以长人⑤,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注释】
①元者,善之长也:元,天道。《周易正义》:“庄氏云:‘第一节“元者善之长”者,谓天之体性,生养万物,善之大者,莫善施生,元为施生之宗,故言“元者善之长”也。’”
②亨者,嘉之会也:嘉,美。会,会聚。《周易正义》:“‘亨者嘉之会’者,嘉,美也。言天能通畅万物,使物嘉美之会聚,故云嘉之会也。”
③利者,义之和也:和,和谐,协调。《周易正义》:“‘利者义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
④贞者,事之干也:贞,守持正道,坚定不移。干,根本。《周易正义》:“‘贞者事之干’者,言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使物皆得干济。”
⑤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体仁,躬行仁道。《周易正义》:“‘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者,自此已下,明人法天之行此四德,言君子之人,体包仁道,泛爱施生,足以尊长于人也。仁则善也,谓行仁德,法天之元德也。‘嘉会足以合礼’者,言君子能使万物嘉美集会,足以配合于礼,谓法天之亨也。‘利物足以和义’者,言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足以和合于义,法天之利也。‘贞固足以干事’者,言君子能坚固贞正,令物得成,使事皆干济,此法天之贞也。施于王事言之,元则仁也,亨则礼也,利则义也,贞则信也。”
【译文】
《文言》说:元,是善的初始长养。亨,是美善的会聚。利,是适宜的和谐。贞,是事物的根本。君子实践仁德,就足以为人们的尊长;会聚美好的事物,就足以符合礼;有利于物,有利于人,则足以和谐正义;坚守正义、正直的品德就能做成事情。君子是践行这四种美德的人,所以说“《乾》卦是元始、亨通、和谐有利、贞正坚固”。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①。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②。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居下体之上③,在上体之下④,明夫终敝⑤,故不骄也。知夫至至⑥,故不忧也。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惕,怵惕之谓也。
【注释】
①君子进德修业:《周易正义》:“子曰:‘君子进德修业者’,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进德则知至,将进也;修业则知终,存义也。忠信所以进德者,复解进德之事,推忠于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
②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整修文章教化。《周易正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③下体之上:指九三这一爻处于下卦的最上方。
④上体之下:指九三处于上卦的下方。《周易正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者,谓居下体之上位而不骄也,以其知终,故不敢怀骄慢。在下位而不忧者,处上卦之下,故称下位,以其知事将至,务几欲进,故不可忧也。”
⑤敝:衰败。
⑥至至:至于至极,谓达到最高境界。
【译文】
“君子整个白天都勤勉自强,到了晚上还像身临险境一样小心谨慎,这样就会免遭灾祸和过失”,这说的是什么?孔子说:“这是说君子增进德行建立功业的根本。忠信,是增进美德的依据;修饰文教,必须树立真诚意图,这是积聚功业的根基。所以居于上位时不会骄傲,处在下位时不会忧伤。九三这一爻居于下卦的最上,又在上卦之下,明白最终会结束于破败,所以不骄傲。知道事物会走向极致,所以不忧伤。所以勤勉自强,顺应时机而小心戒惧,即使遇到危险也会免除灾祸和过失。”惕,说的是小心戒惧。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①。”
【注释】
①“同声相应”几句:孔子这段话是从不同角度阐释同类相感、相招、相从的道理。《周易正义》:“因大人与众物感应,故广陈众物相感应,以明圣人之作而万物瞻睹以结之也。‘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柱础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水流湿,火就燥’者,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于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此同气水火,皆无识而相感,先明自然之物,故发初言之也。‘云从龙,风从虎’者,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此二句明有识之物感无识,故以次言之,渐就有识而言也。‘圣人作而万物睹’者,此二句正释‘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义。‘圣人作’则‘飞龙在天’也,‘万物睹’则‘利见大人’也。陈上数事之名,本明于此,是有识感有识也。此亦同类相感,圣人有生养之德,万物有生养之情,故相感应也。”
【译文】
“龙在空中飞腾,此时有利于出现道德高尚的圣贤明君”,说的是什么?孔子说:“同样的声音会互相呼应共鸣,同样的气息会互相需求融合。水流向低湿的地方,火烧向干燥之处,云随从龙,风随从虎,圣人一旦兴起,万民都会瞻仰跟从。”
“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①,下无阴也。贤人在下位而无辅②,贤人虽在下而当位,不为之助③。是以动而有悔也。”
【注释】
①贵而无位,高而无民:九五贵为“大人”,上九处于九五之上,更“贵”于九五;然上爻当为阴爻,上九是阳爻,失位,故曰“无位”。《乾》卦六爻都是阳爻,没有阴爻,而阴爻象征民众,所以高而无民。《周易正义》:“子曰‘贵而无位’者,以上九非位而上九居之,是无位也。高而无民者,六爻皆无阴,是无民也。”
②贤人在下位:指下卦的九三爻。
③不为之助:九三与上九同为阳爻,不相应,所以不能辅佐。
【译文】
“龙在空中飞到极高之处,只知前进,不知后退,就会出现懊悔的事”,说的是什么?孔子说:“上九显贵却没有实位,居高却没有民众,下面没有阴爻。贤人居于下位而不能辅佐,贤人虽在下卦处于阳爻之位,却不能成为助力。因此行动就会懊悔。”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以君德而处下体,资纳于物者也。宽以居之,仁以行之①。
【注释】
①“君子学以聚之”几句:此四句解释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在田,指未在君位,即“以君德而处下体”,所以要加深学养积蓄德行。问以辨之,指尚未学透,更需要具体细致地询问,才能对疑问辨别决断。《周易正义》:“君子学以聚之者,九二从微而进,未在君位,故且习学以畜其德。‘问以辨之’者,学有未了,更详问其事,以辨决于疑也。”“‘宽以居之’者,当用宽裕之道,居处其位也。‘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
【译文】
君子要加深学养来聚集德行,通过审慎细致地询问辨别决断,拥有君德而处于下位,拥有接纳外物的资质。应当用宽裕的心态来居处,用仁德的爱心来践行。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①。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②?
【注释】
①“夫大人者”几句:此七句解释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论述大人德行,无所不合。与天地合其德,是指上天覆盖,大地承载。与日月合其明,是说如同太阳月亮照临一切。与四时合其序,是说如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而生长肃杀。与鬼神合其吉凶,是说善吉恶凶如同鬼神相报。先天而天弗违,是说在天时之先行动,天便居于后位而不违背,这就像上天跟大人相合。后天而奉天时,是说在天时之后行动,就能顺奉上天,还是大人跟上天相合。《周易正义》:“此论大人之德,无所不合,广言所合之事。‘与天地合其德’者,庄氏云:‘谓覆载也。’‘与日月合其明’者,谓照临也。‘与四时合其序’者,若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之类也。‘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祸淫也。‘先天而天弗违’者,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
②“天且弗违”几句:这三句是说孔子认为高远的上天尚且不相违背,何况又小又近的人和鬼神呢?《周易正义》:“夫子以天且不违,遂明大人之德,言尊而远者尚不违,况小而近者可有违乎?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译文】
九五爻辞的大人,他的德行如同上天覆盖、大地承载一样普遍,他的英明如同太阳月亮那样照临一切,他的行为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他显示的吉凶祸福如同鬼神那样必定相报,他在天时之前行动,天便居于后位而不违背,他在天时之后行动,自然能顺奉天时。高远的上天尚且不相违背,何况又小又近的人呢?何况又小又近的鬼神呢?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①?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②?
【注释】
①“亢之为言也”几句:这是继续阐明上九的含义。上九之所以极高而有懊悔,正是由于有这三件事。如果能完全了解这三件事,即使处在上位,也不至于“亢”。《周易正义》:“此明上九之义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者,言此上九所以亢极有悔者,正由有此三事。若能三事备知,虽居上位,不至于亢也。此设诫辞。庄氏云:‘进退据心,存亡据身,得丧据位。’”
②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能知道进退存亡,又能不失正道,大概只有圣人吧!《周易正义》:“言唯圣人乃能知进退存亡也。何不云得丧者?得丧轻于存亡,举重略轻也。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者,圣人非但只知进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道,其唯圣人乎!此经再称‘其唯圣人乎’者,上称圣人为‘知进退存亡’发文,下称‘其唯圣人乎’者,为‘不失其正’发文,言圣人非但知进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故再发圣人之文也。”
【译文】
上九爻辞所用的“亢”字,是说如果只知前进而不知后退,只知生存而不知灭亡,只知获得而不知丧失,结果是处于极高而必定懊悔,不陷入这种境地的大概只有圣人吧?知道进退存亡又能不失正道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坤①
《象》曰:地势坤②,君子以厚德载物③。
【注释】
①坤:《坤》卦为《周易》的第二卦。它的上下卦同是坤,六爻都是阴爻。属性阴,象征地,在天之下,美德是顺从。
②地势坤: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地势方直,不符合上天的圆形。但地势承载上天,这又是顺了。王弼《周易注》曰:“地形不顺,其势顺。”
③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大地,德行厚重,能够承载万物。《周易正义》:“君子用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言‘君子’者,亦包公卿诸侯之等,但厚德载物,随分多少,非如至圣载物之极也。”
【译文】
《象传》说:地势平直而又和顺,君子从中悟出做人道理,修养深厚德行,像大地一样包容、承载万事万物。
《彖》曰:至哉坤元①,万物资生②,乃顺承天③。坤厚载物,德合无疆④。含弘光大,品物咸亨⑤。
【注释】
①至哉坤元:这是感叹赞美《坤》卦德行。坤元,与乾元对应,指大地滋养万物之德。《周易正义》:“‘至哉坤元’者,叹美坤德,故云‘至哉’。至谓至极也,言地能生养至极,与天同也。但天亦至极,包笼于地,非但至极,又大于地。故乾言‘大哉’,坤言‘至哉’。”
②万物资生:资生,赖以生长,赖以为生。《周易正义》:“‘万物资生’者,言万物资地而生。初禀其气谓之始,成形谓之生。乾本气初,故云‘资始’;坤据成形,故云‘资生’。”
③乃顺承天:是说阴柔的坤顺承上天。顺承,顺从承受。《周易正义》:“‘乃顺承天’者,乾是刚健,能统领于天;坤是阴柔,以和顺承平于天。”
④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大地宽广深厚,承载万物,生长万物的德行无边无际。无疆,即指空间无边无际,也指时间无始无终。《周易正义》:“‘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者,以其广厚,故能载物,有此生长之德,合会无疆。凡言‘无疆’者,其有二义,一是广博无疆,二是长久无疆也。自此已上,论坤元之气也。”
⑤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周易正义》:“‘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者,包含以厚,光著盛大,故品类之物,皆得亨通。但坤比元,即不得大名,若比众物,其实大也,故曰‘含弘光大’者也。此二句释‘亨’也。”品物,各类事物。
【译文】
《彖传》说:真是至高无上啊,《坤》卦的美德!万物赖以资生,又能顺承上天。坤德广博深厚承载万物,天地相合,阴阳相生的德性广大无边,包含万物,并使之发扬光大,万物都能亨通和顺。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①,至静而德方②。含万物而化光③。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④。
【注释】
①坤至柔而动也刚:这是说《坤》卦六爻皆阴,所以至柔;卦体虽是至柔,但它的运动刚健。《周易正义》:“‘坤至柔而动也刚’者,六爻皆阴,是至柔也。”
②至静而德方:至静,大地不动,这是极致的安静。德方,长养万物没有私心,这是德能方正。《周易正义》:“‘至静而德方’者,地体不动,是至静。生物不邪,是德能方正。”
③含万物而化光:《坤》卦含养万物,德化光大。《周易正义》:“‘含万物而化光’者,自明《彖》辞‘含弘光大’,言含养万物而德化光大也。”
④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承天而时行,行动按四时变化,不敢领先。《周易正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者,言坤道柔顺,承奉于天,以量时而行,即不敢为物之先,恒相时而动。”
【译文】
《文言》说:《坤》卦六爻皆阴,形体最为柔顺但运行却极其刚健,形体最为安静但德行十分方正。坤涵养万物而德化光大。《坤》卦大概是柔顺的吧?顺承上天而按季节践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①。
【注释】
①“积善之家”几句:这是解释初六的爻辞。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有德泽留给子孙后辈;而积累恶行的人家,一定会留下祸害后患。《周易正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者,欲明初六其恶有渐,故先明其所行善恶事,由久而积渐,故致后之吉凶。”
【译文】
积存善行的人家,一定有多多的吉庆传承子孙;积存恶行的人家,一定有多多的祸殃贻害后人。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①。
【注释】
①“君子敬以直内”几句:这三句是说六二的爻辞。君子敬以直内,是说君子恭敬肃穆以表明内心正直。义以方外,是说君子效法大地正直而生养外物,各自适宜方正。敬义立而德不孤,是说《坤》卦树立恭敬肃穆的德义,与人接触,人们也用敬肃回应,这就是“德不孤”。《周易正义》:“‘君子敬以直内’者,覆释‘直其正’也,言君子用敬以直内。内谓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理。‘义以方外’者,用此义事,以方正外物。言君子法地正直而生万物,皆得所宜。……‘敬义立而德不孤’者,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德不孤也。”
【译文】
君子行为恭敬肃穆,内心端方正直,效法大地长养外物适宜方正,恭敬肃穆的德义树立了,在德行上就不会孤独。
屯①
《象》曰:云雷②,屯。君子以经纶③。君子经纶之时。
【注释】
①屯(zhūn):《屯》卦是《周易》的第三卦,震下坎上。震象征雷电,是运动;坎象征水,有危险。屯字原指植物萌生大地,象征万物初生之时,充满艰难险阻,然而顺时应运,一定会欣欣向荣。
②云雷:密云不雨,比喻恩泽未降;雷鸣电闪,说明天刑已临。《象传》认为《屯》有聚集之义,所以其卦象是云雷相聚。
③君子以经纶:经纶,是整理丝缕,用来把经线纬线编在一起成为绳。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周易正义》:“经谓经纬,纶谓纲纶。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于物。”
【译文】
《象传》说:《屯》卦的卦象是云雷相聚,象征恩泽与刑罚并施,万物萌生。君子由此领会应该抓住有所作为的时机治理国家。《屯》卦正代表君子领会要抓住治国的时机。
《彖》曰: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①。《屯》体不宁,故利建诸侯也。《屯》者,天地造始之时也。造物之始,始于冥昧,故曰“草昧”也。处造始之时,所宜之善,莫善于建侯。
【注释】
①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二句以人事释《屯》之义。建侯,封立诸侯。不宁,不可安居。《周易正义》:“草谓草创,昧谓冥昧。言天造万物于草创之始,如在冥昧之时也。于此草昧之时,王者当法此《屯》卦,宜建立诸侯以抚恤万方之物,而不得安居于事。”
【译文】
《彖传》说:上天创造万物的时候,如同昏暗蒙昧之时,君王应该效法《屯》卦,建立诸侯安抚四方,而不能安然自处。《屯》卦的卦体不安宁,所以适宜建立诸侯。《屯》卦是天地创始的时候。创造万物的开端,从昏暗蒙昧开始,所以说“草昧”。处在开始创造的时候,最适宜的善行好事,没有比建立诸侯更好的了。
蒙①
《象》曰:山下出泉②,蒙。君子以果行育德③。
【注释】
①蒙:《蒙》卦是《周易》第四卦,坎下艮上。艮为山为阻止,坎为水为危险。《蒙》意味蒙昧幼稚。卦形为山下有险,仍不停止前进,是为蒙昧,故称《蒙》卦。因而《蒙》卦强调的是如何启蒙、如何教育的问题。
②山下出泉:山下流出泉水,不知流向何处,遇到危险能停止。《周易正义》:“山下出泉,未有所适之处,是险而止,故蒙昧之象也。”
③君子以果行育德:果,果决。育德,是说隐默之中育养其德。《周易正义》:“君子当发此《蒙》道,以果决其行,告示蒙者,则‘初筮’之义。‘育德’谓隐默怀藏,不自彰显,以育养其德。‘果行’‘育德’者,自相违错。若童蒙来问则果行也,寻常处众则育德,是不相须也。”
【译文】
《象传》说:《蒙》卦下艮是泉,上坎是山,卦象是高山下流出泉水,如同蒙昧渐渐开启。君子就要用果决的行动育成自己的德行。
《彖》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①,志应也②。“我”谓非童蒙者。暗者求明者,明者不咨暗。故《蒙》之为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也。童蒙之来求我,志应故也。蒙以养正,圣功也③。
【注释】
①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是《蒙》卦卦辞中的话。卜筮者说,不是我求幼稚愚昧的人占卜,而是幼稚愚昧的人求我占卜。匪,非。童蒙,指幼稚愚昧的人。
②志:指童蒙来求的心志。
③蒙以养正,圣功也:教养子弟除去蒙昧,使其正直,这是圣人的功业。
【译文】
《彖传》说:“不是我求着幼稚愚昧的人来占卜,而是幼稚愚昧的人求我占卜”,是我们心志相应的缘故。“我”,不是幼稚愚昧的人。暗昧者向明智者求助,明智者不会向暗昧者咨询。所以《蒙》卦的含义,不是我求着幼稚愚昧的人,而是幼稚愚昧的人求我来启发蒙稚。幼稚愚昧的人来求我,是与我心志相应的缘故。能教养子弟除去蒙昧,使其正直,就会达成至圣之功。
师①
《象》曰:地中有水②,师。君子以容民畜众③。
【注释】
①师:《师》卦是《周易》第七卦,坎下坤上。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师》卦强调两点:一是用兵的前提要“正”,只有正义之师才有资格用兵;二是出师的关键在于任用贤人,不能用小人。
②地中有水:是说《师》卦外卦为坤,象地;内卦为坎,象水。卦象表现出地能包容众水,水喻群众,所以是包容蓄养民众之象。
③君子以容民畜众:言君子应效法《师》卦,容纳畜养民众。《周易正义》:“‘君子以容民畜众’者,言君子法此《师》卦,容纳其民,畜养其众。若为人除害,使众得宁,此则‘容民畜众’也。又为师之,主虽尚威严,当赦其小过,不可纯用威猛于军师之中,亦是‘容民畜众’之义。”
【译文】
《象传》说:《师》卦的卦象是地中有水,象征大地容纳民众。君子应该效法《师》卦蓄养保护民众。
初六①:师出以律②,否臧,凶③。为师之始④,齐师者也。失令有功,法所不赦。故师出不以律,否臧皆凶也。
【注释】
①初六:六为阴爻,这是《师》卦第一爻,是《师》卦的开始。
②师出以律:军队行动必须遵行国法军纪。律,法令,军纪。《周易正义》:“‘初六师出以律’者,律,法也。初六为《师》之始,是整齐师众者也。既齐整师众,使师出之时,当须以其法制整齐之,故云‘师出以律’也。”
③否(pǐ)臧,凶:如果军队行动不按律令,无论好坏,结果都是凶。否,恶。臧,善,好。《周易正义》:“‘否臧凶’者,若其失律行师,无问否之与臧,皆为凶也。否谓破败,臧谓有功。然否为破败,即是凶也。何须更云否臧凶者,本意所明,虽臧亦凶。”
④为师之始:初六是《师》卦的初爻,所以表示军队行动的开始。
【译文】
初六:军队出征要按照国法军纪,不如此无论好坏都是凶兆。军队行动的开始,必须发号施令,整治军队。不听从军令即使立功,军法也绝不宽赦。所以说军队出动不听军律,好坏都是凶兆。
上六①:大君有命②,开国承家,小人勿用③。处师之极,师之终也。大君之命,不失功也。开国承家,以宁邦也。小人勿用,非其道也。
【注释】
①上六:是《师》卦最后一爻,是阴爻。
②大君:指天子。
③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开国承家,建立邦国,继承封邑。这两句说明《师》卦之终,正当班师告捷,有开国承家之赏,不可任用小人。《周易正义》:“‘大君有命’者,上六处《师》之极,是《师》之终竟也。大君,谓天子也。言天子爵命此上六,若其功大,使之开国为诸侯;若其功小,使之承家为卿大夫。‘小人勿用’者,言开国承家,须用君子,勿用小人也。”
【译文】
上六:天子颁布命令,按功劳大小分封功臣,功劳大的封为诸侯,功劳小的继承封邑,成为卿大夫,小人不能任用。上六这一爻处在《师》卦的极点,是《师》卦的终结。天子的命令,不能离开功劳的依据。建立邦国,继承封邑,都是为了邦国安宁。小人不能任用,因为他们不是正道。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①。“小人勿用”,必乱邦也②。
【注释】
①正功:指按照上六所说的功劳进行评定。
②乱邦:让国家混乱。《周易正义》:“‘大君有命,以正功也’者,正此上六之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者,若用小人,必乱邦国,故不得用小人也。”
【译文】
《象传》说:“天子颁布命令”,是公正地评定功劳大小。“小人不能任用”,任用了必定搞乱邦国。
比①
《象》曰:地上有水,比②。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③。万国以《比》建,诸侯以《比》亲。
【注释】
①比:《比》卦是《周易》的第八卦,坤下坎上。坤为地,坎为水。与《师》卦完全相反。此卦水附大地,地纳河海,相互依赖,精诚团结,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比,辅助。可喻君臣辅佐。
②地上有水,比:这是解释《比》卦卦象坤(地)下坎(水)上,所以是地上有水。水喻民众,这么多民众需要分封诸侯来辅佐治理,所以命名为比。
③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建,分封建邦。万国,指众多的诸侯国。亲,亲近,依附。《周易正义》:“‘建万国,亲诸侯’,非诸侯以下之所为,故特云‘先王’也。建万国,谓割土而封建之。亲诸侯,谓爵赏恩泽而亲友之。万国据其境域,故曰‘建’也。诸侯谓其君身,故云‘亲’也。地上有水,犹域中有万国,使之各相亲比,犹地上有水,流通相润及物,故云地上有水,比也。”
【译文】
《象传》说:《比》卦的卦象是地上有水,比喻辽阔大地上的民众需要分封诸侯来辅佐治理。先代的天子因此效法《比》卦封建众多诸侯国,让诸侯亲近依赖。众多诸侯国按照《比》卦建立,诸侯按照《比》卦互相亲近依赖。
履①
《象》曰:上天下泽②,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③。
【注释】
①履:《履》卦是《周易》第十卦,兑下乾上。兑为泽,恩泽;乾为天,有刚健之德。履为践行之意。《说文》云:“履,足所依也。”
②上天下泽:这是说明卦象,天尊贵在上,泽卑下处下。
③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天在上,泽处下,上下既分,然后民志有定。《周易正义》:“天尊在上,泽卑处下,君子法此《履》卦之象,以分辩上下尊卑,以定正民之志意,使尊卑有序也。”
【译文】
《象传》说:《履》卦的卦象,上卦乾象征天,如君尊贵在上,下卦兑象征泽,如民低卑在下。君子应该效法践行此卦象,制定礼仪。君子以其卦象来明辨上下尊卑的地位,端正民众的心志。
泰①
《象》曰:天地交,泰②。后以财成天地之道③,辅相天地之宜④,以左右民⑤。上下大通,则物失其节,故财成而辅相,以左右民也。
【注释】
①泰:《泰》卦是《周易》第十一卦,乾下坤上。坤为地,为阴,却在上;乾为天,为阳,却在下。两者相向运行交会,天地阴阳和谐,万物生长,一切通泰。用于社会,君是阳,臣是阴,君子是阳,小人是阴。阴阳交会,则君臣推诚志通。君子居内,小人居外,君子小人各得其所。而且双方向相反方向运行,则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②天地交,泰:天地交会,万物皆通泰。
③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在此时君王应当剪裁节制来成就天地大道。后,君王。财,通“裁”。裁制,节制,裁断。天地之道,指四季变化的道理。《周易正义》:“‘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者,由物皆通泰,则上下失节。后,君也。于此之时,君当翦财,成就天地之道。……‘天地之道’者,谓四时也,冬寒、夏暑、春生、秋杀之道。若气相交通,则物失其节。物失其节,则冬温、夏寒、秋生、春杀。君当财节成就,使寒暑得其常,生杀依其节,此天地自然之气,故云‘天地之道’也。”
④辅相天地之宜:辅助天地以适当的方式运行。相,助。《周易正义》:“‘天地之宜’者,谓天地所生之物各有其宜。”
⑤左右:即佐佑,等于说帮助,护佑。《周易正义》:“‘以左右民’者,左右,助也,以助养其人也。”
【译文】
《象传》说:《泰》卦的卦象是乾为天在下,坤为地在上,两者发展运行必定相交,象征和顺通泰。君王效法体会,由此裁制以成就天地之道,辅助、顺应天地化生万物的规律,来帮助护佑民众生存。天在下向上回归运行,地在上向下回归运行,两者交会必有极大的变通,那么万物会失去节制,所以君王要顺应天地变化,裁制和辅佐天地之道,来护佑民众生存。
《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①,上下交而其志同也②。内君子而外小人③,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注释】
①天地交而万物通:这是解释《泰》卦得名的来由。天地气息交会而生养万物,万物大通,所以命名为泰。
②上下交而其志同:这是用天地交会象征人事。上指君,下指臣,君臣交好,志意和同。
③内君子而外小人:内、外指内卦和外卦。内卦乾三阳爻指君子,外卦坤三阴爻指小人。
【译文】
《彖传》说:天地交会使得万物通泰,君臣上下交好,志意相同。君子在朝廷内健于行事,小人在外顺以听命,说明君子之道生长,小人之道消亡。
否①
《象》曰:天地不交,否②。君子以俭德避难③,不可荣以禄④。
【注释】
①否(pǐ):《否》卦是《周易》第十二卦,坤下乾上,与《泰》卦相反。天上地下固定很难变化,所以上下不能交会,闭塞不通。这时事物处于由安泰到混乱、由通畅到闭塞的黑暗时期,君子应当努力修习德行,以防患于未然。然而否极泰来,黑暗不会长久,君子要坚定信心,切勿动摇。否,闭塞,阻隔不通。
②天地不交,否:《否》卦是上乾为天、下坤为地之象。天气上升而不下降,地气沉下而不上升,二气阻隔,所以是否。
③君子以俭德避难:君子在这否塞时节,要用节俭之德躲避危难。俭德,俭约的品德。《周易正义》:“‘君子以俭德辟难’者,言君子于此否塞之时,以节俭为德,辟其危难,不可荣华其身,以居倖位。此若据诸侯公卿言之,辟其群小之难,不可重受官赏;若据王者言之,谓节俭为德,辟其阴阳已运之难,不可重自荣华而骄逸也。”
④不可荣以禄:君子不能追求高贵荣华、安享福禄。
【译文】
《象传》说:《否》卦的卦象是天在上、地在下,不能交会,闭塞不通。君子此时要用俭约之德躲避危难,不能追求高贵荣华,安享福禄。
《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①。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②,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注释】
①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否》卦与《泰》卦相反,天上地下固定难变,所以阻隔不通。上为君,下为臣,而上下阻隔,就会邦国灭亡,所以说天下无邦。《周易正义》:“‘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者,与《泰》卦反也。《泰》卦云‘上下交而其志同’,此应云上下不交则其志不同也。非但其志不同,上下乖隔,则邦国灭亡,故变云‘天下无邦’也。”
②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卦阴柔而外卦阳刚,即内在极其柔弱,外表却十分刚强,这就象征着小人于朝内当道,君子流放在外,君子小人失位。
【译文】
《彖传》说:天地上下不交会万物就不能通泰,君臣上下不沟通国家就会灭亡。《否》卦内卦坤属阴,外卦乾属阳,这是内柔外刚,象征朝廷接纳小人却外放君子,小人之道生长,君子之道消亡。
九五:休否①,大人吉②。其亡其亡,系于苞桑③。居否之世,能全其身者,唯大人耳。巽为木④,木莫善于桑,人虽欲有亡之者,众根坚固,弗能拔之也。
【注释】
①休否:指在闭塞之时却能行美善之事。休,美善。《周易正义》:“‘休否’者,休,美也,谓能行休美之事于否塞之时。能施此否闭之道,遏绝小人,则是否之休美者也,故云休否。”
②大人吉:这句是说只有身居高位的大人在此境遇下仍能得吉。大人,指位居高位的人。《周易正义》:“‘大人吉’者,唯大人乃能如此而得吉也,若其凡人,则不能。”
③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苞桑,桑树之本。《周易正义》说:“在道消之世,居于尊位而遏小人,必近危难,须恒自戒慎其意,常惧其危亡,言丁宁戒慎如此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则有系于苞桑之固,无倾危也。”
④巽为木:《说卦传》解释说木可以制,弯直随意,这就是巽顺。本句以下,今本《周易正义》无。
【译文】
九五:否塞之时能行美善之事,只有大人君子在此境遇下仍能得吉。要常常用“不久就要灭亡,不久就要灭亡”这样的警句来提醒戒慎自己小心谨慎,这样自身与邦国才能像把东西绑在桑树根上那样牢固。在大道衰歇闭塞的世道,能保全自身的,只有大人君子罢了。巽象征树木,树木没有比桑树更好的了,即使有人想要除去它,桑树众多的树根十分坚固,也不能拔动它。
同人①
《象》曰:天与火,同人②。天体于上,而火炎上,同人之义。君子以类族辩物③。君子小人,各得所同。
【注释】
①同人:《同人》卦是《周易》第十三卦,离下乾上,象征着与人同志。《同人》卦对中国大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②天与火,同人:乾为天,在上;离为火,在下,火焰向上。属性相同,所以叫同人。《周易正义》:“天体在上,火又炎上,取其性同,故云‘天与火,同人。’”
③君子以类族辩物:族,聚集。《周易正义》:“族,聚也。言君子法此《同人》,以类而聚也。辨物,谓分辨事物,各同其党,使自相同,不间杂也。”
【译文】
《象传》说:乾为天在上,离为火向上,一同亲和向上,所以叫同人。天体在上,火焰向上,这就是《同人》的意义。君子用同类聚集的方法分辨事物。君子小人,各自与自己的同党相和,不会混杂。
《彖》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①。行健不以武,而以文明用之,相应不以邪,而以中正应之,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②。君子以文明为德者也。
【注释】
①“文明以健”几句:《同人》卦,上为乾,属刚健;下为离,象文明,所以说“文明以健”。中正而应,是说六二、九五两爻,各自居于内外卦中正之位,而又互相呼应。《周易正义》:“‘中正而应’,谓六二、九五,皆居中得正,而又相应,是君子之正道也,故云‘君子正’也。若以威武而为健,邪僻而相应,则非君子之正也。”
②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只有君子在志同道合之时,才能用正道通达天下之志。《周易正义》:“此更赞明君子贞正之义。唯君子之人于同人之时,能以正道通达天下之志,故利君子之贞。”
【译文】
《彖传》说:《同人》卦是文明而刚健,上下阴阳中正呼应,这是君子的正道。君子行为刚健不用武力,而采用文明教化方式,阴阳相应,却不邪僻,而且所处之位居中得正,正好相应,这是君子的正道。只有君子在志同道合之时,才能用正道通达天下之志。君子是把文明当做德行的人。
大有①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②。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③。大有,包容之象也。故遏恶扬善,成物之美,顺奉天德,休物之命也。
【注释】
①大有:《大有》卦是《周易》第十四卦,乾下离上。大有,意味着盛大丰有。
②火在天上,大有:《大有》卦上卦为离,象火,下卦为乾,象天,所以卦象是火在天上。火在天上,普照万物,大有所成。
③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恶扬善,意为遏阻奸邪,称扬善良。休,休美,用如动词。《周易正义》:“‘君子以遏恶扬善’者,大有包容之义,故君子象之。亦当包含遏匿其恶,褒扬其善,顺奉天德,休美物之性命,巽顺含容之义也。”
【译文】
《象传》说:《大有》的上卦是离,象火,下卦是乾,象天,卦象是火焰高悬在天上,象征大获所有。君子从卦象中领悟,要遏阻邪恶,褒扬美善,顺奉天德,使万物性命美善。大有,象征包容。所以要遏阻邪恶,褒扬美善,成就万物的美好,顺承上天的美德,使万物的性命更美善。
《彖》曰:柔得尊位,大中①,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处尊以柔,居中以大,上下应之,靡所不纳,大有之义也。其德刚健而文明②,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③。德应于天,则行不失时矣。刚健不滞④,文明不犯⑤,应天则大⑥,时行无违⑦,是以元亨也。
【注释】
①柔得尊位,大中:是指六五爻以阴爻处在五爻尊位,这就叫柔处尊位,即所谓“大”;居于上卦离卦正中,即所谓“中”。《周易正义》:“释此卦称大有之义。‘大中’者,谓六五处大以中,柔处尊位,是其大也;居上卦之内,是其中也。”
②刚健:指下卦的乾卦,乾有刚健之德。文明:指上卦的离卦,离为火,火有文明之象。
③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离为日,日行天上,顺应天道,以时而行。运行不失时机,万物都能亨通。《周易正义》:“释‘元亨’之义。刚健谓乾也,文明谓离也。‘应乎天而时行’者,褚氏、庄氏云:‘六五应乾九二。亦与五为体,故云应乎天也。德应于天,则行不失时,与时无违,虽万物皆得亨通,故云“是以元亨”。’”
④滞:壅塞阻滞。
⑤犯:触犯,冒犯。
⑥应天则大:能顺应上天就会盛大。
⑦时行无违:按时运行,事物没有违背。
【译文】
《彖传》说:《大有》六五是阴爻,性柔却得到尊位,博大中正,而且上下应和,所以叫大有。因为阴柔处于尊贵地位,中正有德,君臣上下呼应,没有什么不能容纳,这就是大有的意义。《大有》卦乾下离上,乾的德行刚健,离的德行文明,顺应上天按时运行,万物都能亨通。德行顺应上天,运行就不会失去天时。刚健不阻滞,文明不触犯,顺应上天就能盛大,按时运行,事物就没有违背,因此万物都能亨通。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①。居大有之上,而不累于位,志尚于贤者也。
【注释】
①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上九以阳刚居《大有》卦之终,安然处于无位境地,如获天佑,永保富有,所以吉,无有不利。《周易正义》解释《大有》卦的上九爻说它有三德:“五为信德,而己履焉,履信之谓,是一也。以刚乘柔,思顺之义,是二也。不以物累于心,高尚其志,尚贤者,是三也。”所以从天以下,全都福佑。
【译文】
上九:拥有来自上天的福佑,凡事吉祥,没有不利的。九五处在《大有》卦最上方,意味君子没有受到地位的拖累,他的志向是成为高洁的圣贤。
谦①
《象》曰:地中有山②,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③。多者用谦以为裒,少者用谦以为益,随物而与,施不失平也。
【注释】
①谦:《谦》卦是《周易》第十五卦,艮下坤上。外卦坤象地,内卦艮象山。原本地卑山高,而此卦山在地中,象征谦虚。
②地中有山:《谦》卦外为坤,内为艮,坤为地,艮为山,山高而处地下,为内高峻而外卑下之象。
③君子以裒(póu)多益寡,称物平施:裒多,是说君子如果谦虚,就能增广补益更多。裒,聚集。益寡,是指寡少者如能谦虚就会进益。《周易正义》:“‘裒多’者,君子若能用此谦道,则裒益其多,言多者得谦,物更裒聚,弥益多也,故云‘裒多’,即谦尊而光也,是尊者得谦而光大也。‘益寡’者,谓寡者得谦而更进益,即卑而不可逾也,是卑者得谦而更增益,不可逾越也。‘称物平施’者,称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物之先多者而得其施也,物之先寡者而亦得其施也,故云‘称物平施’也。此《谦》卦之象以山为主,是于山为谦,于地为不谦,应言山在地中。今乃云‘地中有山’者,意取多之与少皆得其益,似地中有山,以包取其物以与于人,故变其文也。”
【译文】
《象传》说:《谦》卦的卦象是高山藏在地中,也就是内里才德高崇而表现出来却非常谦卑,这就是谦虚。君子如果谦虚,多的就能更多,少的也能增多,衡量物的多少公平给予。多的以谦虚行事就能聚集,少的以谦虚行事就能增益,随着事物的多少给予,施予不失公平。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①。天道亏盈而益谦②,地道变盈而流谦③,鬼神害盈而福谦④,人道恶盈而好谦⑤。谦,尊而光⑥,卑而不可逾⑦,君子之终也⑧。
【注释】
①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下济,是说下降济生万物。光明,是说日月星三光下照光显明亮。上行,坤卦象地,地本来处在卑下,但是本卦坤卦却在上位,所以说“地道卑而上行”。地既上行,天地相对,那么天道只能“下济”了。《周易正义》:“‘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者,释‘亨’义也。欲明天地上下交通,坤体在上,故言‘地道卑而上行’也。其地道既上行,天地相对,则‘天道下济’也。且艮为阳卦,又为山。天之高明,今在下体,亦是‘天道下济’之义也。下济者,谓降下济生万物也。而光明者,谓三光垂耀而显明也。‘地道卑而上行’者,地体卑柔而气上行,交通于天以生万物也。”
②天道亏盈而益谦:上天之道是使盈者亏减更为谦退。亏盈,如同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一样,使盈者亏减。益谦,增益谦退。
③地道变盈而流谦:大地之道是改变盈满,流传散布谦德。变盈,是说如同丘陵川谷那样,高的逐渐低下,低下的日益增高。流谦,流传散布谦德。
④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之道是骄盈者被害,谦退者受福。
⑤人道恶盈而好谦:人道的规律是厌恶盈溢骄慢,喜好谦退恭顺。《周易正义》:“‘天道亏盈而益谦’者,从此已下,广说谦德之美,以结君子能终之义也。亏谓减损,减损盈满而增益谦退。若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是亏减其盈。盈者亏减,则谦者受益也。‘地道变盈而流谦’者,丘陵川谷之属,高者渐下,下者益高,是改变盈者,流布谦者也。‘鬼神害盈而福谦’者,骄盈者被害,谦退者受福,是‘害盈而福谦’也。‘人道恶盈而好谦’者,盈溢骄慢,皆以恶之,谦退恭巽,悉皆好之。”
⑥尊而光:尊贵者有谦德就更为光明盛大。
⑦卑而不可逾:卑谦者不可逾越。
⑧君子之终:君子能把谦德奉行始终,就会有好的结果。《周易正义》:“‘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者,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是君子之所终也。言君子能终其谦之善事,又获谦之终福,故云君子之终也。”
【译文】
《彖传》说:谦德就是亨通。天道下降济生万物,天体就会光显明亮,地道卑下,但规律是向上运行。上天之道是使盈者亏减更为谦退;大地之道是改变盈满,流传散布谦德;鬼神之道是骄盈者被害,谦退者受福;为人之道是厌恶盈溢骄慢,喜好谦退恭顺。谦德,意味着尊贵者有它就更为光明盛大,卑谦者不可逾越,君子把谦德奉行始终就能获得最终之福。
初六:谦谦君子①,用涉大川,吉。能体谦谦,其唯君子,用涉大难,物无害也。
【注释】
①谦谦:谦而又谦。
【译文】
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凭借谦德可以涉越大河急流,吉利。能够体味谦而又谦美德的,只有君子,借此渡过难关,事物都没有损害。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①。牧,养也。
【注释】
①卑以自牧:卑,谦卑。《周易正义》说:“‘卑以自牧’者,牧,养也,解‘谦谦君子’之义,恒以谦卑自养其德也。”
【译文】
《象传》说:谦而又谦的君子,用谦卑修养自身恒久的德行。牧是修养的意思。
九三:劳谦①,君子有终,吉。劳谦匪懈②,是以吉也。
【注释】
①劳谦:勤劳谦恭。《周易正义》:“‘劳谦君子’者,处下体之极,履得其位,上下无阳以分其民,上承下接,劳倦于谦也。唯君子能终而得吉也。”
②匪:同“非”。
【译文】
九三:勤劳谦恭,君子能善始善终,吉利。勤劳谦恭不松懈,因此吉利。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①。
【注释】
①万民服:服,归服。指九三爻是《谦》卦中唯一的阳爻,上下都是阴爻,阳为君,阴为臣民,象征万民归服。《周易正义》:“万民服者,释所以‘劳谦’之义。以上下群阴,象万民皆来归服,事须引接,故疲劳也。”
【译文】
《象传》说:勤劳谦恭的君子,万民都来归服。
豫①
《象》曰:雷出地奋,豫②。
【注释】
①豫:《豫》卦是《周易》第十六卦,坤下震上。坤为地,为顺;震为雷,为动。雷依时出,顺时而动,乃和乐之源。豫,快乐,欢喜。
②雷出地奋,豫:奋,震动。上震象雷,下坤象地。卦象为雷出现,地震动。《周易正义》:“案诸卦之象,或云‘云上于天’,或云‘风行天上’,以类言之,今此应云‘雷出地上’,乃云‘雷出地奋,豫’者,雷是阳气之声,奋是震动之状。雷既出,地震动,万物被阳气而生,各皆逸豫,故曰雷出地奋,豫也。”
【译文】
《象传》说:雷声发出,大地震动,这是大地回春,万物苏生的喜乐。
《彖》曰:豫,顺以动①,故天地如之②。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③。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④。豫之时义大矣哉⑤。
【注释】
①顺以动:坤在下是顺,震在上是动。
②故天地如之:《周易正义》:“若圣人和顺而动,合天地之德,故天地亦如圣人而为之也。”
③“天地以顺动”几句:不过,指日月运行符合规律,没有超过或未到的情况。不忒,指四季寒暑没有差错。忒,差错。《周易正义》:“自此以下,广明天地圣人顺动之功也。若天地以顺而动,则日月不有过差,依其晷度,四时不有忒变,寒暑以时。”
④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刑罚清,指不会宽赦罪人,不会对无辜者滥用刑罚。《周易正义》:“‘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者,圣人能以理顺而动,则不赦有罪,不滥无辜,故‘刑罚清’也。刑罚当理,故人服也。”
⑤时义:指《豫》卦顺时而动的意义。
【译文】
《彖传》说:《豫》卦,坤在下是顺,震在上是动,如果圣人行动和顺,与天地之德相合,那么天地也会如此。天地行动和顺,所以日月运行没有误差,四季寒暑按时轮替。圣人行动和顺,刑罚就会明白清楚,既不会宽赦罪人,也不会对无辜者滥用,民众就能服从。《豫》卦所蕴含的和顺之义真伟大啊。
随①
《象》曰:泽中有雷②,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③。泽中有雷,动悦之象也④。物皆悦随,可以无为,不劳明监,故君子向晦入宴息也。
【注释】
①随:《随》卦是《周易》第十七卦,震下兑上。震为动,象雷。兑为柔,为悦,象泽。动而悦就是随。《随》卦意味着天下万事万物都要随时而动。随,追随,随从。
②泽中有雷:上兑象泽,下震象雷,雷动入于泽中,雷在泽下,故曰“泽中有雷”。
③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向晦,向晚。宴息,休息。《周易正义》:“‘君子以向晦入宴息’者,明物皆说豫相随,不劳明鉴,故君子象之。郑玄云:‘晦,宴也。犹人君既夕之后,入于宴寝而止息。’”
④泽中有雷,动悦之象:《说卦传》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说(悦)万物者,莫说(悦)乎泽。”
【译文】
《象传》说:《随》卦的卦象是沼泽中有雷电,这是随从天时休息。君子效法随天应时,也会向晚进入屋室睡觉休息。沼泽中有雷电,是迅动喜悦的象征。万物全都喜悦随从,君子就能无为而治,用不着明察监督,所以君子向晚进入屋室按时睡觉休息。
《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①!得时则天下随之矣。随之所施,唯在于时,时异而不随,否之道也。故随时之义大矣哉!
【注释】
①随时之义大矣哉:随时,随从天时。《周易正义》:“‘随时之义大矣哉’,若以元亨利贞,则天下随从,即随之义意广大矣哉。谓随之初始,其道未弘,终久义意而美大者。特云‘随时’者,谓随其时节之义,谓此时宜行元亨利贞,故云随时也。”
【译文】
《彖传》说:随从天时的意义真伟大啊!君子随从天时天下就会随从他。实施随从只在于天时,天时有异而不去随从,是闭塞之道。所以随从天时的意义真伟大啊!
观①
《象》曰:风行地上,观②。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③。
【注释】
①观:《观》卦是《周易》第二十卦,坤下巽上。观,观察。
②风行地上,观:《观》卦上巽为风,下坤为地,所以卦象是风行地上。风行地上,比喻德教遍施,意为在上者观察民风发布命令,在下者瞻仰。《周易正义》:“‘风行地上者’,风主号令,行于地上,犹如先王设教在于民上,故云‘风行地上,观’也。”
③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先代的圣王省视万邦,观察民风民俗,设置教化。方,邦国。《周易正义》:“‘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者,以省视万方,观看民之风俗,以设于教。非诸侯以下之所为,故云先王也。”
【译文】
《象传》说:《观》卦的卦象是地在下,风在上,所以是风吹拂大地,有如观察。依此先代的圣王省视万邦,观察民风民俗,设置教化。
《彖》曰:顺而巽①,中正以观天下②。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③。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④。
【注释】
①巽:卑顺,谦让。
②中正以观天下:中正,指九五爻以阳爻得位居上卦之中位。《周易正义》:“顺而和巽,居中得正,以观于天下,谓之观也。此释《观》卦之名。”
③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tè):神道,指上天的道理极其微妙,无法认知,无法看见,不知缘由。忒,差错。《周易正义》:“‘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者,此盛名《观》卦之美,言观盥与天之神道相合,观此天之神道而四时不有差忒。神道者,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而四时之节气见矣。岂见天之所为,不知从何而来邪?盖四时流行,不有差忒,故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
④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圣人以神道设教,圣人用天之神道设立教化。《周易正义》:“‘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者,此明圣人用此天之神道,以观设教而天下服矣。天既不言而行、不为而成,圣人法则天之神道,本身自行善,垂化于人,不假言语教戒,不须威刑恐逼,在下自然观化服从,故云‘天下服’矣。”
【译文】
《彖传》说:具备温顺谦逊的美德,居中得正位,从而考察天下民风。观察四季运转丝毫不差就能懂得其中存在着神妙的天道。圣人能够领悟神妙的天道设立教化,天下宾服。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①。居观之时,最近至尊,观国之光者也。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于王”也。
【注释】
①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六四爻与九五爻最近,所以是观看国家政绩的光辉。光,光辉。《周易正义》:六四爻“最近至五,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者,居在亲近而得其位,明习国之礼仪,故曰‘利用宾’于王庭也”。
【译文】
六四:瞻仰上国的光辉,利于成为君王的宾客。在瞻仰上国的时候,最接近至尊天子,是最能瞻仰上国大治光辉的人。靠近君王并得到职位,明白通晓国家礼仪,所以说“有利于成为君王的宾客”。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①。上之化下,犹风靡草,故观民之俗,以察己道。百姓有罪,在余一人,君子风著,己乃无咎。上为化主,将欲自观,乃观民也。
【注释】
①观我生,君子无咎:九五居于尊位,是《观》卦的主宰。四海之内,由我而观。我的教化善,那么天下有君子的风尚;我的教化不善,那么天下就会变向小人的习俗。民众追随我的教化,君子的风尚就显著,就没有祸咎。《周易正义》:“九五居尊,为《观》之主。四海之内,由我而观。而教化善,则天下有君子之风;教化不善,则天下著小人之俗。故则民以察我道,有君子之风著,则无咎也。故曰‘观我生,君子无咎’也。”
【译文】
九五:君王观察天下,了解教化民风的善恶,如果君子之风显著,那就没有祸患。上层教化下层,就像风吹倒草木,所以观看民风民俗,可以用来体察自己的教化之道。如果百姓有罪,责任在君主自己,君子之风显著有力,自己就没有祸咎。上层是教化的主宰,要观察自己实施的教化如何,就要观察民众如何。
噬嗑①
《象》曰:雷电,噬嗑②。先王以明罚整法③。
【注释】
①噬嗑(shì hé):《噬嗑》卦是《周易》第二十一卦,震下离上。噬,啮咬。嗑,闭合。噬嗑,咬合,这里象征把事物运行中间的障碍咬碎,就可以亨通了。这就象征刑罚就是要铲除构成障碍的不良分子。《周易正义》在解释本卦卦辞时说:“‘噬嗑,亨’者,噬,啮也,嗑,合也。物在于口,则隔其上下,若啮去其物,上下乃合而得亨也。此卦之名,假借口象以为义,以喻刑法也。凡上下之间,有物间隔,当须用刑法去之,乃得亨通,故云‘噬嗑,亨’也。‘利用狱’者,以刑除间隔之物,故‘利用狱’也。”
②雷电,噬嗑:《噬嗑》卦,上卦为离,象闪电,下卦为震,象雷。所以其卦象是电雷并作。
③明罚整法:先王观察本卦卦象,就会修明刑罚,知其利弊。明,严明,修明。整,整饬。
【译文】
《象传》说:《噬嗑》的卦象,震卦在下,象雷,离卦在上,象电。所以是雷电合并,有如咬合。通过咬合咀嚼才能把食物咬碎,先代君王观察体味,就会严明法律,公正刑罚。
《彖》曰: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彰①。刚柔分动,不溷乃明②;雷电并合,不乱乃章。皆利用狱之义也。
【注释】
①“刚柔分”几句:下卦为震,为阳卦,属阳刚,代表动、雷;上卦为离,为阴卦,属阴柔,代表明、电。刚柔分别,动作分明。雷电相合,行事彰著。《周易正义》:“‘雷电并合,不乱乃章’者,《彖》文唯云‘雷电合’,注云‘不乱乃章’者,‘不乱’之文,以其上云‘刚柔分’。刚柔分则是不乱,故云‘雷电并合,不乱乃章’也。”
②溷(hùn):混杂。
【译文】
《彖传》说:《噬嗑》卦,刚柔分别,不相混杂,所以动作分明;雷电合并,不相错乱,所以行事昭彰。刚柔分开,不相混杂就能明显;雷电并合,不相混乱就能昭彰。这都是有利于明法断狱的义理。
贲①
《象》曰:山下有火,贲②。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③。处贲之时,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也。
【注释】
①贲(bì):《贲》卦是《周易》第二十二卦,离下艮上。离为火为明,艮为山为止。贲,文饰。
②山下有火,贲:《贲》卦下卦为离,象火;上卦为艮,象山。所以卦象是“山下有火”。山上生长草木,草木花叶为山之文。火光明亮,上照山间,有光明文饰,所以叫贲。
③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这是说君子观《贲》卦卦象,悟知当以文明理政,但不可以只凭果敢断狱。庶政,各种政务。敢,果敢。折狱,断狱。《周易正义》:“‘以明庶政’者,用此文章明达以治理庶政也。‘无敢折狱’者,勿得直用果敢,折断讼狱。”
【译文】
《象传》说:《贲》卦的卦象是山下有火,火光照亮山间草木,有光明文饰,所以叫贲。君子从中领会要用文明通达处理众多政务,不要贸然断狱。处在《贲》卦的时机,君子要明察政事制止犯罪,不能只靠威严刑罚,所以君子领会文明,要明达地处理众多政务,而不能贸然断狱。
《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②。
【注释】
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察天象,可以察觉四季变化规律。天文,上天刚柔交错,四时变化,成为天文。圣人观察天文的刚柔演化以便领会季节变化规律。《周易正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刚柔交错,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若四月纯阳用事,阴在其中,靡草死也。十月纯阴用事,阳在其中,荠麦生也。是观刚柔而察时变也。”
②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察社会的人文现象,可以用教化治理天下。人文,指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等,也即传统的礼乐文明。圣人观察人文,领会典籍,效法教化,成就天下。《周易正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译文】
《彖传》说:观察天象,察觉领会四季变化;观察人文社会,可用教化治理天下。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①。吝,终吉②。为饰之主,饰之盛者也。施饰于物,其道害矣;施饰丘园,盛莫大焉。故曰“贲于丘园”,束帛乃戋戋。用莫过俭,泰而能约,故必吝焉,乃得终吉也。
【注释】
①贲于丘园,束帛戋戋(jiān):丘园,意谓质朴素净的地方。六五处在尊位,是修饰主宰。在质朴素净的地方修饰,不追求华丽奢侈。孔颖达解释王弼注说:“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戋戋,很少的样子。《周易正义》:“‘贲于丘园’者,丘园是质素之处。六五处得尊位,为饰之主,若能施饰在于质素之处,不华侈费用,则所束之帛,戋戋众多也。”《周易正义》孔颖达疏对“戋戋”的解释与王弼注不合,取王弼注之意。
②吝,终吉:俭约吝啬,才能最终吉利有喜。《周易正义》:“‘吝,终吉’者,初时俭约,故是其吝也。必俭约之吝,乃得终吉。”
【译文】
六五:装饰质朴素净的丘园,只用很少的一束绸帛。节俭吝啬,最终吉利有喜。六五是装饰的主宰,一般装饰都很盛美。施加奢华的装饰,会对大道造成损害;施加有如质朴素净的丘园的装饰,才是真正的盛美,盛美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所以说“装饰质朴素净的丘园”,使用成捆的绸帛很少很少。用度没有什么比节俭更重要,安泰而又节俭,所以一定是节俭吝啬,才能最终吉利有喜。
大畜①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③。物之可畜于怀,令德不散,尽于此也。
【注释】
①大畜:《大畜》卦是《周易》第二十六卦,乾下艮上。乾为天,在下而刚健向上;艮为山,在上而笃实聚止。畜,积蓄,积聚。大畜就是大积聚。《周易正义》:“谓之‘大畜’者,乾健上进,艮止在上,止而畜之,能畜止刚健,故曰‘大畜’。”
②天在山中,大畜:《大畜》卦下卦是乾,象天;上卦是艮,象山。所以卦象是“天在山中”。天光山色辉映,草木鸟兽滋生,积蓄极大,所以叫大畜。
③君子以多识(zhì)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君子借鉴《大畜》卦象,就应该大大积蓄德行,所以要多多记住前代圣贤的言行,多闻多见,才能蓄积自己的德行。识,记住。前言往行,前代圣贤的言行。《周易正义》:“‘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者,君子则此《大畜》,物既大畜,德亦大畜,故多记识前代之言、往贤之行,使多闻多见,以畜积己德,故云以畜其德也。”
【译文】
《象传》说:《大畜》卦的卦象是天在山中,天光山色辉映,万类生物极大丰富,这就是大有积蓄。君子有所借鉴,多多识记前代圣贤的言行,借此积蓄自己的德行。能够积蓄在自己怀中,让自己的德行不散失,全在这个“大畜”了。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晖光日新其德①。凡物能晖光日新其德者,唯刚健笃实者也。
【注释】
①刚健笃实,晖光日新其德:刚健,指下卦乾刚劲强健。笃实,指上卦艮静止充实。日新,日日增新。《周易正义》:“言‘大畜,刚健笃实’者,此释《大畜》之义。刚健谓乾也。乾体刚性健,故言刚健也。笃实谓艮也。艮体静止,故称笃实也。‘辉光日新其德’者,以其刚健笃实之故,故能辉耀光荣,日日增新其德。若无刚健,则劣弱也,必既厌而退;若无笃实,则虚薄也,必既荣而陨。何能久有辉光,日新其德乎?”
【译文】
《彖传》说:《大畜》卦,性质刚健笃实,辉耀其光芒以日日增新德行。凡是能辉耀光芒,日日增新自己德行的,只有刚健笃实的事物。
颐①
《象》曰:山下有雷,颐②。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③。言语饮食,犹慎而节之,而况其余乎!
【注释】
①颐:《颐》卦是《周易》第二十七卦,震下艮上。艮为山,震为雷。卦象为雷出山中,是春暖之际,养育万物之时。颐,《尔雅·释诂》:“颐,养也。”
②山下有雷,颐:艮为山,震为雷,所以卦象是“山下有雷”。山下有雷的季节天气和暖,是天地生养万物之时,所以卦名为《颐》。
③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颐,本义是下巴。人们言语、咀嚼、饮食,都要动下巴,所以君子观察《颐》卦的卦象,就要谨慎言语,裁节饮食。所谓“祸从口出,患从口入”,因此要颐养,谨慎节制。《周易正义》:“人之开发言语、咀嚼、饮食,皆动颐之事,故君子观此《颐》象,以谨慎言语,裁节饮食。先儒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故于颐养而慎节也。”
【译文】
《象传》说:《颐》卦的卦象是山下有雷,季节和暖,长养万物,这就是颐养。君子因此要谨慎言语,节制饮食。言语饮食,尚且谨慎节制,何况其他的呢!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①。天地养万物②,圣人养贤,以及万民③。颐之时大矣哉④!
【注释】
①养正则吉也:颐养奉行正道,那就吉利。《周易正义》:“‘颐,贞吉,养正则吉’者,释颐贞吉之义。颐,养也。贞,正也。所养得正,则有吉也。其养正之言,乃兼二义:一者养此贤人,是其养正,故下云‘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二者谓养身得正,故《象》云:‘慎言语,节饮食。’”
②天地养万物:《周易正义》:“‘天地养万物’者,自此已下,广言《颐》卦所养事大,故云‘天地养万物’也。”
③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圣人奉养贤人,使其治理民众。先养贤作为辅佐,才能养民。《周易正义》:“‘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者,先须养贤,乃得养民,故云‘养贤以及万民’也。圣人但养贤人使治众,众皆获安,有如虞舜五人、周武十人、汉帝张良、齐君管仲,此皆养得贤人以为辅佐,政治世康,兆庶咸说(悦),此则‘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之养也。”
④颐之时大矣哉:颐养济时的意义广大深远,所以用“大矣哉”来称赞。
【译文】
《彖传》说:颐养能够奉行正道,那就吉利。天地奉养万物,圣人奉养贤人,贤人辅佐,惠及万民。颐养济时的意义真的伟大啊!
习坎①
《象》曰:水洊至,习坎②。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③。至险未夷,教不可废,故以常德行而习教事也。习于坎,然后能不以险难为困,而德行不失常。
【注释】
①习坎:《坎》卦是《周易》第二十九卦,上下卦都是坎。《坎》卦与《屯》卦、《蹇》卦、《困》卦并称四大难卦,预示着危机、困难、凶险。坎为水,为险。习坎,指人遇困难险阻之事,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才可以顺利处理。《周易正义》:“坎是险陷之名。习者,便习之义。险难之事,非经便习,不可以行。故须便习于坎,事乃得用,故云‘习坎’也。”
②水洊(jiàn)至,习坎:《坎》卦的上卦下卦都是坎,坎为水,坎为险,所以卦象有如大水接连而至,反映的是重重危险。洊,屡次,再,接连。
③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这是说君子应当效法《坎》卦,长久固守德行,熟习政教之事。常,恒久,长久不变,恒久保持。教事,政教之事。
【译文】
《象传》说:《坎》卦的卦象有如大水接连到来,是重重危险。君子由此感悟,应当长久固守德行,熟习政教事务。最险恶之处没有夷平消除,政教就不能废掉,所以要长久固守德行、熟习政教事务。在危难之中不断学习锻炼,然后才能不把危难当成险阻被困,而自己的德行也不失去常态。
《彖》曰:习坎,重险也①。天险,不可升也②。不可得升,故得保其威尊。地险,山川丘陵也③。有山川丘陵,故物得保以全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国之为卫,恃于险也。言自天地以下,莫不须险也。险之时用大矣哉④!非用之常,用有时也。
【注释】
①习坎,重险也:指上下坎两险相重。《周易正义》:“释‘习坎’之义。言‘习坎’者,习行重险。险,难也。若险难不重,不为至险,不须便习,亦可济也。今险难既重,是险之甚者,若不便习,不可济也,故注云习坎者,习重险也。”
②天险,不可升也:上天悬邈高远,升不上去,这就是天险。如果能够登天,天就失去尊严,所以“不可升”才是天险。《周易正义》:“言天之为险,悬邈高远,不可升上,此天之险也。若其可升,不得保其威尊,故以不可升为险也。”
③地险,山川丘陵也:大地把山川丘陵作为险难。如果没有山川丘陵,那么大地失去承载的功能,万物不能保全,会遭逢危险。《周易正义》:“言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故使地之所载之物保守其全。若无山川丘陵,则地之所载之物失其性也。故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
④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这是说王公效法天地,加固城池,严肃法纪,保护国家。所以是天地以下,都必须用“险”,险的应用非常盛大!时用,指在特定时间的作用,后指为当世所用。《周易正义》:“言王公法象天地,固其城池,严其法令,以保其国也。(险之时用大矣哉)言天地已下,莫不须险,险虽有时而用,故其功盛大矣哉!”
【译文】
《彖传》说:习坎是重重险阻。天险不能攀登上升。不能攀登上升,所以能保持天的尊严。地险是山川丘陵。有了山川丘陵生养万物,所以万物才能保全。天子公侯效法天地,加固城池,严肃法纪,保护国家。国家实施守卫,是要依赖险阻的。这是说自天地之下,都必须用“险”。险的应用非常盛大啊!不是时常需要用险,是特定时间使用险。
离①
《象》曰:明两作,离②。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③。继,谓不绝。
【注释】
①离:《离》卦是《周易》第三十卦,上下卦都是离。离,象日,象火。《离》卦阐释的是依附的原则。《周易正义》:“离,丽也。丽谓附着也。言万物各得其所附著处,故谓之离也。”
②明两作,离:此释《离》卦之象。离为日,日为明。上下卦都是离,所以是明两作。《周易正义》:“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二体,故云‘明两作,离’也。”
③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两明前后相继,这是《离》卦之美,大人体味这点,于是明亮的德行相继,照亮四方。《周易正义》:“若一明暂绝,其离未久,必取两明前后相续,乃得作《离》卦之美,故云‘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译文】
《象传》说:光明再次相续,这是《离》卦的卦象。大人体味这点,于是明亮的德行相继,照亮四方。继,是说绵绵不绝。
《彖》曰:离,丽也①。丽,犹著也,各得所著之宜者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②,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③。
【注释】
①离,丽也:丽,附着。《周易正义》:“释《离》卦之名。丽谓附着也。以阴柔之质,附着中正之位,得所着之宜,故云丽也。”
②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离》卦二爻与五爻都是阴爻,处于上下两卦之中,以柔处中而通于外阳,故《周易正义》说:“‘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者,此广明附着之义。以柔附着中正,是附得宜,故广言所附得宜之事也。”
③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重明,《离》卦上下卦都是离,离为日,为明,所以是“重明”。丽乎正,指附着于正道,才能够教化天下。《周易正义》:“‘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者,此以卦象,说《离》之功德也,并明利贞之义也。”
【译文】
《彖传》说:离是附着。丽,就是附着,各自柔顺地附着在中正的物体上,这是附着适宜。日月附着上天,百谷草木附着土地,双重的光明附着在正道上,这样才能将天下教化成功。
咸①
《象》曰:山上有泽,咸②。君子以虚受人③。以虚受人,物乃感应也。
【注释】
①咸:《咸》卦是《周易》第三十一卦,也是《下经》的首卦,艮下兑上。艮为山,兑为水。兑柔在上,艮刚在下,水向下渗,柔上而刚下,交相感应。咸借为感,感动,感应。《咸》卦象征感应,而男女相感、天地感应,都是感的意义。《周易正义》:“咸,感也。此卦明人伦之始,夫妇之义,必须男女共相感应,方成夫妇。既相感应,乃得亨通。若以邪道相通,则凶害斯及,故利在贞正。既感通以正,即是婚媾之善。”
②山上有泽,咸:《咸》的下卦为艮,象山,上卦为兑,象泽,所以卦象是“山上有泽”。泽性下流,润下;山体上承,受润。山感受泽,所以卦名为《咸》。《周易正义》:“‘山上有泽,咸’,泽性下流,能润于下;山体上承,能受其润。以山感泽,所以为咸。”
③君子以虚受人:君子应该效法《咸》卦,要虚怀若谷,受纳万物,用这样的态度来感动人,就都会响应。《周易正义》:“‘君子以虚受人’者,君子法此《咸》卦,下山上泽,故能空虚其怀,不自有实,受纳于物,无所弃遗。”
【译文】
《象传》说:《咸》卦的下卦为艮,象山,上卦为兑,象泽,所以卦象是山上有泽,山泽上下相通感应,所以卦名叫咸。君子应该效法《咸》卦,要虚心受纳,感化众人。用虚心感人,万物都会感动响应。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二气相与,乃化生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②。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③。天地万物之情,见于所感也。
【注释】
①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咸》的下卦艮刚而上卦兑柔,于是二气感应互相授予。《周易正义》:“‘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者,此因上下二体,释‘咸,亨’之义也。”
②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天地二气感应,是万物化生之源。圣人教化感动人心,使得众人变恶从善,然后天下和平。《周易正义》:“‘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者,以下广明感之义也。天地二气,若不感应相与,则万物无由得应化而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者,圣人设教,感动人心,使变恶从善,然后天下和平。”
③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是感叹《咸》卦广博,能够包容天地万物。《周易正义》:“‘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者,结叹《咸》道之广,大则包天地,小则该万物。感物而动,谓之情也。天地万物皆以气类共相感应,故‘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译文】
《彖传》说:咸,就是感应。阴柔在上而阳刚在下,阴阳二气互相感应授受。天地感应化生万物,阴阳二气互相授受,就可化生生命。圣人教化感动人心,使得众人变恶从善,然后天下和平。观察这些感应,天地万物的情况就可以显现了。天地万物的情况,就都展现在这些感应之中了。
恒①
《象》曰:雷风,恒②。长阳长阴③,合而相与,可久之道也。君子以立不易方④。得其所久,故不易也。
【注释】
①恒:《恒》卦是《周易》第三十二卦,巽下震上。下卦为巽,巽为风;上卦为震,震为雷。恒,恒久。《周易正义》:“恒,久也。恒久之道,所贵变通。必须变通随时,方可长久。能久能通,乃无咎也。”
②雷风,恒:《恒》卦下卦是巽,象风,阴柔,上卦是震,象雷,阳刚,所以卦象也是雷与风,雷在上,风在下,这是天地间的永恒。
③长阳长阴:《周易正义》注:“震为长男,故曰长阳;巽为长女,故曰长阴。”
④君子以立不易方:君子领悟恒久之道立身,所以不会改变思想。《周易正义》:“君子立身得其恒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方,犹道也。”
【译文】
《象传》说:《恒》卦的卦象是雷与风,刚柔相济,上下恒定。上卦震是长子,所以叫长阳,下卦巽是长女,所以叫长阴,二气相合交相授受,这是能够长久的道理。君子领悟恒久之道立身,不会改变思想。得到了恒久之道,所以不会变易。
《彖》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①。得其所久,故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②。言各得所恒,故皆能久长也。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万物之情,见于所恒也。
【注释】
①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已,止。《周易正义》:“举天地以为证喻,言天地得其恒久之道,故久而不已也。”
②“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几句:天地之道,恒久不停,所以日月在天空运行能够长久地照亮人间大地。四季更代,寒暑交替,所以能长久养成万物。圣人应变随时,得到长久之道,所以能使教化有成就。《周易正义》:“‘日月得天而能久照’者以下广明《恒》义。上言‘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故日月得天,所以亦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者,四时更代,寒暑相变,所以能久主成万物。‘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者,圣人应变随时,得其长久之道,所以能光宅天下,使万物从化而成也。”
【译文】
《彖传》说:天地之道,恒久不停。观察到天地恒久的原因,所以不会停止。日月得到天道才能长久照临,四季寒暑变化才能长久养成万物,圣人长久地领悟实施这一道理就能成功教化天下。这是说各自得到恒久之道,所以都能长久。观察这些之所以恒久的原因,那么天地万物的情况就可以显现了。天地万物的情况,都显现在这恒久之中。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①,德行无恒,自相违错,不可致诘②,故“或承之羞”也。不恒其德,无所容也③。
【注释】
①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羞,羞辱。九三是阳爻,处在下卦最上,又在上卦之下,在三个阳爻(九二、九三、九四)之中,却不在上下卦的中位,向上不是全尊,向下不是全卑,心情不定,德行不恒。既然德行无恒,自相违背,就会承受羞辱。《周易正义》:“执心不定,德行无恒,故曰‘不恒其德’。德既无恒,自相违错,则为羞辱承之,所羞非一,故曰‘或承之羞’也。
②不可致诘:诘,问。《周易正义》:“违错处多,不足问其事理,所以明其羞辱之深,如《论语》云‘于予与何诛’。”
③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德行不能恒常,那就没有容身之地。《周易正义》:“‘无所容’者,谓不恒之人,所往之处,皆不纳之,故‘无所容’也。”
【译文】
九三: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美德,就会受到羞辱。德行不能长久保持,自己违背德行、产生很多过失,则不足以向其问明事理,所以说“会受到羞辱”。德行不能长久保持,就不能为人容纳。
遁①
《象》曰:天下有山,遁②。天下有山,阴长之象也③。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④。
【注释】
①遁:《遁》卦是《周易》第三十三卦,艮下乾上。遁,隐退,逃避。《周易正义》:“遁者,隐退逃避之名。阴长之卦,小人方用,君子日消。君子当此之时,若不隐遁避世,即受其害。须遁而后得通,故曰遁亨。”
②天下有山,遁:《遁》卦的下卦是艮,象山,属阴。上卦是乾,象天。山属阴,在天下,其山势将要逼上天穹,天性不受逼,就会遁避。《周易正义》:“‘天下有山,遁’者,山者阴类,进在天下,即是山势欲上逼于天,天性高远,不受于逼,是遁避之象,故曰‘天下有山,遁’。”
③阴长:山是地的高峻处,如今上逼天穹,象征阴长。《周易正义》:“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山者,地之高峻,今上逼于天,是阴长之象。”
④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恶,憎恶,怨恨。严,威严。在此时小人道长,君子只能远避。自己力量不能惩治,所以一方面不可恶意相向,另一方面又不能对小人轻慢不恭,随时保持威严,所以叫“不恶而严”。《周易正义》:“君子当此遁避之时,小人进长,理须远避,力不能讨,故不可为恶,复不可与之亵渎,故曰‘不恶而严’。”
【译文】
《象传》说:《遁》卦的上卦是乾,为天,下卦是艮,为山,所以卦象是天下有山,山势高峻上逼天穹,天穹只好隐退。天下有山,山为阴,其势高峻上逼所以是阴长。君子因此疏远小人,不恶意相向,也不轻慢不恭,并且要保持威严,使小人不敢冒犯。
九五:嘉遁,贞吉①。遁而得正②,反制于内,小人应命,率正其志③。不恶而严,得正之吉,遁之嘉者也。
【注释】
①嘉遁,贞吉:嘉,美,善。《周易正义》:“遁而得正,反制于内,不恶而严,得正之吉,为遁之美,故曰‘嘉遁,贞吉’也。”
②遁而得正:九五阳爻处在外卦阳位,即得位,又在外卦正中,即得中,象征隐退到恰当的位置。《周易正义》:“五居于外,得位居中,是‘遁而得正’。”
③“反制于内”几句:九五为君子在外卦,六二为小人在内卦,六二须上应九五,不敢违背,是君子在外制约小人,矫正其志意。《周易正义》:“二为己应,不敢违拒,从五之命,率正其志。”
【译文】
九五:嘉美地隐退,占问吉利。隐退能处在正位,反能控制内部,使得小人也听从命令,都能矫正志向。不轻慢不恭而有威严,得到中正的吉利,是退隐中的嘉美者。
《象》曰:嘉遁贞吉,以正志也①。
【注释】
①嘉遁贞吉,以正志也:正志,小人应命,不敢为邪,矫正志向。《周易正义》认为九五阳爻能矫正六二阴爻之志,“‘以正志’者,小人应命,不敢为邪,是五能正二之志,故成遁之美也”。
【译文】
《象传》说:九五是嘉美地隐退,占问吉利,这是因为能端正心态,矫正心志。
上九:肥遁,无不利①。最处外极,无应于内,超然绝志,心无疑顾②。忧患不能累,矰缴不能及③,是以“肥遁,无不利”也。
【注释】
①肥遁,无不利:肥遁,遁世隐居。肥,通“蜚”,即“飞”。传统或以为遁的繁体字形为遯,借为豚,所谓“遁而得肥,无所不利”。
②“最处外极”几句:上九阳爻处在外卦至极之处,没有内应,也没有怀疑顾虑,超然退隐。
③矰缴(zēng zhuó):系着丝绳的短箭。
【译文】
上九:飘然隐退,没有不吉利的。上九阳爻处在外卦至极之处,没有内应,超然物外,心里没有怀疑顾虑。忧患不能拖累,绳箭不能射到,因此是“飘然隐退,没有不吉利的”。
《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①。
【注释】
①疑:怀疑,疑虑。
【译文】
《象传》说:飘然隐退,没有不吉利的,这是没有任何疑虑的。
大壮①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②。君子以非礼弗履③。壮而违礼则凶,凶则失壮矣,故君子以大壮而顺礼也。
【注释】
①大壮:《大壮》卦是《周易》第三十四卦,乾下震上。上震为雷,乾刚震动,下乾为天,天鸣雷震,两阳相叠,万物生长,刚壮有力,所以叫大壮。大壮,非常强盛。《周易正义》:“壮者,强盛之名。以阳称大,阳长既多,是大者盛壮,故曰大壮。”
②雷在天上,大壮:本卦上卦震为雷,象征威动,下卦乾为天,象征刚健,雷在天上,所以是非常强盛。《周易正义》:“震雷为威动,乾天主刚健,雷在天上,是刚以动,所以为大壮。”
③君子以非礼弗履:履,践行。极盛之时,容易骄傲,在非常强盛的时候告诫君子不去做非礼的事。《周易正义》:“盛极之时,好生骄溢,故于大壮诚以非礼勿履也。”
【译文】
《象传》说:《大壮》上卦是震,象雷,下卦是乾,象天,所以卦象是雷在天上,非常强盛。君子此时不要去做非礼的事。强壮盛大的时候行为不符合礼仪就凶险,凶险就会失去强盛了,所以君子在非常强盛的时候要顺应礼仪。
《彖》曰:大壮利贞,大者正也①。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②。天地之情,正大而已。弘正极大,则天地之情可见矣。
【注释】
①大者正:内卦为乾,乾为大,秉强健刚正之德,故曰“大者正”。
②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大壮》卦内有正直而强大的秉性。宇宙万物中,阳刚为正,天正,则地正,君正则臣正,上正则下正。概观其形势,大略如此。故观“正大”之事物,可以发现天地之情。
【译文】
《彖传》说:大为强盛时有利于做事,这说明刚健强大者必然要守正不阿。弘正壮大,天地情形就可以展现。天地的情形,就是正大罢了。正大至极,就能发现天地的情形。
晋①
《象》曰:明出地上,晋②。君子以自昭明德③。以顺著明,自显之道。
【注释】
①晋:《晋》卦是《周易》第三十五卦,坤下离上。上离为明,下坤为地。晋的含义是升进。《周易正义》:“晋之为义,进长之名。此卦明臣之升进,故谓之《晋》。”
②明出地上,晋:《晋》卦是坤下离上。坤为地,离为日,为明,所以是“明出地上”。明已经升起就会上进。
③君子以自昭明德:自昭明德,是说自己显明德行。昭,显示,显扬。明德,即光明的美德。《周易正义》:“‘自昭明德’者,昭亦明也,谓自显明其德也。周氏等为照以为自照己身。《老子》曰:‘自知者明。’用明以自照为明德。”
【译文】
《象传》说:《晋》卦的卦象是光明从地上升起,象征着上进。君子自己要使德行昭明。顺应光明,是自我显明的方法。
明夷①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②。君子以莅众③,莅众显明,蔽伪百姓者也,故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矣。用晦而明。藏明于内,乃得明也;显明于外,乃所避也。
【注释】
①明夷:《明夷》卦是《周易》第三十六卦,离下坤上。离为明,为日,坤为顺,为地。《明夷》卦意味着日落入地,光明陨灭。明,日。夷,灭,没。《周易正义》:“夷者,伤也。此卦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暗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亦明夷之义也。时虽至暗,不可随世倾邪,故宜艰难坚固,守其贞正之德。”
②明入地中,明夷:《明夷》卦下卦是离,为日,为明;上卦是坤,为地。所以卦象是光明没入地中。
③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君子用“明夷”之道治民,无为清静,民众就会顺从。莅众,治理民众。晦,韬晦。《周易正义》:“‘莅众显明,蔽伪百姓者也’,所以君子能用此《明夷》之道,以临于众,冕旒垂目,黈纩塞耳,无为清静,民化不欺。若运其聪明,显其智慧,民即逃其密网,奸诈愈生,岂非藏明用晦,反得其明也?故曰‘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也。”
【译文】
《象传》说:《明夷》卦的卦象是光明没入地中,象征光明陨落。君子要用明夷之道治民,君子如果治理民众时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民众就会逃避,奸诈虚伪,所以要用蒙昧来保养正道,用明夷显示的道理治民。这就是掩藏自己的聪明,清静无为反而能使政治清明,百姓顺从。掩藏聪明在自己内心,才是真正聪明;显示聪明在外,才是应该避忌的。
《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①。利艰贞,晦其明也②。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③。
【注释】
①“内文明而外柔顺”几句:内怀文明德行,外在表现柔顺,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而蒙受大难时,使用这种方法。《周易正义》:“‘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者,既释‘明夷’之义,又须出能用‘明夷’之人,内怀文明之德,抚教六州,外执柔顺之能,三分事纣,以此蒙犯大难,身得保全,惟文王能用之,故云‘文王以之’。”
②利艰贞,晦其明也:利艰贞,利在艰难中固守贞正。贞,正。晦,掩蔽,隐秘。《周易正义》:“‘利艰贞,晦其明也’者,此又就二体释卦之德。明在地中,是晦其明也。既处明夷之世,外晦其明,恐陷于邪道,故利在艰固其贞,不失其正,言所以利艰贞者,用‘晦其明’也。”
③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箕子之时,内有险难,而能端正自己的心志,不堕落邪恶。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因直言劝谏,纣王不听,佯狂为奴。《周易正义》:“‘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者,既释‘艰贞’之义,又须出能用‘艰贞’之人。内有险难,殷祚将倾,而能自正其志,不为而邪谄,惟箕子能用之,故云‘箕子以之’。”
【译文】
《彖传》说:内怀文明德行,外在表现柔顺,用这一态度应付蒙受大难的境遇,周文王就是凭借这个躲过劫难。利在艰难中保守正道,隐藏贤能聪明。内有险难又能端正心志,箕子就是凭借这个渡过难关。
家人①
《象》曰:风自火出②,家人。由内相成,炽也。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③。家人之道,修于近小而不妄者也。故君子言必有物,而口无择言,行必有恒,而身无择行也。
【注释】
①家人:《家人》卦是《周易》第三十七卦,离下巽上,象征家庭。《周易正义》:“明家内之道,正一家之人,故谓之家人。”
②风自火出:《家人》外卦为巽,象风,内卦为离,象火,所以卦象是风自火出。《周易正义》:“巽在离外,是风从火出。火出之初,因风方炽。火既炎盛,还复生风。内外相成,有似家人之义。故曰‘风自火出,家人’也。”
③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物,事物。恒,指常规,常道。《周易正义》:“物,事也。言必有事,即口无择言。行必有常,即身无择行。正家之义,修于近小。言之与行,君子枢机。出身加人,发迩化远,故举言行以为之诫。言既称物,而行称恒者,发言立行,皆须合于可常之事,互而相足也。”
【译文】
《象传》说:《家人》卦的卦象是风自火出,这种情景如同一家人一样。火焰燃烧,风吹更为炽烈。君子借鉴本卦,教化家人必定言之有物,行动有恒常之道。教化家人的道理,修养从身边小事开始,从不轻举妄动。所以君子言必有物,用不着临时选择语言,行动有恒,用不着临时选择行为。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①,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②。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③。
【注释】
①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女,指六二;男,指九五。这是以六二、九五两爻得正于内、外卦之象,说明女主内,男主外。《周易正义》:“此因二、五得正以释《家人》之义,并明女贞之旨。家人之道,必须女主于内,男主于外,然后家道乃立。今此卦六二柔而得位,是女正位乎内也;九五刚而得位,是男正位乎外也。家人以内为本,故先说女也。”
②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这是以治国比齐家,父母是一家之主,家人尊敬侍从,等同于国家的严君。《周易正义》:“‘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者,上明义均天地,此又言道齐邦国。父母一家之主,家人尊事,同于国有严君,故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③“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几句:这是说齐家之功,可以定天下。既然家有严君,那么父不失父道直至妇不失妇道,尊卑有序,上下不失,然后家道正。所有家庭没有不正的,那么天下之治也就确定了。《周易正义》:“‘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者,此叹美正家之功,可以定于天下,申成道齐邦国。既家有严君,即父不失父道,乃至妇不失妇道,尊卑有序,上下不失,而后为家道之正。各正其家,无家不正,即天下之治定矣。”这同《大学》的“修齐治平”相同。
【译文】
《彖传》说:《家人》一卦是说,女子居家主内,男子事业在外,这是天地阴阳正确的大道。一家之中要有严明的主人,这就是指父母。父亲有为父之道,儿子有为子之道,兄长有为兄之道,弟弟有为弟之道,丈夫有为夫之道,妻子有为妻之道,这样一家之道就得以端正。家道端正,那么天下也就安定了。
睽①
《象》曰:上火下泽,睽②。君子以同而异③。同于通理,异于职事。
【注释】
①睽(kuí):《睽》卦是《周易》第三十八卦。兑下离上。离为火,兑为泽。上火下泽,相违不相济。有所不同,必有乖异,相互矛盾。睽,不顺,乖离。《周易正义》:“睽者,乖异之名,物情乖异,不可大事。大事谓与役动众,必须大同之世,方可为之。小事谓饮食衣服,不待众力,虽乖而可。”
②上火下泽,睽:《睽》卦上卦是离,为火,下卦是兑,为泽,所以卦象是上火下泽。火焰本来向上,又居于上位,泽水本来下流,又居于下位,这是两相乖离,所以卦名为《睽》。
③君子以同而异:君子辅佐君王治理民众,用意相同,职掌相异。《周易正义》:“‘君子以同而异’者,佐王治民,其意则同,各有司存,职掌则异,故曰‘君子以同而异’也。”
【译文】
《象传》说:《睽》卦的卦象是上火下泽,两相乖离,所以叫暌。君子辅佐君王治理民众,用意相同,职掌相异。君子在共同的道理上相通,各自的执掌不同。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①。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②。睽之时用大矣哉③。睽离之时,非小人之所能用也。
【注释】
①火动而上,泽动而下:《周易正义》曰:“此就二体释卦名为《睽》之义,同而异者也。水火二物,共成烹饪,理应相济。今火在上而炎上,泽居下而润下,无相成之道。”
②“天地睽而其事同也”几句:睽离有时,相合也有时,能理解运用这离合互相依存的道理,不是大德之人是不行的。《周易正义》:“‘天地睽而其事同’,此以下历就天地男女万物,广明《睽》义体乖而用合也。天高地卑,其体悬隔,是‘天地睽’也;而生成品物,其事则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者,男外女内,分位有别,是‘男女睽’也;而成家理事,其志则通也。万物殊形,各自为象,是‘万物睽’也;而均于生长,其事即类,故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
③睽之时用大矣哉:《周易正义》:“‘睽之时用大矣哉’,既明《睽》理合同之大,又叹能用《睽》之人,其德不小。睽离之时,能建其用使合其通理,非大德之人,则不可也,故曰‘睽之时用大矣哉’也。”
【译文】
《彖传》说:《睽》卦是火焰向上又居于上卦,水泽下流又居于下卦。天地悬殊相隔,但是生养化育万物相同;男女内外不同,但料理家事的思想相通;万物各自的形状不同,但发育生长的道理是类似的。睽的时机用意太大了。暌离的时机,不是小人能用的呀。
蹇①
《象》曰:山上有水,蹇②。君子以反身修德③。除难莫若反身修德也。
【注释】
①蹇(jiǎn):《蹇》卦是《周易》第三十九卦,艮下坎上。坎为水,艮为山。山高水深,险难在前,难以前进。蹇,难。《周易正义》:“蹇,难也。有险在前,畏而不进,故称为蹇。”
②山上有水,蹇:《蹇》卦下卦是艮,为山,上卦是坎,为水,所以卦象是山上有水。水在山上会受到山石阻碍而运行困难,所以卦名是《蹇》。
③君子以反身修德:蹇难之时,不能冒进,只适宜反求自身,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方能度过艰险。反身,反求自身。《周易正义》:“蹇难之时,未可以进,惟宜反求诸身,自修其德,道成德立,方能济险,故曰‘君子以反身修德’也。陆绩曰:‘水在山上,失流通之性,故曰蹇。’通水流下,今在山上,不得下流,蹇之象。陆绩又曰:‘水本应山下,今在山上,终应反下,故曰反身。’处难之世,不可以行,只可反省察,修己德用,乃除难。君子通达道畅之时,并济天下,处穷之时则独善其身也。”
【译文】
《象传》说:蹇卦的卦象是山上有水,水的运行充满艰难险阻,所以卦名叫《蹇》。君子在蹇难之时,不能冒进,只适宜反求自身,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消除艰难险阻没有比反省加强自身修养更好的了。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智矣哉①!
【注释】
①“蹇,难也”几句:《蹇》卦外卦是坎,坎为险,又处在上位,所以是险在前,如果冒险前行恐怕遭受祸害。艮卦是内卦,艮为山表示阻止,阻止不前,时机适宜再有动作,这是智慧。《周易正义》:“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者,释卦名也。蹇者,有难而不进,能止而不犯,故就二体,有险有止,以释《蹇》名。坎在其外,是‘险在前也’。有险在前,所以为难。若冒险而行,或罹其害。艮居其内,止而不往,相时而动,非知不能,故曰‘见险而能止,知矣哉’也。”
【译文】
《彖传》说:蹇是艰难,阻险在前,见到阻险能够主动停止,时机适宜再有所行动,真是智慧呀!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①。处难之时,履当其位,执心不回,志匡王室者也,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也。履中行义②,以存其上,处蹇以此,未见其尤也。
【注释】
①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蹇蹇,忠直的样子。王指九五阳爻,臣指六二阴爻。躬,自身。《周易正义》:“王谓五也,臣谓二也。九五居于王位而在难中,六二是五之臣,往应于五,履正居中,志匡王室,能涉蹇难,而往济蹇,故曰‘王臣蹇蹇’也。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故曰‘匪躬之故’。”
②履中行义:指九五、六二两爻分别在内外卦中得位居中,所以能践行君臣大义。
【译文】
六二:君王的臣子忠心直谏,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处在危难之时,履行职位的正当职责,心志坚定不移,定要匡扶王室,所以说“君王的臣子忠心直谏,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履行中道实施君臣大义,用来保存君上,危难时刻用这种方式处事,看不见什么过失。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①。
【注释】
①王臣蹇蹇,终无尤也:尤,过失。《周易正义》:“‘终无尤’者,处难以斯,岂有过尤也?”
【译文】
《象传》说:君王的臣子忠心直谏,最终不会有什么过失。
解①
《象》曰:雷雨作,解②。君子以赦过宥罪③。
【注释】
①解:《解》卦是《周易》第四十卦,坎下震上。震为雷,为动,坎为水,为险。险在内,动在外,意为解除险难。《周易正义》:“《序卦》云:‘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然则解者,险难解,释物情舒缓,故为解也。”
②雷雨作,解:《解》卦的上卦是震,象雷,下卦是坎,象雨,所以卦象是雷雨作。天地开解之后雷雨交加,所以卦名为《解》。
③君子以赦过宥罪:赦,赦免。过,过失,失误。宥,原谅,赦免。《周易正义》:“赦谓放免,过谓误失,宥谓宽宥,罪谓故犯。过轻则赦,罪重则宥,皆解缓之义也。”
【译文】
《象传》说:雷雨大作,天地开解舒缓。君子因此赦免过失,宽赦有罪的人。
《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①。天地否结,则雷雨不作;交通感散,雷雨乃作也。雷雨之作,则险厄者亨,否结者散,故百果草木皆甲坼也。解之时大矣哉②。无所而不释也。
【注释】
①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甲坼,指草木种子开裂出芽。甲,植物某些部分的外层,如种皮、花萼、果实、外壳等。坼,开裂。《周易正义》:“‘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圻’者,此因震、坎有雷雨之象,以广明解义。天地解缓,雷雨乃作。雷雨既作,百果草木皆孚甲开坼,莫不解散也。”
②解之时大矣哉:《周易正义》:“结叹《解》之大也。自天地至于草木,无不有解,岂非大哉!”
【译文】
《彖传》说:天地舒缓开解雷雨大作,雷雨大作各种果实草木种子都开裂出芽。天地闭结,雷雨就不会发生;天地交通感应,雷雨这才发生。雷雨的发生,使得艰险恶阻变成亨通,闭结阻塞变成散开,所以各种果实草木种子都开裂出芽。解的时效功用真大呀。解的功用是开释舒解一切。
六三①:负且乘,致寇至,贞吝②。处非其位,履非其正,以附于四,用夫柔邪以自媚者也。乘二负四,以容其身,寇之来也,自己所致矣,虽幸而免,正之所贱也。
【注释】
①六三:六三是阴爻,下面九二,上面九四都是阳爻。
②“负且乘”几句:负,背负重物,指在九四之下。乘,乘车,指六三在九二之上。致寇至,这些东西不是六三自己所有,于是争相抢夺。贞,占卜。吝,艰难。《周易正义》:“‘负且乘,致寇至’者,六三失正无应,下乘于二,上附于四,即是用夫邪佞以自说媚者也。乘者,君子之器也。负者,小人之事也。施之于人,即在车骑之上,而负于物也。故寇盗知其非己所有,于是竞欲夺之,故曰‘负且乘,致寇至’也。‘贞吝’者,负乘之人,正其所鄙,故曰‘贞吝’也。”
【译文】
六三:背负重物乘坐大车,招致强盗抢夺,占卜会遇到灾难。六三阴爻处于阳位,所处位置不当,做着不该做的事情,上附九四,意味着用邪佞来取悦献媚。欺凌九二攀附九四,用来容纳自身,强盗的到来,是自己招致的,即使幸免于难,也是君子所鄙视的。
损①
《象》曰:山下有泽,损②。君子以惩忿窒欲③。可损之善,莫善损忿欲。
【注释】
①损:《损》卦是《周易》第四十一卦,兑下艮上。艮为阳卦,为止。兑为阴卦,为悦。损,减损。《周易正义》:“损者,减损之名,此卦明损下益上,故谓之损。损之为义,损下益上,损刚益柔。损下益上,非补不足者也。损刚益柔,非长君子之道者也。”
②山下有泽,损:《损》卦上卦是艮,象山,下卦是兑,象泽,所以卦象是山下有泽。泽水侵蚀山陵造成损害,所以卦名为《损》。
③君子以惩忿窒(zhì)欲:窒,阻塞不通。君子效法《损》卦的道理,要抑制愤怒,堵塞情欲。《周易正义》:“泽在山下,泽卑山高,似泽之自损以崇山之象也。君子以法此《损》道,以惩止忿怒,窒塞情欲。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动,境有顺逆,故情有忿欲。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忿欲皆有往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
【译文】
《象传》说:《损》卦的卦象是山下有泽,泽水侵蚀山陵,所以叫损。君子借鉴领悟要抑制愤怒,堵塞情欲。可以减损的好处,没有比抑制愤怒,堵塞情欲更好的了。
《彖》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①。自然之质,各定其分,损益将何加焉!非道之常,故必与时偕行也。
【注释】
①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减损。益,增益。与时偕行,指应时而行。《周易正义》:“盈虚者,凫足短而任性,鹤胫长而自然。此又云‘与时偕行’者,上既言损刚益柔,不可常用,此又泛明损益之事,体非恒理,自然之质,各定其分。凫足非短,鹤胫非长,何须损我以益人,虚此以盈彼?但有时宜用,故应时而行,故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也。”这是强调损益之道重在时机。
【译文】
《彖传》说:使丰盈的减损,使虚少的增益,应和时机采取行动。自然的性质是万物各自确定自己的名分,减损增益又如何施加呢!这不是正常的道理,所以必须应和时机采取行动。
益①
《象》曰:风雷,益②。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矣③。从善改过,益莫大焉。
【注释】
①益:《益》卦是《周易》第四十二卦,震下巽上。巽为风,震为雷。风雷激荡,交相助益。此卦与《损》卦相反,巽为柔顺在上,震为刚动在下。益,增益。《周易正义》:“益者,增足之名,损上益下,故谓之益。下已有矣,而上更益之,明圣人利物之无已也。《损》卦则损下益上,《益》卦则损上益下,得名皆就下而不据上者,向秀云:‘明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谓之损,与下谓之益。’”
②风雷,益:《益》卦上卦是巽,阴柔为风,下卦是震,阳刚为雷,所以卦象是风雷。风本在下,现在上行,风势益增,雷本在上,现在下击,雷势益增,所以卦名为《益》。
③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矣:《周易正义》:“迁谓迁徙慕尚,改谓改更惩止。迁善改过,益莫大焉,故君子求益,‘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也。”
【译文】
《象传》说:《益》卦巽象风,震象雷,气势交相增益,所以叫益。君子借鉴《益》卦,对好事崇尚学习,有过错就改正。追随美善,改正过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①。利有攸往,中正有庆②。五处中正,自上下下,故有庆也。以中正有庆之德,有攸往也,何适而不利哉!
【注释】
①“损上益下”几句:在《益》卦中,巽阴柔代表民众却居于上位,震阳刚代表君王却居于下位。这是说君王居上位者要自我减损来增益下民,那么下民的欢悦无边无际。能从上位向下层施恩,那么为君之道也发扬光大了。
②利有攸往,中正有庆:攸,所。中正有庆,这是就九五爻进行解释。九五处在中正位置,为君之道发扬光大,使得天下喜庆顺从。《周易正义》:“此就九五之爻,释‘利有攸往,中正有庆’也。五处中正,能自上下下,则其道光大,为天下之所庆顺也。以中正有庆之德,故所往无不利焉。益之所以‘利有攸往’者,正谓‘中正有庆’故也。”
【译文】
《彖传》说:《益》卦是说居上位的君王要自我减损,有益于民众,民众的喜悦无边无际。君王能从上面将恩惠施予下面的臣民,那么为君之道也就发扬光大了。利益无所不在,以中正之道让天下人受益,天下都能得到喜庆。九五爻处于中正之位,能从上位向下施恩,所以会有喜庆之象。用中正和喜庆的德行行事,一切都能马到成功,到什么地方去能不有利呢!
升①
《象》曰:地中生木,升②。君子以慎德,积小以成高大③。
【注释】
①升:《升》卦是《周易》第四十六卦,巽下坤上。坤为地,为顺,巽为木。树木从大地中生长出来,日渐高大,喻步步高升,所以叫做升。升,上升。《周易正义》:“升者,登上之义,升而得大通,故曰‘升,元亨’也。”
②地中生木,升:《升》卦上卦是坤,象地,下卦是巽,象木,所以卦象是地中生木。树木从地上出生,渐渐成长高大,所以卦名为《升》。
③君子以慎德,积小以成高大:君子借鉴《升》卦,就要谨慎修养自己的德行,积累小善,成就美名。今本“慎”作“顺”。《周易正义》:“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者,地中生木,始于毫末,终至合抱。君子象之,以顺行其德,积其小善,以成大名,故《系辞》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是也。”
【译文】
《象传》说:《升》卦的卦象是树木从大地中生长出来,渐渐升高,所以叫升。君子借鉴此卦,要谨慎修养自己的德行,积累小善,成就美名。
革①
《象》曰:泽中有火,革②。
【注释】
①革:《革》卦是《周易》第四十九卦,离下兑上。离为火,兑为泽,泽水在上,而下火上烧。火旺水干,水大火熄。水火相生相克,必然变革。革,更革,改革。《周易正义》:“革者,改变之名也。此卦明改制革命,故名《革》也。”
②泽中有火,革:《革》卦上卦是兑,象泽,下卦是离,象火,所以卦象是泽中有火。沼泽本为水域,现在起火,是泽水干枯,变易起火,所以命名为《革》。《周易正义》:“‘泽中有火,革’者,火在泽中,二性相违,必相改变,故为革象也。”
【译文】
《象传》说:《革》卦的卦象是泽中有火,水火相反,必须更革,所以名称叫革。
《彖》曰:革,水火相息①。凡不合而后变生。火欲上,泽欲下,水火相战,而后变生者也。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②。
【注释】
①革,水火相息:水火本来不能共处,如果共处,一定互相克制,于是水被加热,火被浇灭变冷,这就是更革改变。《周易正义》:“此就二体释卦名也。‘水火相息’,先就二象明‘革’。息,生也。火本干燥,泽本润湿。燥湿殊性,不可共处。若其共处,必相侵克。既相侵克,其变乃生,变生则本性改矣。水热而成汤,火灭而气冷,是谓‘革’也。”
②“天地革而四时成”几句:天地革而四时成,天地阴阳交替变革,温暑凉寒四季相成。汤、武革命,指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殷纣。以此来赞扬变革顺天应人,功效宏大。《周易正义》:“‘天地革而四时成’者,以下广明‘革’义。此先明‘天地革’者,天地之道,阴阳升降,温暑凉寒,迭相变革,然后四时之序皆有成也。‘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以明人革也。夏桀、殷纣,凶狂无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主。殷汤、周武,聪明睿智,上顺天命,下应人心,放桀鸣条,诛纣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恶俗,故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计王者相承,改正易服,皆有变革,而独举汤、武者,盖舜、禹禅让,犹或因循,汤、武干戈,极其损益,故取相变甚者,以明人革也。‘革之时大矣哉’者,备论《革》道之广讫,总结叹其大,故曰‘大矣哉’也。”
【译文】
《彖传》说:革是水火相战而发生变化。事物凡是不能相合就要生变。火焰向上,水流向下,水火大战,然后变化发生。天地变革,四季生成,商汤、周武革除夏桀、殷纣的天命,上顺天命,下应人心。革的时义真伟大啊!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①。居变之终,变道已成。君子处之,能成其文。小人乐成,则变面以顺上也。
【注释】
①君子豹变,小人革面:上六爻位于《革》卦的最终,象征变革之道已经完成,君子处在这一形势下,有如豹皮花纹变得润泽光辉,小人处在这一形势下,只能改变脸色,顺应上峰罢了。豹变,指如豹纹那样发生显著的变化。幼豹长大褪毛,然后疏朗焕散,其毛光泽有文采。喻人的行为变好或势位显贵。革面,改变脸色或态度。《周易正义》:“上六居《革》之终,变道已成,君子处之,虽不能同九五革命创制,如虎文之彪炳,然亦润色鸿业,如豹文之蔚缛,故曰‘君子豹变’也。‘小人革面’者,小人处之,但能变其颜面,容色顺上而已,故曰‘小人革面’也。”
【译文】
上六:君子处在这一位置,有如豹皮花纹变得润泽光辉;小人处在这一位置,只能改变脸色,顺应上峰。上六爻,处在《革》卦的变革的终点,变革之道已经大成。君子处在这一情况,能够成就文采。小人乐于成就,改变脸色顺从上峰。
鼎①
《象》曰:木上有火,鼎②。
【注释】
①鼎:《鼎》卦是《周易》第五十卦,巽下离上。巽为木,离为火,下木上火,有鼎之象。烹饪成新,化生为熟,有除旧布新之意。鼎,古代烹饪的器皿,也是国家重器,禹铸九鼎,象征天下大权。《周易正义》:“鼎者,器之名也。自火化之后铸金,而为此器以供烹饪之用,谓之为鼎。亨饪成新,能成新法。然则鼎之为器,且有二义,一有亨饪之用,二有物象之法,故《彖》曰‘鼎,象也,明其有法象也’。《杂卦》曰‘革去故’而‘鼎取新’,明其亨饪有成新之用。此卦明圣人革命,示物法象,惟新其制,有鼎之义,以木巽火,有鼎之象,故名为《鼎》焉。”
②木上有火,鼎:《鼎》卦的下卦是巽,为木,上卦是离,为火,所以卦象是木上有火,表示点燃柴火用鼎烹煮。《周易正义》:“木上有火,即是以木巽火,有亨饪之象,所以为鼎也。”
【译文】
《象传》说:《鼎》卦的卦象是木上有火,这是点燃柴火用鼎烹煮。
《彖》曰:鼎,象也①。以木巽火,亨饪也②。圣人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③。亨者,鼎之所为也。革去故而鼎成新,故为亨饪调和之器也。去故取新,圣贤不可失也。饪,熟也。天下莫不用之,而圣人用之,乃上以亨上帝,下以大亨养圣贤焉。
【注释】
①鼎,象也:鼎有烹饪的法象。
②以木巽火,亨饪也:亨,同“烹”,烹饪。《周易正义》:“此明上下二象有亨饪之用,此就用释卦名也。”
③圣人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鼎用来烹饪作用有二:一供祭祀,二享宾客。祭祀就要祭享上帝,享宴就以圣贤为主,故举其重大,那么就知道轻小。享帝直接说“亨”,养人那就要说“大亨”,是因为享帝崇尚质朴,用特性罢了。圣贤人数多,供养吃饱,所以说“大亨”。《周易正义》:“此明鼎用之美。亨饪所须,不出二种,一供祭祀,二当宾客。若祭祀则天神为大,宾客则圣贤为重。故资其牲大,则轻小可知。享帝直言‘亨’,养人则言‘大亨’者,享帝尚质,特性而已,故直言‘亨’。圣贤既多,养须饱饫,故‘亨’上加‘大’字也。”
【译文】
《彖传》说:鼎有烹饪的形象。用柴火进行烹饪。圣人用它来祭享上帝,还用盛大的享宴来供养圣贤。烹饪是鼎的功能。《革》卦去除故旧,《鼎》卦成就新鲜,所以鼎是烹饪调和的器皿。去除故旧取得新鲜,这是圣贤也不能丢失的。饪是熟。天下没有不使用鼎的,而圣人用它,对上才可以祭享上帝,对下就能用盛大的享宴来供养圣贤。
震①
震惊百里,不丧匕鬯②。威震惊乎百里,则足可以不丧匕鬯矣。匕,所以载鼎实。鬯,香酒,奉宗庙之盛者也。
【注释】
①震:《震》卦是《周易》第五十一卦,上下卦都是震。两震相叠,亨通畅达。《周易正义》:“震,动也。此象雷之卦。天之威动,故以震为名。震既威动,莫不惊惧,惊惧以威则物皆整齐,由惧而获通,所以震有亨德,故曰‘震亨’也。”
②震惊百里,不丧匕鬯(chàng):百里,古代诸侯国封地为百里,喻地之广大。匕,古代取食的用具。鬯,用黑黍与郁金草香料酿成的香酒,为祭祀宗庙盛典所用。巨雷震惊百里,而祭祀的人匕鬯不失,可见其敬肃镇定。《周易正义》:“先儒皆云:雷之发声,闻乎百里。故古帝王制国,公侯地方百里,故以象焉。窃谓天之震雷,不应止闻百里,盖以古之启土,百里为极。文王作爻在殷时,明长子威震于一国,故以百里言之也。匕所以载鼎实,鬯香酒者。……今特言匕鬯者,郑玄云:‘人君于祭祀之礼,尚牲荐鬯而已,其余不足观也。’”
【译文】
巨雷震惊百里,主持祭祀的人手中的勺子与香酒都没有掉下。巨雷之威震惊百里,提醒人们小心谨慎严肃认真,这就足以不丢掉勺子和香酒了。匕是用来盛鼎中食物的勺子。鬯是用黑黍与郁金草香料酿成的香酒,用来敬献祭祀宗庙的盛典。
《象》曰:洊雷,震①。君子以恐惧修省②。
【注释】
①洊(jiàn)雷,震:洊,屡次,再,接连。雷相因袭,成为威震。《震》卦是重震之卦,所以说“洊雷,震”。《周易正义》:“洊者,重也,因仍也。雷相因仍,乃为威震也。此是重震之卦,故曰‘洊雷,震’也。”
②君子以恐惧修省:君子本来就战战兢兢,不敢懈怠,现在看到天怒雷威,就会更加修养自身,省察过失。《周易正义》:“‘君子以恐惧修省’者,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故曰‘君子以恐惧修省’也。”
【译文】
《象传》说:接连而响的巨雷,使人震动。君子因此心生敬畏恐惧之感,自我修身省过。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①。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②。威震惊乎百里,则惰者惧于近矣。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③。明所以堪长子之义也。不丧匕鬯,则己出可以守宗庙也。
【注释】
①震来虩虩(xì),恐致福也:虩虩,恐惧的样子。两句是说在巨雷震惊之后,当初虽说恐惧,但是能由惧反省自修,所以能得福。《周易正义》:“‘震来虩虩,恐致福也’者,威震之来,初虽恐惧,能因惧自修,所以致福也。”
②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迩,近。这是说巨雷震惊百里之远,而靠近的更加恐惧。《周易正义》:“‘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者,言威震惊于百里之远,则惰者恐惧于近也。”
③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出,指君王外出巡狩等事情。据《说卦》,震为长子,君王外出,长子要留守宗庙社稷,代理祭主主持典礼。《周易正义》:“出,谓君出巡狩等事也。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摄祭主之礼事也。”
【译文】
《彖传》说:雷震,亨通。巨雷震动,令人震惊害怕,但是惊惧之后反省自修,却能够得福。震惊百里,远处人震惊,近处人惊惧。巨雷威力震惊百里,那么近处懒惰的人就会害怕。君王外出巡狩,可以让长子留守宗庙社稷,代理祭主主持典礼。这是说明委任长子的道理。只要长子不丢掉勺子鬯酒,在君王已经外出时就可以留守宗庙了。
艮①
《象》曰:兼山,艮②。君子以思不出其位③。各止其所,不侵官也。
【注释】
①艮:《艮》卦是《周易》第五十二卦,上下卦都是艮。艮为山,二山重叠,喻静止,抑止。艮,止。
②兼山,艮:艮为山,上下卦都是艮,所以叫兼山。一山已能镇止,现在两山重叠,更能停止,所以说“兼山,艮”。《周易正义》:“兼山艮者,两山义重,谓之兼山也,直置一山,已能镇止。今两山重叠,止义弥大,故曰‘兼山,艮’也。”
③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位,《说文》:“列中廷之左右谓之位。”郭璞说:“群臣之列位也。”可见位指公卿大夫的职位、地位。所以君子在这时的思虑,不要逾越自己的地位。《周易正义》:“‘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者,止之为义,各止其所。故君子于此之时,思虑所及,不出其已位也。”
【译文】
《象传》说:艮象山,艮卦上下都是艮,所以是两山相叠,更能静止。君子在这时的思虑,不要逾越自己的地位。各自处在各自的位置工作,不要有非分之想。
《彖》曰:艮,止也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②。止道不可常用,必施于不可以行,适于其时,道乃光明。
【注释】
①艮,止也:这是解释本卦卦名,艮就是静止。《周易正义》:“‘艮,止也’者,训其名也。”
②“时止则止”几句:这是说该静止时就要静止,该施行时就要施行,行动静止不失时机,然后静止之道一片光明。《周易正义》:“‘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者,将释施止有所光明,施止有时,凡物之动息,自各有时运。”
【译文】
《彖传》说:艮就是静止。该静止时就要静止,该施行时就要施行,行动静止不失时机,然后静止之道一片光明。静止之道不能常用,必须在不可施行的时候才静止,适逢其时,静止之道才会光明。
丰①
亨,王假之②。大而亨者,王之所至也。勿忧,宜日中③。《丰》之为义,阐宏微细,通夫隐滞者也。为天下之主,而令微隐者不亨,忧未已也,故至丰亨,乃得勿忧也。用夫丰亨不忧之德,宜处天中以遍照者也,故曰“宜日中”也。
【注释】
①丰:《丰》卦是《周易》第五十五卦,离下震上。离为火,震为雷,火焰熊熊,电闪雷鸣,象征盛大。丰,大,多。《周易正义》:“《彖》及《序卦》皆以大训丰也,然则丰者,多大之名,盈足之义,财多德大,故谓之为丰。德大则无所不容,财多则无所不齐。”
②亨,王假(gé)之:亨,通。假,至。大通的结果,如果没有君王的盛德是不能得到的。《周易正义》:“无所拥碍谓之为亨,故曰‘丰,亨’。‘王假之’者,假,至也。丰亨之道,王之所尚,非有王者之德不能至之,故曰‘王假之’也。”
③勿忧,宜日中:勿,无,不要。《周易正义》:“勿,无也。王能至于丰亨,乃得无复忧虑,故曰勿忧也。用夫丰亨无忧之德,然后可以君临万国,遍照四方,如日中之时遍照天下,故曰‘宜日中’也。”
【译文】
亨通,君王可以达到盛大的境界。巨大且亨通的境界是只有君王才能达到。不用忧虑,君王应该如日在中天,光芒四射,普照人间。《丰》卦的意义,是使细密微暗宏大光明,使隐藏停滞畅通无阻。作为天下之主,却让微隐之物不能畅通,这样忧患就会没完没了,所以只有达到丰亨大通,这才没有忧患。凭借这一丰亨大通不忧的德行,应该像中午那遍照四方的太阳一样,所以说“应该像日在中天”。
《象》曰:雷电皆至,丰①。君子以折狱致刑②。文明以动,不失情理。
【注释】
①雷电皆至,丰:《丰》卦的上卦是震,为雷,下卦是离,为电。雷是天威震动,电是天光闪耀。雷电一起发生,是威严光明齐聚,所以叫《丰》。
②君子以折狱致刑:君子应该效法天威断案判刑。折狱,判决案件。致刑,动用刑罚。《周易正义》:“‘君子以折狱致刑’者,君子法象天威而用刑罚,亦当文明以动,折狱断决也。断决狱讼,须得虚实之情;致用刑罚,必得轻重之中。若动而不明,则淫滥斯及。故君子象于此卦而折狱致刑。”
【译文】
《象传》说:《丰》卦的卦象是雷声电光齐聚,象征着盛大。君子借鉴《丰》卦的威严光明来精准断案判刑。文明断案判刑,就是不失情理。
《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①?《丰》之为用,困于昃食者也。施于未足则尚丰,施于已盈则方溢,不可以为常,故具陈消息之道也。
【注释】
①“日中则昃”几句:这是借《丰》卦来告诫,兴盛必有衰亡,这是自然常理。日中最盛,过午太阳就要偏斜;月圆时盈满,过了之后就会缺食;上天寒来暑往,大地陵谷变迁,盈虚都要追随时间生长消亡。天地日月,尚且如此,何况人跟鬼神呢?昃,太阳偏西。《周易正义》:“此孔子因《丰》设戒,以上言王者以丰大之德,照临天下,同于日中。然盛必有衰,自然常理。日中至盛,过中则昃;月满则盈,过盈则食。天之寒暑往来,地之陵谷迁贸,盈则与时而息,虚则与时而消。天地日月,尚不能久,况于人与鬼神,而能长保其盈盛乎?勉令及时修德,仍戒居存虑亡也。此辞先陈天地,后言人、鬼神者,欲以轻譬重,亦先尊后卑也。”
【译文】
《彖传》说:太阳过了中午就会偏斜,月亮满月之后就会缺蚀,天地丰盈虚损,都会随着时间生长消亡,盛衰无常,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丰》卦的应用,针对偏斜缺蚀的困境。施用于尚不丰足的情况能让它丰大,施用于已经盈满的情况那就会马上溢出,所以不可作为常规,因此一一陈述天地万物生长消亡的道理。
兑①
《象》曰:丽泽,兑②。君子以朋友讲习③。
【注释】
①兑:《兑》卦是《周易》第五十八卦,上下卦都是兑。兑象泽,两泽相连,两水交流,欢欣喜悦。兑,喜悦。《周易正义》:“兑,说(悦)也。《说卦》曰:‘说万物者莫说乎泽。’以兑是象泽之卦,故以兑为名。泽以润生万物,所以万物皆说;施于人事,犹人君以恩惠养民,民无不说也。惠施民说,所以为亨。”
②丽泽,兑:本卦上下两卦都是兑,兑为泽,所以卦象是两泽相连。两泽相连,泽水交流润泽。君子看到,感悟喜悦之极。丽,连接。
③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是指同师受业的人,同志是指志趣相同的人。讲习,研讨学习。也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周易正义》说:“‘君子以朋友讲习’者,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相说之盛,莫过于此也,故君子象之以朋友讲习也。”
【译文】
《象传》说:《兑》卦上下两卦都是兑,兑为泽,互相交流,相互受益,令人喜悦。君子因与朋友讲习切磋,非常高兴。
《彖》曰:兑,悦也。刚中而柔外,悦以利贞①。悦而违刚则谄,刚而违悦则暴。刚中而柔外,所以悦以利贞也。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②。天,刚而不失悦者也。悦以先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③。悦之大,民劝矣哉④。
【注释】
①刚中而柔外,悦以利贞:九二、九五以阳刚各处于下卦和上卦的中央,上六、六三以阴柔处于各自最外边。所以是外虽柔悦,而内德刚正;内虽刚正,而外表柔悦。贞,正。《周易正义》:“‘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者,此就二、五以刚居中,上六、六三以柔处外,释‘兑亨利贞’之义也。外虽柔说,而内德刚正,则不畏邪谄。内虽刚正,而外迹柔说,则不忧侵暴。只为刚中而柔外,中外相济,故得说亨而利贞也。”
②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明本卦的喜悦,源于天人相通。《周易正义》:“广明说义,合于天人。天为刚德而有柔克,是刚而不失其说也。今说以利贞,是上顺乎天也。人心说于惠泽,能以惠泽说人,是下应乎人也。”
③“悦以先民”几句:先用喜悦爱抚民众,然后让他们工作,那么民众都会尽力工作而忘掉劳苦。同样先用喜悦慰劳民众,然后让他们面对困难,那么民众都舍生忘死拼命向前。《周易正义》:“‘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以下叹美说之所致,亦申明应人之法。先以说豫抚民,然后使之从事,则民皆竭力忘其从事之劳,故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也。‘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者,先以说豫劳民,然后使之犯难,则民皆授命,忘其犯难之死,故曰‘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也。”
④悦之大,民劝矣哉:喜悦意义重大,能够让民众获得勉励。《周易正义》:“施说于人,所致如此,岂非说义之大,能使民劝勉矣哉!故曰‘说之大,民劝矣哉’。”
【译文】
《彖传》说:兑就是喜悦。卦象表明内有刚健德行而外表柔悦顺从,喜悦而有利于守持正道。柔悦违背刚直是谄媚,刚健违背柔悦是粗暴。内有刚健德行而外表柔悦顺从,所以说喜悦而有利于守持正道。因此上顺应天下顺应人。天是刚健而又不失柔悦的。君子先用愉悦爱抚民众,再让他们工作,那么民众都会尽力工作而忘掉劳苦;同样先用愉悦慰劳民众,再让他们面对困难,那么民众都舍生忘死拼命向前。喜悦意义重大,能够让民众获得勉励。
涣①
《象》曰:风行水上,涣②。
【注释】
①涣:《涣》卦是《周易》第五十九卦,坎下巽上。坎为水,巽为风,风行水上,波澜流溢。涣,指水流流散无阻,也指离散。《周易正义》:“《序卦》曰:‘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然则涣者,散释之名。《杂卦》曰:‘涣,离也。’此又涣是离散之号也。盖涣之为义,小人遭难,离散奔迸而逃避也。大德之人,能于此时建功立德,散难释险,故谓之为《涣》。”
②风行水上,涣:《涣》卦的上卦是巽,巽为风,下卦是坎,坎为水,所以卦象是风行水上。水借风势,汹涌澎湃,所以是涣散。《周易正义》:“‘风行水上,涣’者,风行水上,激动波涛,散释之象,故曰‘风行水上,涣’。”
【译文】
《象传》说:《涣》卦的卦象是风行于水面上,这种景象象征着涣散。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①。处尊履正,居巽之中,散汗大号,以荡险厄者也。为《涣》之主,唯王居之,乃得无咎也。
【注释】
①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涣汗,形容大汗淋漓的样子。九五爻得位中正,比喻君王处于尊正的地位,即使在汗出淋漓的险境也可以发号施令,荡涤险厄。九五是《涣》卦之主,只有君王处于此位才能没有过错,所以说“涣,王居无咎”。《周易正义》:“‘涣汗其大号’者,人遇险厄,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厄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厄者也,故曰‘涣汗其大号’也。‘涣,王居无咎’者,为《涣》之主,名位不可假人,惟王居之,乃得无咎,故曰‘涣,王居无咎’。”
【译文】
九五:因受惊于险厄之事而散出汗水,但还是发布了大的号令,九五是《涣》卦之主,只有君王处于此位才能没有灾祸。九五爻得位中正,居于上巽中央,象征君王处于尊贵的位置,履行正道,可以在大汗淋漓时发号施令,荡涤险厄。作为《涣》卦之主,只有君王居处,才能没有灾祸。
节①
《象》曰:泽上有水,节②。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③。
【注释】
①节:《节》卦是《周易》第六十卦,兑下坎上。兑为泽,坎为水。泽水有限,多必溢出,因此要有节度,所以要节。节,节度,节制。《周易正义》:“《彖》曰:‘节以制度。’《杂卦》云:‘节,止也。’然则节者制度之名。”
②泽上有水,节:节的下卦是兑,为泽,上卦是坎,为水,所以卦象是水在泽上,需要节制。
③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度数,今本《周易·节》卦作“数度”,指礼数、法度。德行,指人才的优劣。《周易正义》:“‘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者’,数度,谓尊卑礼命之多少;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君子象《节》以制其礼数等差,皆使有度,议人之德行任用,皆使得宜。”
【译文】
《象传》说:《节》卦的卦象是泽上有水,需要节制。君子取象《节》卦,制定礼教衡量人们的德行。
《彖》曰:苦节不可贞,其道穷①。为节过苦,则物不能堪也,物不能堪,则不可复正也。悦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②。无悦而行险,过中而为节,则道穷也。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③。
【注释】
①苦节不可贞,其道穷:节制要适中,过分节制就是苦节,太刻薄,令人不能忍受。如果把苦节当做正常,那就会遭遇困境无路可走。《周易正义》:“为节过苦,不可为正。若以苦节为正,则其道困穷,故曰‘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
②“悦以行险”几句:这是申明节制必须不违喜悦,适当而不过中的道理。《周易正义》:“行险以说,则为节得中。当位以节,则可以为正。良由中而能正,所以得通,故曰‘中正以通’,此其所以为亨也。”
③“天地节而四时成”几句:君王用制度来节制,使得民众劳役有时,就不伤财,不害民。《周易正义》:“‘天地节而四时成’者,此下就天地与人广明节义。天地以气序为节,使寒暑往来,各以其序,则四时功成之也。王者以制度为节,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也。”
【译文】
《彖传》说:过分的节制是苦节,苦节失于中正,这样只会遭遇困境无路可走。从事节制过分辛苦,那么万物不能忍受,万物不能忍受,就不能返回正道。走危险的路却能喜悦地节制行为,就如同本卦九五爻处于尊位,当位中正以行节道,光明正大万事亨通。在险厄的道路上行走却不能喜悦地节制,超过限度去节制,那只会走上穷途末路。天地的节制形成四季寒暑变化。君王用典章制度来节制统治,既不会浪费财货,又不会妨害民众。
中孚①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②。君子以议狱缓死③。信发于中,虽过可亮。
【注释】
①中孚:《中孚》卦是《周易》第六十一卦,兑下巽上。中孚,诚信从心中发出。《周易正义》:“信发于中,谓之‘中孚’。”
②泽上有风,中孚:《中孚》卦上卦是巽,巽为风,下卦是兑,兑为泽,所以卦象是风行泽上,无所不周。故又以指恩泽普施。《周易正义》:“‘泽上有风,中孚’者,风行泽上,无所不周,其犹信之被物,无所不至,故曰‘泽上有风,中孚’。”
③君子以议狱缓死:讲求诚信的时代,只是故意犯法的才予以治罪,案件有可以宽恕的情节就要研判,宽缓死刑。《周易正义》:“中信之世,必非故犯过失为辜,情在可恕,故君子以议其过失之狱,缓舍当死之刑也。”
【译文】
《象传》说:《中孚》卦的卦象是泽上有风吹动,这种情境象征着心怀诚信。君子因此断案要研判一切可以宽恕的情节,宽缓死刑。诚信发自内心,即使有过失也能原谅。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悦而巽,孚①,有上四德,然后乃孚。乃化邦也②。信立而后邦乃化也。柔在内而刚得中,各当其所也。刚得中,则直而正;柔在内,则静而顺。悦而以巽,则乖争不作。如此,则物无巧竞。敦实之行著,而笃信发乎其中矣。豚鱼吉,信及豚鱼③。鱼者,虫之潜隐者也;豚者,兽之微贱者也。争竞之道不兴,忠信之德淳著,则虽微隐之物,信皆及之也。中孚以利贞,乃应天④。盛之至也。
【注释】
①“柔在内而刚得中”几句:《中孚》的六爻,六三、六四两阴爻阴柔居中,剩下四阳爻阳刚各居外,是为外刚内柔,柔在内,柔顺谦虚。但九二、九五在上下两卦正中,所以是刚得中,中正充实。《中孚》卦,柔内刚中,各当其所。喜悦谦逊,没有乖戾,诚信发于内,就是“中孚”。《周易正义》:“柔内刚中,各当其所,说而以巽,乖争不作,所以信发于内,谓之‘中孚’,故曰‘柔在内而刚得中,悦而巽,孚’也。”
②乃化邦也:诚信发于内,那么外部的邦国也被教化,所以说“乃化邦也”。
③豚鱼吉,信及豚鱼:豚,小猪。这是解释卦辞“豚鱼吉”的。《周易正义》:“释所以得吉,由信及豚鱼故也。”
④中孚以利贞,乃应天:中孚意味正信,如果信不失正,就能上应于天。《周易正义》:“释中孚所以利贞者。天德刚正而气序不差,是正而信也。今信不失正,乃得应于天,是中孚之盛故须济以利贞也。”
【译文】
《彖传》说:《中孚》,阴柔在内这是心中谦虚诚恳,阳爻在中,这是阳刚居中充实,喜悦且谦逊就是诚信,有以上四种美德,才能使人信服。如此诚信就能教化外国。诚信确立了,外国才能被教化。阴柔在内阳刚在外,各得其所。阳刚得到中位,就是耿直刚正;阴柔处在内部,就是沉静安顺。喜悦而又顺从,就不会产生乖戾。这样万事万物就没有投机取巧的竞争。敦厚诚实的行为彰显,笃厚诚信就会发自内心了。小猪小鱼都有吉利,这是说,诚信都延伸到小猪小鱼身上了。鱼是深藏在水中的生物,猪是不起眼的低贱牲畜。争竞之道不兴盛,忠信的德行就更加笃厚纯正,那么即使是隐匿微小的生物,诚信都会波及感化到。不失诚信则会有利,就能上应天意。盛大达到了极致。
小过①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②。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③。
【注释】
①小过:《小过》卦是《周易》第六十二卦,艮下震上。艮为山,震为雷。山路雷鸣,不可不惧。阳大,阴小,卦外四阴超过卦中二阳,故称小过,即小有越过。《周易正义》:“王(弼)于《大过》卦下注云:‘音相过之过。’恐人作罪过之义,故以音之。然则《小过》之义,亦与彼同也。过之小事,谓之小过,即‘行过乎恭,丧过乎哀’之谓是也。”
②山上有雷,小过:《小过》卦上卦是震,为雷,下卦是艮,为山,所以卦象是山上有雷。《周易正义》:“雷之所出,本出于地。今出山上,过其本所,故曰‘小过’。”
③“君子以行过乎恭”几句:小人的过错是傲慢奢侈,而君子矫正,可能矫枉过正:行为过于谦恭,居丧过于哀伤,日用过于节俭。《周易正义》:“小人过差,失在慢易奢侈,故君子矫之,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也。”
【译文】
《象传》说:《小过》的卦象是山上有雷震动,象征着小小的过越。君子矫枉过正,就会有小的差错:行为过于谦恭,居丧过于哀伤,日用过于节俭。
《彖》曰:小过,小者过而亨也①。小者,谓凡诸小事也。过于小事而通者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②。过而得以利贞,应时宜也。施过于恭俭,利贞者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③。成大事者,必在刚也。柔而侵大,剥之道也。
【注释】
①小过,小者过而亨也:《周易正义》:“此释《小过》之名也,并明《小过》有亨德之义。过行小事谓之‘小过’,顺时矫俗,虽过而通,故曰‘小者过而亨’也。”
②过以利贞,与时行也:《小过》应行于正当之时,不可任意妄为。《周易正义》:“此释利贞之德,由为过行而得利贞。然矫枉过正,应时所宜,不可常也,故曰‘与时行’也。”
③“柔得中”几句:《小过》卦的六二、六五两爻以阴柔居中,九三、九四两阳不在中位。阴柔居中,这是做小事适宜,所以说“小事吉”。刚,指九三、九四。柔顺之人,做小事还好;刚健之人,才能干大事。九三、九四阳爻刚健,但失位不中,是做大事不合时宜,所以说“不可大事”。《周易正义》:“柔顺之人,惟能行小事,柔而得中,是行小中时,故曰‘小事吉’也。刚健之人,乃能行大事,失位不中,是行大不中时,故曰‘不可大事’也。”
【译文】
《彖传》说:小过,是指在上述小事上稍有过越,反而会亨通。小,是指所有的小事。在小事上稍有过越反而能够亨通。持稍有过越之态反而有利于保持操守,这是因为适时而行的缘故。稍稍过越而有利于守持正道,是因为行动符合时宜。在恭让节俭上略有所过,就会和谐贞正。阴柔居中,因此在小事情上会获得吉祥;阳刚不在中位,因此不可以做大事。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是阳刚之才。阴柔侵害正大,是衰败的做法。
既济①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②。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③。存不忘亡,既济不忘未济也。
【注释】
①既济:《既济》卦是《周易》第六十三卦,离下坎上。坎为水,离为火。既济,事情已经成功。《周易正义》:“济者,济渡之名,既者,皆尽之称,万事皆济,故以《既济》为名。”
②水在火上,既济:《既济》卦上卦是坎,为水,下卦是离,为火。所以卦象是水在火上。有火在水下烧,饮食可以做熟;人有饮食可以活命,所以卦名《既济》。《周易正义》:“水在火上,炊爨之象,饮食以之而成,性命以之而济,故曰‘水在火上,既济’也。”③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已然成功,但未必无患,所以要思虑预防。《周易正义》:“但《既济》之道,初吉终乱,故君子思其后患,而豫防之。”
【译文】
《象传》说:《既济》卦的卦象是水在火上,表明事情已经成功。但是君子面对患难想的是在发生之前就先为预防。生存不忘灭亡,已经成功不能忘记尚未成功。
《彖》曰:既济,亨。利贞,刚柔正而位当①。刚柔正而位当,则邪不可以行矣,故唯正乃利贞也。
【注释】
①“既济”几句:《既济》卦的初九、九三、九五都是阳爻,是刚居阳位(奇数),六二、六四、上六都是阴爻,是柔居阴位(偶数)。所以是刚柔位置正当。这象征君臣上下各在其位,各正其职,那么邪恶就不能施行了。《周易正义》:“‘利贞,刚柔正而位当’,此就二、三、四、五并皆得正,以释利贞也。刚柔皆正,则邪不可行,故‘惟正乃利贞’也。”
【译文】
《彖传》说:事已成功,亨通。有利于持正,这是因为它的阳爻阴爻位置适当。这象征君臣上下各在其位,各正其职,那么邪恶就不能施行了,所以持正才能有利。
九五:东邻之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①。牛,祭之盛者也。禴,祭之薄者也。居既济之时,而处尊位,物皆济矣,将何为焉?其所务者,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盛修德。故沼沚之毛、蘩之菜②,可羞之于鬼神。“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以“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也。
【注释】
①“东邻之杀牛”几句:东邻,指殷人。西邻,指周人。禴(yuè),古代祭名,是俭薄的祭礼。这是说九五爻居于尊位,事成物盛,所以因东、西邻之祭祀盛薄的不同,而勉励其敬慎修德,以求神明降福。《周易正义》说:“牛,祭之盛者也。禴,殷春祭之名,祭之薄者也。九五居既济之时,而处尊位,物既济矣,将何为焉?其所务者,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盛修德。九五履正居中,动不为妄,修德者也。苟能修德,虽薄可飨。假有东邻不能修德,虽复杀牛至盛,不为鬼神歆飨;不如我西邻禴祭虽薄,能修其德,故神明降福。”
②毛:指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蘩(píng fán):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也称四叶草。蘩,白蒿。
【译文】
九五:东边邻居隆重地杀牛准备厚祭,不如西边邻居俭薄的禴祭,反而实在地受到降福。牛是祭礼中最隆重的祭品。禴祭是祭礼中最俭薄的。居于已经成功的时机,而又处在尊贵的位置,万物齐备各得其所,还能干什么?应该从事的只不过祭祀罢了。丰盛的祭祀,不如加强德行修养。所以沼泽里的草芽,草和白蒿的嫩叶,可以祭奠鬼神。所谓“不是黄米小米谷物芳香,而是高明的德行最芳香”,因此“东边邻居隆重地杀牛准备厚祭,不如西边邻居俭薄的禴祭,反而实在地受到降幅”。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①。卑高以陈,贵贱位矣②。动静有常,刚柔断矣③。刚动而柔止也,动止得其常体,则刚柔之分著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④。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故“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⑤。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以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也”。
【注释】
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本段摘录自《系辞上》第一章。《系辞》上下两篇可以看成《周易》通论,主要论述《周易》的意蕴与功用。本书分章根据《周易正义》。镰仓本本段开头眉批有“系辞”二字。此二句是说天尊地卑,就能确定乾坤。《周易》以此阐明天地之德。《周易正义》:“天以刚阳而尊,地以柔阴而卑,则乾坤之体安定矣。乾健与天阳同,坤顺与地阴同,故得乾坤定矣。若天不刚阳,地不柔阴,是乾坤之体不得定也。此《经》明天地之德也。”
②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地卑天高已经陈列,那么万物贵贱就能归位。这是《周易》阐明天地本体,并且涉及万物形态。《周易正义》:“卑,谓地体卑下;高,谓天体高上。卑高既以陈列,则物之贵贱得其位矣。若卑不处卑,谓地在上,高不处高,谓天在下。上下既乱,则万物贵贱则不得其位矣。此经明天地之体,此虽明天地之体,亦涉乎万物之形。此贵贱总兼万物,不唯天地而已。先云卑者,便文尔。”
③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天阳为动,支配地,是刚;地阴为静,顺承天,是柔。天地动静各有常度,那么刚柔就断定了。这是《周易》论述天地本性。《周易正义》:“天阳为动,地阴为静,各有常度,则刚柔断定矣。动而有常则成刚,静而有常则成柔,所以刚柔可断定矣。若动而无常,则刚道不成;静而无常,则柔道不立。是刚柔杂乱,动静无常,则刚柔不可断定也。此经论天地之性也。”
④“方以类聚”几句:人的性行与万物都有自己的分类与群体,如果顺从赞同,那就吉利;如果乖异背离,那就凶险。所以说“吉凶生矣”。《周易正义》:“方,谓法术性行,以类共聚,固方者则同聚也。物,谓物色群党,共在一处,而与他物相分别。若顺其所同,则吉也;若乖其所趣,则凶也。故曰‘吉凶生’矣。”
⑤“在天成象”几句:这是说天地万物的变化。《周易正义》:“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形谓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而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也。”
【译文】
天尊贵在上,地卑微在下,这样乾坤的位置就确定了。地体卑下、天体高上已经陈列,万物贵贱就能归位。天阳为动,支配地,是刚;地阴为静,顺承天,是柔。天地动静各有常度,那么刚柔就断定了。阳刚运动而阴柔静止,运动静止遵循恒常,那么刚柔的区分就明显了。人的性行按类别聚集,万物用族群分开,党同伐异,吉凶因此发生。性行有类别,万物有族群,于是有同有异,有聚有散。顺从赞同就吉利,乖异背离就凶险,所以说“吉凶因此发生”。在天上呈现出各种天象,在地上成就了万物形状,变化由此展现。象,如日月星辰;形,如山川草木。太阳月亮等天象运转形成黑夜白天,山丘沼泽气息交通形成云彩雨水,所以说“变化由此展现”。
是故,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①。乾知大始②,坤作成物③。乾以易知④,坤以简能⑤。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
【注释】
①“是故”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一章。八卦中震为雷,离为电,巽为风,坎为雨,离为日,坎为月。这是用雷霆、风雨、日月、寒暑为例,说明天象的阴阳变化。
②乾:天。大始:指创始万物。
③坤:地。成:成就,养成。
④乾以易知:易,平易,简约。知,同“智”。《周易正义》:“‘乾以易知’者,易谓易略,无所造为,以此为知,故曰‘乾以易知’也。”
⑤坤以简能:简能,指简省宁静,不须烦劳。《周易正义》:“‘坤以简能’者,简谓简省凝静,不须繁劳,以此为能,故曰‘坤以简能’也。”
【译文】
因此,雷电鼓动万物,风雨润泽万物,日月运行,寒暑交替。乾为天创始万物,坤为地养成万物。乾以其平易而充满智慧,坤以其简易而大有作为。天地运行的道理,不故意作为而善于创始,不烦劳而善于养成,所以说是“易”“简”。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①。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②。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③。有易简之德,则能成可久可大之功。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④。天地易简,万物久载其形;圣人不为,群方各遂其业。德业既成,则入于形器,故以贤人目其德业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⑤。
【注释】
①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一章。易知,指天道易知。易从,指地道易从。《周易正义》:“‘易则易知’者,此复说上‘乾以易知’也。乾德既能说易,若求而行之,则易可知也。‘简则易从’者,复说上‘坤以简能’也。于事简省,若求而行之,则易可从也。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论乾坤之体性也。‘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者,此论乾坤既有此性,人则易可做效也。”
②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天道易知,人能适应相和相亲;地道易从,人能利用成功生产。《周易正义》:“‘易知则有亲’者,性意易知,心无险难,则相和亲,故云‘易知则有亲’也。‘易从则有功’者,于事易从,不有繁劳,其功易就,故曰‘易从则有功’。此二句,论圣人法此乾坤易简,则有所益也。”
③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天道被人亲近相和,成为永久规律;地道被人利用成功,就可以逐渐扩大。《周易正义》:“‘有亲则可久’者,物既和亲,无相残害,故可久也。‘有功则可大’者,事业有功,则积渐可大。此二句,论人法乾坤,久而益大。”
④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天道恒久,贤人适应成就其德行;地道生养,贤人利用成就其事业。《周易正义》:“‘可久则贤人之德’者,使物长久,是贤人之德,能养万物,故云‘可久则贤人之德’也。‘可大则贤人之业’者,功劳既大,则是贤人事业。”
⑤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阐明《周易》道理之美。易简二字足以阐明天地变化,于是天下道理就都可知晓。
【译文】
平易那就容易知晓,简约那就容易遵从。天道容易知晓,人们适应就能亲近凭依;地道容易遵从,人们适应就能成功生产。天道被人亲近凭依,成为恒久规律;地道被人利用成功,就可以逐渐扩大。天地有平易简约的德行,就能成就恒久广大的功劳。天道恒常,贤人适应成就其德行;地道生养,贤人利用成就其事业。天地平易简约,万物形状就能恒久;圣人无为而治,人类群体都能各自成就自己的功业。德行功业已经成就,就进入有形的领域,所以就用贤人来命名他们的德行功业。易简二字足以阐明天地变化,于是天下道理就都可知晓了。
《易》与天地准①,作《易》以准天地也。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②。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知幽明之故③,知死生之说也④。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死生者,始终之数也。
【注释】
①《易》与天地准: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三章。准,齐等,相同。《周易正义》:“言圣人作《易》,与天地相准。”
②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是说《周易》与天地齐等,所以能普遍包络天地之道。《周易正义》:“‘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者,以《易》与天地相准,为此之故圣人用《易》,能弥纶天地之道。弥谓弥缝补合,纶谓经纶牵引。能补合牵引天地之道,用此易道也。”
③“仰以观于天文”几句:天文,天象排列成文(纹),所以叫天文。地理,大地有山地河流原野湖泽,各有条理,所以叫地理。《周易正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者,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是故‘知幽明之故’者,‘故’谓事也。故以用易道,仰观俯察,知无形之幽、有形之明,义理事故也。”
④知死生之说也:《周易正义》:“故‘知生死之说’者,言用易理,原穷事物之初始,反复事物之终末,始终吉凶,皆悉包罗,以此之故,知死生之数也。止谓用易道参其逆顺,则祸福可知;用蓍策求其吉凶,则死生可识也。”
【译文】
《周易》与天地齐等,圣人制作《周易》是要齐等天地。所以能补合牵引天地之道。抬头观察天象的排列纹路,低头观看大地的纵横条理,所以能知晓幽隐无形与明显有形的义理事故,知晓死亡与生息的发展规律。幽暗明显是指有形无形的事物表象,死亡生息是由始至终的自然规律。
知鬼神之情状①。与天地相似②。德合天地,故曰“相似”也。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③。知周万物,则能以道济天下也。乐天知命,故不忧④。顺天之化,故曰“乐”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也。曲成万物而不遗⑤,曲成者,乘变应物,不系一方者也,则物得宜矣。故神无方而《易》无体⑥。神则阴阳不测,《易》则唯变所适,不可以一方、一体明也。
【注释】
①知鬼神之情状: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四章。鬼神,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周易正义》:“能穷易理,尽生死变化,以此之故,能知鬼神之内外情状也。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言圣人以《易》之理面能然也。”
②与天地相似:圣人与天地相似,知晓一切,所以所作所为,不违背天地,能与天地相合。《周易正义》:“天地能知鬼神,任其变化。圣人亦穷神尽性,能知鬼神,是与天地相似,所为所作,故不违于天地,能与天地合也。”
③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周,周遍。济,接济,成就。圣人无物不知,也就是对万物普遍了解。天下万物因而生养,这就是道济天下。《周易正义》:“‘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者,圣人无物不知,是‘知周于万物’;天下皆养,是‘道济天下’也。”
④乐天知命,故不忧:措施顺应上天,所以是乐天;认识万物开始终结,所以是知命。顺应天道恒常,认知性命始终,任其自然,所以不忧。《周易正义》:“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⑤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圣人所作所为,效法天地规范周围的化生养育,因而不会有过失。《周易正义》:“范谓模范,围谓周围。言圣人所为所作,模范周围天地之化养。言法则天地以施其化,而不有过失违天地者也。”曲成万物而不遗,《周易正义》:“言圣人随变而应,屈曲委细,成就万物,而不有遗弃细小而不成也。”
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无方,没有固定的方所。无体,没有一体可以确定。《周易正义》:“神则寂然虚无,阴阳深远,不可求难,是无一方可明也。《易》则随物改变,应变而往,无一体可定也。”
【译文】
能够知晓鬼神的形状与情况。圣人跟天地相似。圣人的德行跟天地相合,所以说“相似”。对万物的认知周密普遍,所以其道成就天下。圣人彻底明白万物的道理,所以能够成就天下万物。顺应上天变化规律,知晓万物首尾命运,放任自然,所以不忧。顺应上天变化,所以说是“喜乐”。按自然规范天地变化而没有过失,范围,是说模拟规范天地变化规律而且周遍完备。屈曲细致地成就万物,而没有任何遗漏,曲成,是说运行变化顺应万物,不是绑在一处,于是万物全都各自适宜。所以神妙的变化之道不会拘泥于一种方法,《易》道的变通也不会局限于一个卦体之中。神妙变化阴阳不测,《易》道则适应变化,不能够用一个处所、一种形体来拘束。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①,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②!君子体道以为用者也,体斯道者,不亦鲜乎?
【注释】
①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四章。在道面前显现的是人的本性,所以如果是仁者成就此道那就是仁德,智者成就此道那就是智慧。这说明事物复杂多变,因而人的认知也复杂多变。《周易正义》:“若性仁者成就此道为仁性,知者成就此道为知也。故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是仁之与知,皆资道而得成仁知也。”
②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天下百姓,日日依赖这个道才得以生存,但不知道是靠了道的力量。能够全面认识体味到道的君子太少了。《周易正义》:“‘百姓日用而不知’者,言万方百姓,恒日日赖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言道冥昧不以功为功,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也。‘故君子之道鲜矣’者,君子谓圣人也。仁知则各滞于所见,百姓则日用不知,明体道君子,不亦少乎?”
【译文】
仁者成就道那就是仁德,智者成就道那就是智慧,百姓天天依靠着道却不知道,能全面认识体味道的君子太少了啊!君子是指能够全面认识体味到道的人,能体味这个道的,不也是稀少吗?
显诸仁,藏诸用①,衣被万物,故曰“显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诸用”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广大悉备,故曰“富有”。日新之谓盛德②。体化合变,故曰“日新”。生生之谓易③。阴阳转易,以成化生。阴阳不测之谓神④。神也者,变化之极也,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也。
【注释】
①显诸仁,藏诸用: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五章。这两句是说道的显见就是仁德,覆盖万物,道的功用潜藏于日常之中。《周易正义》:“‘显诸仁’者,言道之为体,显见仁功,衣被万物,是‘显诸仁’也。‘藏诸用’者,谓潜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诸用’也。”
②“盛德大业至矣哉”几句:德对行为而言,业对事功而言。这是说事物源于道,而圣人体同于道,万物因此亨通,万事因此有理,这说明圣人的盛德广大至极了。大业,道的本体广大悉备,万事富有,所以叫做大业。盛德,圣人之德,日日增新,所以叫做盛德。《周易正义》:“圣人为功用之母,体同于道,万物由之而通,众事以之而理,是圣人极盛之德、广大之业,至极矣哉!于行谓之德,于事谓之业。”
③生生之谓易:生生,指生生不绝。《周易正义》:“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前后之生,变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劝戒,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
④阴阳不测之谓神:神,天下万物,都是阴阳变化生成,可测度的是规律,不可测度就叫做神。《周易正义》:“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
【译文】
道的显见就是仁德,隐藏在日常运用之中,覆盖万物,所以说“显现为仁德”;民众天天利用却不知道,所以说是“隐藏在日常运用之中”。行为体现盛德,事功成就大业,这说明圣人的盛德广大至极了!《周易》之道富有万事万物,所以叫做大业。道体广大,事物全都具备,所以叫做“富有”。圣人之德天天增新,所以叫做盛德。本体运化融合变动,所以是“天天增新”。新陈代谢,万物生生不息,所以叫做易。阴阳变转,事物新陈代谢不断新生。阴阳变化,可测度的是规律,不可测度叫做神。神,是变化的极至,用来称呼最奇妙的万物变化,是不能够形容追问的,所以说是“阴阳不测”。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①。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②。《易》之所载,配此四义也。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③。穷理入神,其德崇也;兼济万物,其业广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④。”
【注释】
①“夫《易》,广矣大矣”几句:本段摘录自《系辞上》第五章。《周易》变通之道,布满天地,无所不包,极其完备。《周易正义》:“‘夫《易》广矣大矣’者,此赞明《易》理之大。《易》之变化,极于四远,是广矣,穷于上天是大矣”
②“广大配天地”几句:《周易》广大,配合天地——大配天,广配地。四季变通,《周易》也能变通。阴阳配合太阳月亮。《周易》平易简约,长久广大,能够配合天地至极微妙的德行。《周易正义》:“广大配天地者,此经申明《易》之德,以《易》道广大,配合天地,大以配天,广以配地。‘变通配四时’者,四时变通,《易》理亦能变通,故云‘变通配四时’也。‘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者,案初章论乾坤易简,可久可大,配至极微妙之德也。然《易》初章易为贤人之德,简为贤人之业,今总云至德者,对则德业别,散则业由德而来,俱为德也。”
③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先赞美《易》的至极,然后说《易》道至极,圣人用它能够增崇自己的德行,扩大自己的功业。《周易正义》:“言《易》道至极,圣人用之,增崇其德,广大其业,故云‘崇德而广业’也。”
④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周易》运行之道,就在这天地之中。《周易正义》:“天地陈设于位,谓知之与礼,而效法天地也。‘而《易》行乎其中矣’者,变易之道,行乎知礼之中,言知礼与《易》而并行也。若以实象言之,天在上,地在下,是天地设位;天地之间,万物变化,是《易》行乎天地之中也。”
【译文】
《周易》,是真正的宽广博大呀,这是说它布满天地,无所不包,极其完备。广大配合天地,变通配合四季,阴柔阳刚的义理配合太阳月亮,它平易简约,长久广大,能够配合天地至极微妙的德行。《周易》记载的道理,匹配这四种意义。孔子说:“《周易》的道理应该是至善至美的吧!《周易》,圣人用它能够增崇自己的德行,扩大自己的功业。道理穷究入神,德行尊崇;恩惠施及万物,功业广泛。天地设定位置,《周易》运行之道,就在这天地之中了。”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①,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②。乾刚坤柔,各有其体,故曰“拟诸其形容”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③。拟议以动,则尽变化之道也。
【注释】
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六章。赜,幽深奥妙。《周易正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者,赜谓幽深难见,圣人有其神妙,以能见天下深赜之至理也。”
②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圣人把这深奥的道理,用八卦以至六十四卦拟测的方式来形容。万物各有适宜,圣人又用卦象来象征万物的适宜。《周易正义》:“‘而拟诸其形容’者,以此深赜之理,拟度诸物形容也。见此刚理,则拟诸乾之形容;见此柔理,则拟诸坤之形容也。象其物宜者,圣人又法象其物之所宜。若象阳物,宜于刚也;若象阴物,宜于柔也,是各象其物之所宜。六十四卦,皆拟诸形容,象其物宜也。若《泰》卦比拟泰之形容,象其泰之物宜;若《否》卦则比拟否之形容,象其否之物宜也。举此而言,诸卦可知也。”
③“拟之而后言”几句:圣人要说话时,一定拟测之后说。圣人要行动时,一定审议之后动。说话先拟测,行动先审议,就能确定事物的变化。拟,比拟,模拟。言,指言说易理。议,审议物情。动,变动,这里指揭示变动规律。拟之而后言,《周易正义》:“圣人欲言之时,必拟度之而后言也。”议之而后动,《周易正义》:“谓欲动之时,必议论之而后动也。”拟议以成其变化,《周易正义》:“言则先拟也,动则先议也,则能成尽其变化之道也。”
【译文】
圣人因为看到天下万物复杂多样,便用卦模拟出它们的形态,用合适的物来进行取象。乾道刚健,坤道柔顺,各自有它的体,所以说“模拟出它们的形态”。先模拟好物象然后再揭示其中的道理,先讨论事物的情形然后揭示其中变动的规律,通过模拟和讨论而确定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通过模拟和讨论而揭示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就能够彻底明白变化之道了。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①。”鹤鸣则子和,修诚则物应。我有好爵,与物散之,物亦以善应也。鹤鸣乎阴,气同则和。出言户庭,千里应之。出言犹然,况其大者乎?千里或应,况其迩者乎?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②。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③。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
【注释】
①“鸣鹤在阴”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六章。这里所引是《中孚》九二爻辞。爵,酒器,形如雀。縻,通“靡”,分散。鹤在幽阴处鸣叫,它的小鹤在远处应和,这是同类感召。我有好酒爵,但不独自享有,我跟你共同享用。《周易正义》:“‘鸣鹤在阴’者,上既明拟议而动,若拟议于善,则善来应之;若拟于恶,则恶亦随之。故引鸣鹤在阴,取同类相应以证之。此引《中孚》九二爻辞也。鸣鹤在幽阴之处,虽在幽阴而鸣,其子则在远而和之,以其同类相感召故也。我有好爵者,言我有美好之爵,而在我身。吾与尔靡之者,言我虽有好爵,不自独有,吾与汝外物共靡散之。谓我既有好爵,能靡散以施于物,物则有感我之恩,亦来归从于我。是善往则善者来,皆证明拟议之事。我拟议于善以及物,物亦以善而应我也。”
②“君子居其室”几句:出言无论善或不善,遥远的千里之外都能响应,何况近处呢?这说明拟测议论后的言论行动对民众的巨大影响。《周易正义》:“‘子曰君子居其室’者,既引《易》辞,前语已绝,故言子曰。况其迩者乎者,出其言善,远尚应之,则近应可知,故曰况其迩者乎。此证明拟议而动之事。言身有善恶,无问远近,皆应之也。”
③“言行,君子之枢机”几句:说明自身言行实施后,会波及影响事物状态。言行虽初在自身,其善恶积而不止,能够感动天地,怎么可以不审慎呢?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枢是门枢,用来使门转动。机是弩牙,控制弩箭发射。转动门,结果是或开或闭;发射弩,结果是有的射中有的不中。《周易正义》:“‘言行,君子之枢机’者,枢谓户枢,机谓弩牙。言户枢之转,或明或暗;弩牙之发,或中或否。犹言行之动,从身而发,以及于物,或是或非也。”
【译文】
《中孚》九二的爻辞说:“鹤在幽阴处鸣叫,它的孩子在远处应和,这是同类感召。我有好的酒杯,但不独自享有,我跟你共同享用。”老鹤鸣叫小鹤呼应,君子修养诚意事物就呼应。我有好的酒杯盛着美酒,散发给别人,别人也会用好善来应答。鹤在幽阴处鸣叫,气息相同就会应和。君子在自家门庭言语,千里之外就会呼应。言语都这样,何况更大的呢?千里之远都能呼应,何况近处呢?孔子说:“君子居处在家,发出善言,那么千里之外就会呼应,何况近处呢?君子居处在家,发言不善,那么千里之外也会违逆,何况近处呢?言语从自身发出,施加影响到民众;行动从近处发动,展现影响在远方。言行对君子而言非常关键,有如门枢弩机一样。门枢弩机是控制行动的主宰。关键的启动,是荣耀耻辱的主宰。君子可以用言行来撼动天地,能够不谨慎吗!”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①。”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②。《同人》终获后笑者,以有同心之应也。夫所况同者,岂系乎一方哉?君子出处默语,不违其中,则其迹虽异,道同则应也。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③。”
【注释】
①《同人》:先号咷而后笑: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六章。这里所引是《同人》九五的爻辞。《同人》,传注解释为跟别人同心同行。《周易正义》:“以同人初未和同,故先号咷;后得同类,故后笑也。”
②“君子之道”几句:出,指出仕。处,指在家闲居,退隐不出仕。《周易正义》:“‘子曰君子之道’者,各引《易》之后,其文势已绝,故言‘子曰’。‘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者,言同类相应,本在于心,不必共同一事。或此物而出,或彼物而处;或此物而默,或彼物而语,出处默语,其时虽异,其感应之事,其意则同,或处应于出,或默应于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者,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利能断截于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盛言利之甚也。此谓二人心行同也。”
③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气味。《周易正义》:“言二人同齐其心,吐发言语,氤氲臭气,香馥如兰也。此谓二人言同也。”
【译文】
《同人》卦九五的爻辞说:“先由于孤独而号啕大哭,然后由于成群而欢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时出仕,有时闲居,有时沉默,有时言语。二人心意相同,其力量就可以如切断金属的利刃一样强有力。《同人》卦最终能得以欢笑,是因为有心意相同的呼应。比况相同的对象,难道只能关系某一方面吗?君子或出仕或隐居、或沉默或言语,不会违背内心,这样虽然行迹不同,大道相同就能呼应。心意相同的言语,它的气味犹如芬芳的兰花。”
“藉用白茅,无咎①。”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②。”
【注释】
①藉用白茅,无咎: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七章。这里所引是《大过》卦初六爻辞。用洁白茅草垫祭品,说明极其谨慎。藉,衬垫。白茅,洁白的茅草。
②“苟错诸地而可矣”几句:错,放置。《周易正义》:“‘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者,苟,且也,错,置也。凡荐献之物,且置于地,其理可矣。言今乃谨慎,荐藉此物而用洁白之茅。可置于地,藉之用茅,‘何咎之有’者,何愆咎之有,是谨慎之至也。”
【译文】
“用洁白的茅草垫祭品,没有差错。”孔子说:“就是把祭品放在地上也行,用洁白的茅草垫祭品,能有什么差错呢?这是谨慎的极致。”
“劳谦,君子有终,吉①。”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②。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③。”
【注释】
①劳谦,君子有终,吉: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七章。这里所引是《谦》卦九三的爻辞。九三为卦中唯一的阳爻,居下卦之终,以刚健承应于上,故以“有终”获“吉”。这里强调,想要外界呼应,不仅要谨慎,还要谦虚。《周易正义》:“‘劳谦君子有终吉’者,欲求外物来应,非唯谨慎,又须谦以下人。故引《谦》卦九三爻辞以证之也。”
②“劳而不伐”几句:伐,自夸。厚,敦厚。语,告诉。《周易正义》:“‘劳而不伐’者,虽谦退疲劳,而不自伐其善也。‘有功而不德,厚之至’者,虽有其功,而不自以为恩德,是笃厚之至极。‘语以其功下人’者,言《易》之所言者,语说其《谦》卦九三,能以其有功卑下于人者也。”
③“德言盛”几句:《周易正义》:“‘德言盛,礼言恭’者,谓德以盛为本,礼以恭为主,德贵盛新,礼尚恭敬,故曰‘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言谦退致其恭敬,以存其位者也。言由恭德,保其禄位也。”
【译文】
《谦》卦九三爻辞说:“有功劳而谦虚,君子因此会有一个完美的结果,吉利。”孔子说:“有功劳却不自夸,立了功也不自以为恩德,这真是敦厚至极啊。这是告诉人们,有了功劳也要谦恭对人。德行要用盛大来论定,礼仪要用恭敬来论定。谦虚的含义,就在于对人恭敬以保存自己的地位。”
“不出户庭,无咎①。”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②。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③。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注释】
①不出户庭,无咎: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七章。这里所引是《节》卦初九爻辞。初九居《节》卦之始,上应六四,但前路被九二阻塞,故节制慎守,遂以“不出户庭”免“咎”。爻辞言不但要做到谦虚不骄傲,还强调要谨慎周密。《周易正义》:“‘不出户庭,无咎’者,又明拟议之道,非但谦而不骄,又当谨慎周密,故引《节》之初九周密之事以明之。”
②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阶,阶梯,此处指导引。《周易正义》:“言乱之所生,则由言语以为乱之阶梯也。”
③“君不密则失臣”几句:密,慎重而周密。失臣,失掉或害死臣子。国君不慎密暴露臣子的作为,使别的臣子嫉怒,就会伤害甚至杀死他。失身,害死自身。机事,机密之事。处理机密之事当须密慎,预防祸害。若其不密而漏泄,祸害交起,就是害成。《周易正义》:“‘君不密则失臣’者,臣既尽忠,不避危难,为君谋事,君不慎密,乃彰露臣之所为,使在下闻之,众共嫉怒,害此臣而杀之,是失臣也。‘臣不密则失身’者,言臣之言行,既有亏失,则失身也。‘几事不密则害成’者,几谓几微之事,当须密慎,预防祸害。若其不密而漏泄,祸害交起,是害成也。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者,于《易》言之,是身慎密不出户庭,于此义言之,亦谓不妄出言语也。”
【译文】
《节》卦初九爻辞说:“不走出门户庭院,就没有祸患。”孔子说:“祸乱的发生,往往是因为言语所致。君王言语不谨慎周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言语不谨慎周密就会丧失生命,处理机密之事不谨慎周密就造成祸害。因此君子谨慎周密不轻易发言。”
子曰:“为《易》者,其知盗乎①?言盗亦乘衅而至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②。《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③。”
【注释】
①“为《易》者,其知盗乎”: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七章。指出如果失密,就会被人乘机危害,所以财不露白,否则就会招致盗窃。《周易正义》:“此结上不密失身之事。事若不密,人则乘此机危而害之,犹若财之不密,盗则乘此机危而窃之。《易》者,爱恶相攻,远近相取,盛衰相变,若此爻有衅隙衰弱,则彼爻乘变而夺之。故云:作《易》者,其知盗乎?”
②“负且乘”几句:“负且乘,致寇至”,是《解》卦六三爻辞。六三在《解》卦,阴柔失正,乘凌九二阳刚之上而攀附于九四,犹如小人窃据高位,故以负重乘车而招致强寇抢夺为喻,说明非分之位,不能长久。但爻辞又有规劝小人改邪向善之意,故特诫其趋正自守,以防憾惜。负,背着,扛着。乘,指乘车者。车是君子器物,因为君子才有资格乘车。慢藏,疏于治理或保管。诲盗,诱人盗窃。冶容,打扮得很妖媚。《周易正义》:“‘《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者,此又明拟议之道,当量身而行,不可以小处大,以贱贪贵,故引《解》卦六三以明之也。‘负也者,小人之事也’,负者,担负于物,合是小人所为也。‘乘也者,君子之器’者,言乘车者,君子之器物。言君子合乘车,今应负之人而乘车,是小人乘君子之器也,则盗窃之人,思欲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者,小人居上位必骄慢,而在下必暴虐。为政如此,大盗思欲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者,若慢藏财物,守掌不谨,则教诲于盗者,使来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悫,是教诲淫者,使来淫己也。以此小人而居贵位,骄矜而不谨慎,而致寇至也。”
③盗之招也:招,招来,招致。《周易正义》:“又引《易》之所云,是盗之招来也,言自招来于盗。以慎重其事,故首尾皆称‘《易》曰’,而载《易》之爻辞也。”
【译文】
孔子说:“创作《周易》的人,大概了解盗贼的心理吧?这是说盗贼也会乘机而来。《周易》的《解》卦六三爻辞说:‘担负重物的人却乘坐车辆,这会招致盗贼前来。’担负重物,这是小人的事务。乘坐车辆,这是君子的特权。小人却乘坐君子的器具,盗贼就会谋划抢夺了;上位的人傲慢,下位的人暴虐,盗贼就会谋划侵伐了。收藏财物漫不经心疏于保管,就会招致盗贼;容貌打扮妖冶,就会招致淫贼。《周易》上说:‘担负重物的人却乘坐车辆,这会招致盗贼到来。’这说的就是招来盗贼啊。”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①。此四存乎器象,可得而用者也。”
【注释】
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九章。《周易》这部书,含有圣人运用的四种道理和方法。尚,崇尚。辞,指卦辞爻辞。动,举动,作为。变,指卦爻的变化。象,卦象。制造有形之器,要效法爻卦之象。卜筮,卜用龟甲,筮用蓍策,这里偏指筮。占,爻卦变动而兆示吉凶的占卜原理。《周易正义》:“‘《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言《易》之为书,有圣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以言者尚其辞’者,谓圣人发言而施政教者,贵尚其爻卦之辞,发其言辞,出言而施政教也。‘以动者尚其变’者,谓圣人有所兴动营为,故法其阴阳变化。变有吉凶,圣人之动,取吉不取凶也。‘以制器者尚其象’者,谓造制形器,法其爻卦之象。若造弧矢,法《睽》之象,若造杵臼,法《小过》之象也。以卜筮者尚其占者,策是筮之所用,并言卜者,卜虽龟之见兆,亦有阴阳三行变动之状。故卜之与筮,尚其爻卦变动之占也。”
【译文】
孔子说:“《周易》含有圣人运用的四种道理和方法:运用语言就崇尚爻卦辞蕴涵的意义,采取行动就崇尚爻卦的变化,用来制作器物就崇尚卦象,用来卜筮就崇尚爻卦变动的占卜原理。这四种存在于蓍策卦象之中,可以获得并使用。”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①?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②?《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地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③?
【注释】
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九章。响,回声。物,事。与,涉及,参与。《周易正义》:“‘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者,既《易》道有四,是以君子将欲有所施为,将欲有所行,往占问其吉凶,而以言命蓍也。‘其受命也如响’者,谓蓍受人命,报人吉凶,如响之应声也。‘无有远近幽深’者,言《易》之告人吉凶,无问远之与近,及幽遂深远之处,悉皆告之也。‘遂知来物’者,物,事也。然《易》以万事告人,人因此遂知将来之事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者,言《易》之功深如此,若非天下万事之内,至极精妙,谁能参与于此,与《易》道同也。”
②“参伍以变”几句:参,三。伍,五。变,指爻变以致卦变。错,交错。综,总聚。数,指爻的位次。成,成就,确定。文,纹样。《周易正义》:“‘参伍以变’者,参,三也。伍,五也。或三或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略举三五,诸数皆然也。‘错综其数’者,错谓交错,综谓总聚,交错总聚其阴阳之数也。‘通其变’者,由交错总聚,通极其阴阳相变也。‘遂成天地之文’者,以其相变,故能遂成就天地之文。若青赤相杂,故称文也。‘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者,谓穷极其阴阳之数,以定天下万物之象。犹若极二百一十六策,以定乾之老阳之象,穷一百四十四策,以定坤之老阴之象,举此余可知也。‘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者,言此《易》之理,若非天下万事至极之变化,谁能与于此者,言皆不能也。此结成《易》之变化之道,故更言与于此也。”
③“《易》无思也”几句:至神,至极神妙。与,参与。《周易正义》:“‘《易》无思也,无为也’者,任运自然,不关心虑,是无思也;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既无思无为,故寂然不动。有感必应,万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故谓事故,言通天下万事也。‘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者,言《易》理神功不测,非天下万事之中,至极神妙,其孰能与于此也。此经明《易》理神妙不测,故云‘非天下之至神’,若非天下之至神,谁能与于此也。”
【译文】
因此君子将有所作为,将采取行动时,就要用《周易》来占问,而《周易》也能如回声一样响应占筮者的要求,不管远近还是幽深,都能知晓未来的事情。不是天下至极深奥的道理,谁能做到这样?三变五变之后,各爻的位置交错综聚。通晓爻卦的变化,就能确定天下的文采;穷尽筮策的数目,就能确定天下的物象。如果不是天下至极的变化,谁能做到这样?《周易》没有思虑,清静无为,寂静不动,一有感受就能通达天下的事情。不是天下至极神妙,谁能做到这样?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①。极未形之理则曰深,适动微之会则曰几也。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②。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③,此之谓也。四者由圣道以成,故曰圣人之道也。
【注释】
①“夫《易》”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九章。深,指圣人的认识深入。通,贯通。几,几微,隐微。《周易正义》:“‘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者,言《易》道弘大,故圣人用之,所以穷极幽深,而研覆几微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者,圣人用《易》道以极深,故圣人德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意。……‘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者,圣人用《易》道以研几,故圣人知事之几微。……几者离无入有,是有初之微。以能知有初之微,则能兴行其事,故能成天下之事务也。”
②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疾,急。行,行动。《周易正义》:“‘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此覆说上经下节《易》之神功也。以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不须急疾,而事速成;不须行动,而理自至也。案下节云唯深也言通天下之志,唯几也言成天下之务。今唯神也直云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言通天下者,神则至理微妙,不可测知。无象无功,于天下之事,理绝名言,不可论也。故不云成天下之功也。”
③圣人之道四焉:即尚其辞、尚其变、尚其象、尚其占。
【译文】
《周易》是圣人穷极幽深用来研究精微道理的书。只有圣人认识深入,才能贯通世人心志;只有圣人研究精微,才能确定天下事务。极尽尚未成形的道理叫做深,切合精微运动的叫做几。只有掌握《易》道的神妙,才能不急迫地做事,就能迅速地办成事情。孔子说“《周易》拥有圣人常用的四种道理和方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四种是由圣人研究的道理成就的,所以说是圣人之道。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①。冒,覆也。言《易》通万物之志,成天下之务,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②。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③!服万物而不以威刑者也。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④,以神明其德⑤。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⑥。见乃谓之象⑦,兆见曰象。形乃谓之器⑧,成形曰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⑨。
【注释】
①“夫《易》,开物成务”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十章。冒,覆盖,包容。《周易正义》:“‘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此夫子还自释《易》之体,用之状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有覆冒天下之道。斯,此也,《易》之体用如此而已。”
②“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几句:《周易正义》:“‘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者,言《易》道如此,是故圣人以其《易》道通达天下之志,极其幽深也。‘以定天下之业’者,以此《易》道定天下之业,由能研几成务,故定天下之业也。‘以断天下之疑’者,以此《易》道决断天下之疑,用其蓍龟占卜,定天下疑危也。”
③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周易正义》:“‘其孰能与此哉’者,言谁能同此也,盖是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易》道深远,以吉凶祸福,威服万物。故古之聪明睿知神武之君,谓伏牺等,用此《易》道,能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杀而畏服之也。”
④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周易正义》:“‘是以明于天之道’者,言圣人能明天道也。‘而察于民之故’者,故,事也。《易》穷变化而察知民之事也。”
⑤以神明其德:《周易正义》:“言圣人既以《易》道自斋戒,又以《易》道神明其己之德化也。”
⑥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阖,闭。辟,开。《周易正义》:“‘一阖一辟谓之变’者,开闭相循,阴阳递至,或阳变为阴,或开而更闭,或阴变为阳,或闭而还开,是谓之变也。‘往来不穷谓之通’者,须往则变来为往,须来则变往为来,随须改变,不有穷已,恒得通流,是谓之通也。”
⑦见乃谓之象:象,指事物的萌芽征兆。《周易正义》:“‘见乃谓之象’者,前往来不穷,据其气也。气渐积聚,露见萌兆,乃谓之象。言物体尚微也。”
⑧形乃谓之器:《周易正义》:“体质成器,是谓器物。故曰形乃谓之器,言其著也。”
⑨“制而用之谓之法”几句:《周易正义》:“言圣人裁制其物而施用之,垂为模范,故云‘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者,言圣人以利而用,或出或入,使民咸用之,是圣德微妙,故云‘谓之神’。”
【译文】
《周易》揭开事物真相,成就天下事物,覆盖包容天下万物的道理,就是这样罢了。冒,是覆盖包容的意思。是说《周易》贯通万物心志,成就天下事物,它的道理可以覆盖包容天下。所以圣人用它来贯通天下的心志,成就天下的事业,决断天下的疑难。那么谁能做到这样呢?古代聪明智慧、神明勇武而不残暴嗜杀的人才可以吧!让万物服从但不使用严酷刑罚暴力的人。因此圣人能明白天道,穷究变化察知民事,用《周易》神明之道化育自己的德行。一闭一开叫做变,来来往往变化无穷叫做通。发现萌芽征兆就叫做象,征兆呈现叫做象。具有形体就叫做器,形成形体叫做器。裁制天下万物来使用,其所遵循的方法叫做法,圣人利用它有出有入,民众全都用它就是神妙。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①。位,所以一天下之动而济万物也。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②。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莫善乎蓍龟③。
【注释】
①“法象莫大乎天地”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十一章。法象,总称自然界一切事物现象。悬象,天象,日月星辰之类。著明,显明。《周易正义》:“‘法象莫大乎天地’者,言天地最大也。‘变通莫大乎四时’者,谓四时以变得通,是变中最大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者,谓日月中时,遍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著明莫大乎日月’也。‘崇高莫大乎富贵’者,以王者居九五富贵之位,力能齐一天下之动,而道济万物,是崇高之极,故云‘莫大乎富贵’。”
②“备物致用”几句: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只有圣人能做到。
③“探赜索隐”几句:探,窥探求取。赜,指幽深难见。索,求索。隐,隐藏。亹亹(wěi),勤勉奋进。《周易正义》:“探,谓窥探求取。赜,谓幽深难见。卜筮则能窥探幽昧之理,故云‘探赜’也。索,谓求索。隐,谓隐藏。卜筮能求索隐藏之处,故云‘索隐’也。物在深处,能钩取之;物在远方,能招致之。卜筮能然,故云‘钩深致远’也。以此诸事,正定天下之吉凶,成就天下之亹亹者,唯卜筮能然,故云‘莫善乎蓍龟’也。”
【译文】
使人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变化贯通没有比四季更大的,悬挂物象显示光明没有比日月更显著的,尊崇高贵没有比富有和尊贵更高的了。因王者处在九五尊位,凭借其能力只要有所行动就能帮助到天下万物。完备地研究出万物的道理而能使人们应用,创立造成各种器具来给天下人带来利益,没有比圣人更伟大的了。探求万事万物的复杂情况,探索隐含着的道理,挖掘深刻的哲理,搜罗幽远的事物,用来确定天下万事万物的吉凶,鼓励天下之人勤勉奋进,没有比卜筮更好的了。
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①。”
【注释】
①“天之所助者”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上》第十一章。这是说上九能践行诚信,永久顺从;既有诚信顺从,又能尊尚贤人,天下都能佑助,卜筮得吉,无所不利。《周易正义》:“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者,人之所助,唯在于信,此上九能履践于信也;天之所助,唯在于顺,此上九恒思于顺。既有信思顺,又能尊尚贤人,是以从天已下,皆佑助之,而得其吉,无所不利也。”
【译文】
孔子说:“上天所辅佐帮助的是能够顺应天道的人,人们所辅佐帮助的是诚实守信的人。践行诚信想着顺从,因此有来自上天的福佑,吉祥,没有不利的。”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明夫天地万物,莫不保其贞,以全其用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①。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②。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③。财所以资物生也。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④。
【注释】
①“天地之道”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一章。贞观,以贞正示之于人。一,纯一。《周易正义》:“‘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谓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言日月照临之道,以贞正得一而为明也。若天覆地载,不以贞正而有二心,则天不能普覆,地不能兼载,则不可以观,由贞乃得观见也。日月照临,若不以贞正,有二之心,则照不普及,不为明也,故以贞而为明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言天地日月之外,天下万事之动,皆正乎纯一也。若得于纯一,则所动遂其性;若失于纯一,则所动乖其理。是天下之动,得正在一也。”
②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这两句是说天地盛德,在于常生;圣人最宝贵的是地位。《周易正义》:“言天地之盛德,在乎常生,故言曰生。不常生,则德之不大。以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圣人之大宝曰位,《周易正义》:“言圣人大可宝爱者在于位耳。位是有用之地,宝是有用之物。若以居盛位,能广用无疆,故称大宝也。”
③“何以守位”几句:《周易正义》:“‘何以守位曰仁’者,言圣人何以保守其位,必信仁爱,故言曰仁也。‘何以聚人曰财’者,言何以聚集人众,必须财物,故言曰财也。”
④“理财正辞”几句:理财,管理财务。《周易正义》:“言圣人治理其财,用之有节,正定号令之辞,出之以理,禁约其民为非僻之事,勿使行恶,是谓之义。义,宜也。言以此行之,而得其宜也。”
【译文】
天地之道,是持正才能显示的;明确了天地万物,没有什么不是确保了持正才能保全其功用的。日月之道,持正才能明亮;天下万事万物一切的运动,持正才能纯一。天地最大的盛德是生养,圣人最可宝贵的是地位。拿什么守住地位?回答是仁爱。拿什么聚集民众?回答是财货。财货是滋生万物的凭借。管理财货,端正辞令,禁止民众为非作歹,就叫做义。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①。”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②。”
【注释】
①困于石,据于蒺藜: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四章。这里所引是《困》卦六三的爻辞。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周易正义》:“《困》之六三,履非其位,欲上乾于四,四自应初,不纳于己,是困于九四之石也。三又乘二,二是刚阳,非己所乘,是下向据于九二之蒺藜也。”
②“非所困而困焉”几句:《周易正义》:“‘子曰,非所困而困焉’者,夫子既引《易》文,又释其义,故云‘子曰’。‘非所困’,谓九四。若六三不往犯之,非六三之所困,而六三强往干之而取困焉。‘名必辱’者,以向上而进取,故以声名言之,云‘名必辱’也。‘非所据而据焉’者,谓九二也。若六三能卑下九二,则九二不为其害,是‘非所据’也。今六三强往陵之,是‘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者,下向安身之处,故以身言之,云‘身必危’也。”
【译文】
《周易·困》六三的爻辞说:“被石头绊倒,后退又抓到带刺的蒺藜。”孔子说:“不应该受困的地方而受困,名声一定受辱;不应该凭依据守的而去凭依据守,自身一定危险。”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①。”《易》曰:“屦校灭趾,无咎②。”此之谓也。
【注释】
①“子曰:小人不耻不仁”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四章。《周易正义》:“明小人之道,不能恒善,若因惩诫而得福也,此亦证前章安身之事。”
②屦校灭趾,无咎:屦,戴着。校,木制刑具。这里所引是《噬嗑》卦初九的爻辞。《周易正义》:“故引《易·噬嗑》初九以证之。以初九居无位之地,是受刑者以处卦初,其过未深,故‘屦校灭趾’而‘无咎’也。”
【译文】
孔子说:“小人行不仁之事却不以为羞耻,做了不义的事也不害怕,不见到功利就不努力去做,不用刑威就不能使他得到惩戒。小的惩罚使他受到大的戒惧,以致不犯大罪,这是小人之福。”《周易·噬嗑》初九爻辞说:“最初犯罪之人,将他的脚趾纳入刑具里,把足趾都灭没了,虽受刑,但过失尚小,能从此改过自新,也就没有灾祸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易》曰:“荷校灭耳,凶①。”
【注释】
①荷校灭耳,凶: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四章。荷,负荷。这是《噬嗑》卦上九爻辞。《周易正义》:“明恶人为恶之极以致凶也。此结成前章不能安身之事,故引《噬嗑》上九之义以证之。上九处断狱之终,是罪之深极者。故有‘何校灭耳’之凶。”
【译文】
善行不积累,不足以成就好名;恶行不积累,不足以消灭自身。小人认为小的善事没有什么好处,因而不去做,认为小的恶事没有什么伤害,因而去做而不是离开,所以恶行积聚到无法掩盖的程度,罪行大到无法化解的程度。正像《周易·噬嗑》上九爻辞所说的那样:“刑罚严重到戴上枷锁伤没耳朵,这是凶险啊。”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①。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②。’”
【注释】
①“危者,安其位者也”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四章。这是说明“危”“亡”“乱”,均来自昔日自恃其“安”“存”“治”。《周易正义》:“‘危者,安其位者也’,言所以今有倾危者,由往前安乐于其位,自以为安,不有畏慎,故致今日危也。‘亡者,保其存者’,所以今日灭亡者,由往前保有其存,恒以为存,不有忧惧,故今致灭亡也。‘乱者,有其治者’,所以今有祸乱者,由往前自恃有其治理也,谓恒以为治,不有忧虑,故今致祸乱也。是故君子今虽复安,心恒不忘倾危之事;国之虽存,心恒不忘灭亡之事;政之虽治,心恒不忘祸乱之事。”
②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里所引是《否》卦九五的爻辞。苞桑,桑树之本。这是告诫九五之“君”要“心存将危,乃得固”。《周易正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者,言心恒畏慎:其将灭亡!其将灭亡!乃系于苞桑之固也。”
【译文】
孔子说:“危险,是因为安乐于原有的地位而没有畏惧心;丧亡,是因为以为存活长远而没有忧惧心;祸乱,是因为认为治理太平而没有忧虑心。所以君子安乐时不忘危险,存活时不忘丧亡,太平时不忘祸乱,因此自身平安国家得以保全。正像《周易·否》卦九五爻辞所说:‘要灭亡啊要灭亡!于是警惕长存,有如绑在桑树根上那样牢固。’”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①。《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②。’言不胜其任也。”
【注释】
①“德薄而位尊”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四章。这是说不能安身,智慧少图谋大必定遇祸。《周易正义》:“言不能安其身,知小谋大而遇祸。”
②“鼎折足”几句:这里所引是《鼎》卦九四爻辞。覆,倾倒。(sù),鼎中的食物。渥,沾湿,浸润。《周易正义》:“引《易·鼎》卦九四以证之。‘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者,处上体之下,而又应初,既承且施,非己所堪,故有折足之凶。既覆败其美道,灾及其形,以致渥凶也。”
【译文】
孔子说:“德行浅薄而地位尊崇,智慧稀少而图谋极大,力量很少而承担重任,很少有不遭受灾祸的。正像《周易·鼎》卦九四爻辞所说:‘鼎足折断,倾覆了国公的美味,打湿了大鼎的形体,这是非常凶险的。’这就是说才德不能胜任的结果。”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①!几者,动之微②,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③。《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④。’定之于始,故不待终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⑤。此知几其神者也。”
【注释】
①“知几,其神乎”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四章。几,隐微。多指事物的迹象、先兆。渎,轻慢不恭。《周易正义》:“‘知几,其神乎’者,神道微妙,寂然不测。人若能豫知事之几微,则能与其神道合会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者,上谓道也,下谓器也。若圣人知几穷理,冥于道,绝于器,故能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若于道不冥而有求焉,未能离于谄也;于器不绝而有交焉,未能免于渎也。能无谄、渎,知几穷理者乎?”
②几者,动之微:见机而作,指事前明察事物细微的变化,抓住有利时机而有所动作。《周易正义》:“几,微也,是已动之微。动谓心动、事动。初动之时,其理未著,唯纤微而已。若其已著之后,则心事显露,不得为几。若未动之前,又寂然顿无,兼亦不得称几也。几是离无入有,在有无之际,故云‘动之微’也。”
③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正义》:“言君子既见事之几微,则须动作而应之,不得待终其日。言赴几之速也。”
④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此引《豫》卦六二的爻辞。比喻六二柔顺中正、耿介如石。介,坚固。喻耿介正直之状。贞,贞卜。《周易正义》:“此豫之六二辞也。得位居中,故守介如石,见几则动,不待终其一日也。”
⑤“君子知微知彰”几句:微,隐微。万夫,万人,指很多人。望,仰望。《周易正义》:“‘君子知微知彰’者,初见是几,是知其微;既见其几,逆知事之祸福,是知其彰著也。知柔知刚者,刚柔是变化之道,既知初时之柔,则逆知在后之刚。言凡物之体,从柔以至刚,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于神道,故为万夫所瞻望也。万夫举大略而言。若知几合神,则为天下之主,何直只云万夫而已,此知几其神乎者也。”
【译文】
孔子说:“知道事物的征兆,那就进入神妙的境地了!君子对上交往不说好话谄媚,对下交往不轻慢不恭,那就算知道事物的征兆和趋势了吧!征兆是行为开端的隐微表现,君子见到它就行动,用不着整天等待。正像《周易·豫》六二爻辞所说:‘刚硬如同石头,用不着等待一整天,占卜吉利。’从事物的开始就确定行动,所以用不着等待一整天。君子见到隐微,而知道彰显,见到柔软,而知道刚硬,使得万民仰望。这就是知道征兆的神妙啊。”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①。《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②。’”
【注释】
①“子曰:颜氏之子”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四章。颜氏之子,颜回。殆庶几,大概,差不多。《周易正义》:“此节论贤人唯庶于几,虽未能知几,故引颜氏之子以明之也。‘其殆庶几乎’者,言圣人知几,颜子亚圣,未能知几,但殆近庶慕而已,故云‘其殆庶几乎’,又以殆为辞。‘有不善,未尝不知’者,若知几之人,本无不善。以颜子未能知几,故有不善。不近于几之人,既有不善,不能自知于恶。此颜子以其近几,若有不善,未尝不自知也。‘知之,未尝复行’者,以颜子通几,既知不善之事,见过则改,未尝复更行之。但颜子于几理暗昧,故有不善之事,于形器显著,乃自觉悟,所有不善,未尝复行。”
②不远复,无祇悔,元吉:这里所引是《复》卦初九爻辞。不远复,指初九以一阳居群阴之下,为复之始,最得《复》道,故有不远即复之象。元吉,大吉。《周易正义》:“以去几既近,寻能改悔,故引《复》卦初九以明之也。以《复》卦初九既在卦初,则能复于阳道,是速而不远,则能复也。所以无大悔而有元吉也。”
【译文】
孔子说:“颜家的孩子颜回,那大概差不多算是“知几”了吧!一旦有什么不好的事,没有他不知道的,知道了就不再重复错误。正像《周易·复》初九爻辞所说:‘走得不远就回头,没有大的懊悔,大吉。’”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①。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注释】
①“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四章。易,平易,和易。《周易正义》:“‘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者,此明致一之道,致一者,在身之谓。若己之为得,则万事得;若己之为失,则万事失也。欲行于天下,先在其身之一,故先须安静其身而后动,和易其心而后语,先以心选定其交而后求。若其不然,则伤之者至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定自身然后行动,平和心情然后交谈,确定人选然后寻求交往。君子修养这三种品性,所以安全。冒着危险行动,那样民众就不会帮助你;心怀恐惧交谈,那样民众就不会应和你;没有确定人选就去寻求交往,那样民众就不会答理你。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伤害就会到来。”
子曰:“《履》,德之基也①。基,所蹈也。《谦》,德之柄也②。《复》,德之本也③。《恒》,德之固也④。固,不倾移也。《损》,德之修也⑤。《益》,德之裕也⑥。能益物者,其德宽大也。《困》,德之辩也⑦。因而益明。”
【注释】
①《履》,德之基也: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六章。《履》卦,象征践履,人能践履礼道,就加强防患而不逾越礼,所以是立德之基。《周易正义》:“此第六章。明所以作《易》,为其忧患故。……以为忧患,行德为本也。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但于此九卦,最是修德之甚,故特举以言焉,以防忧患之事。故《履》卦为德之初基。故为德之时,先须履践其礼,敬事于上,故履为德之初基也。”
②《谦》,德之柄也:《谦》卦,象征谦虚。行德必须谦虚,谦虚就是德行的把柄,如同斧子的把柄。《周易正义》:“‘《谦》,德之柄也’者,言为德之时,以谦为用,若行德不用谦,则德不施用,是《谦》为德之柄,犹斧刃以柯柄为用也。
③《复》,德之本也:《复》卦象征回复静默,这是行德的根本。《周易正义》:“‘《复》,德之本’者,言为德之时,先从静默而来,《复》是静默,故为德之根本也。”
④《恒》,德之固也:《恒》卦象征恒久。恒心守道,德行坚固。《周易正义》:“言为德之时,恒能执守,始终不变,则德之坚固,故为德之固也。”
⑤《损》,德之修也:《损》卦,象征减损。减损不善,德行增新。《周易正义》:“‘《损》,德之修’者,行德之时,恒自降损,则其德自益而增新,故云‘《损》,德之修也’。《谦》者,论其退下于人;《损》者,能自减损于己,故《谦》《损》别言也。”
⑥《益》,德之裕也:《益》卦象征增益。对人对物增益宽裕,德行广大。《周易正义》:“‘《益》,德之裕’者,裕,宽大也。能以利益于物,则德更宽大也。”
⑦《困》,德之辩也:《困》卦象征困穷,困穷境地,更要持正,所以君子固穷。《周易正义》:“若遭《困》之时,守操不移,德乃可分辨也。”
【译文】
孔子说:“《履》卦,是树立德的基础。基础,是所应该遵循的。《谦》卦,是实行德的把手。《复》卦,是遵循德的根本。《恒》卦,是巩固德的前提。固,是不倾倒移动的意思。《损》卦,是修养德的方法。《益》卦,是充裕德的途径。能增益事物的,它的德必定宽大。《困》卦,是辨别德的标准。德行在困穷中更为明显。”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①;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②。
【注释】
①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九章。义与《系辞上》第一章“乾以易知”相应。《周易正义》:“‘德行恒易以知险’者,谓乾之德行,恒易略,不有艰难,以此之故,能知险之所兴。若不有易略,则为险也,故‘行易以知险’也。”
②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简,简约,简静。义与《系辞上》第一章“坤以简能”相应。《周易正义》:“‘德行恒简以知阻’者,言坤之德行,恒为简静,不有烦乱,以此之故,知阻之所兴也。若不简则为阻难,故行简静以知阻也。”
【译文】
乾象是天下最刚健的,它的德行恒久平易,可以照出天下危险的事情;坤象是天下最柔顺的,它的德行恒久简静,可以明察天下困阻之事的原因。
能悦诸心,能研诸侯之虑①。诸侯,物主有为者也。能悦万物之心,能精为者之务也。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②。
【注释】
①能悦诸心,能研诸侯之虑: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九章。研,精妙。本节说明领会乾坤平易简约,而知危险阻碍的意义。即心情愉悦,思虑精妙,确定吉凶,成就勤勉。《周易正义》:“能说诸心者,万物之心,皆患险阻。今以阻险逆告于人,则万物之心,无不喜说,故曰‘能说诸心’也。‘能研诸侯之虑’者,研,精也。诸侯既有为于万物,育养万物,使令得所,《易》既能说诸物之心,则能精妙诸侯之虑。谓诸侯以此《易》之道,思虑诸物,转益精粹,故云研诸侯之虑也。”
②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亹亹(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周易正义》:“‘定天下之吉凶’者,言《易》道备载诸物得失,依之则吉,逆之则凶,是《易》能定天下之吉凶也。‘成天下之亹亹’者,亹亹,勉也。天下有所营为,皆勉勉不息。若依此《易》道,则所为得成,故云‘成天下之亹亹’也。”
【译文】
领会这些道理能够让心情愉悦,能够使诸侯思虑精妙。诸侯是万物之主。能够使万物心情愉悦,能够精通养育者所从事的工作。裁定天下的吉凶,促成天下人勤勤恳恳。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①。近,况比爻也。
【注释】
①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九章。近,指两爻相近。《周易正义》:“近,谓两爻相近而不相得,以各无外应,则致凶咎。若各有应,虽近不相得,不必皆凶也。”
【译文】
凡是《周易》的情状,相近的两爻却不相合,那就是凶。近,比况两爻相近而不相得。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①。
【注释】
①“将叛者其辞惭”几句:本段节录自《系辞下》第九章。游,游移,指言辞虚漫浮游。屈,指言辞亏屈不展。《周易正义》:“‘将叛者其辞惭’者,此已下说人情不同,其辞各异。将欲违叛己者,貌虽相亲,辞不以实,故‘其辞惭’也。‘中心疑者其辞枝’者,枝,谓树枝也。中心于事疑惑,则其心不定,其辞分散若闲枝也。‘吉人之辞寡’者,以其吉善辞直,故辞寡也。‘躁人之辞多’者,以其烦躁,故其辞多也。‘诬善之人其辞游’者,游,谓浮游。诬罔善人,其辞虚漫,故言其辞游也。‘失其守者其辞屈’者,居不值时,失其所守之志,故其辞屈挠不能申也。凡此辞者,皆论《易经》之中有此六种之辞,谓作《易》之人,述此六人之意,各准望其意而制其辞也。”
【译文】
将要叛变的人言辞羞惭,心中怀疑的人言辞枝蔓,吉祥的人言辞少而精,浮躁的人言辞多而乱,污蔑良善的人言辞游移,失去操守的人言辞屈曲。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①,将以顺性命之理也②。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③。
【注释】
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本段节录自《说卦》第二章。《说卦传》主要是记述八卦所象的事物。镰仓本正文开头有红点标记,并在眉批上说:“‘昔者圣人’以下四十一字,《说卦》文也,非《系辞》文。”镰仓本、元和活字本无“之”字。
②将以顺性命之理也:《周易正义》:“‘将以顺性命之理’者,本意将此《易》卦,以顺从天地生成万物性命之理也。其天地生成万物之理,须在阴阳必备。是以造化辟设之时,其立天之道,有二种之气,曰成物之阴与施生之阳也。其立地之道,有二种之形,曰顺承之柔与特载之刚也。”
③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正义》:“天地既立,人生其间。立人之道,有二种之性,曰爱惠之仁,与断刮之义也。既备三才之道,而皆两之,作《易》本顺此道理,须六画成卦,故作《易》者,因而重之,使六画而成卦也。六画所处,有其六位,分二、四为阴位,三、五为阳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刚爻而来居之,故作《易》者分布六位而成爻卦之文章也。”
【译文】
从前圣人创作《周易》,是要用它顺从天地万物性命的道理。因此立天之道有阴有阳,立地之道有刚有柔,立人之道有仁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