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举荐

“混蛋透顶,本王要抄了王龙这个王八蛋的家,把他剥皮萱草,这个王八蛋打着本王的名头,到处坑害昌国县的父老乡亲。”

“本王只是说,要内迁百姓,父皇说过,片板不得下海,翁州群岛屡次受到海寇袭击,这也是为了昌国百姓的安全着想。”

“本王也是今天才知道,王龙打着本王的旗号,威胁宝陀观音寺搬离普陀山,这就只是一派胡言,什么时候佛门净地和儒家学院也会和海寇勾结?你们大可放心,你们两家都不必搬离。”

朱橚把茶杯砸了,一脸愤怒的骂道,但是对普通百姓,内迁令还是要继续执行,朱橚不能立刻就松口,这样只会砸了自己的脸。

王国内心焦急,和宝陀观音寺一样,翁州学院的主要学生都是来自翁州群岛,如果翁州群岛的百姓都迁走了,那翁州学院还留着干什么?

“王爷也是从我昌国县百姓的切身利益考虑,只是翁州的兴废关系到我浙东海疆的安定,如果所有百姓全部内迁至陆地上,一来陆地上没有那么多地方安置,我翁州群岛有百姓七万余人。”

“二来废弃海疆,海上的海寇也能直接骚扰沿海各地,内地上的匪盗也容易直接流窜到海上,因此翁州不可轻废,臣建议编练我昌国百姓,创立土团,与大明皇家商会的水师一起守护我昌国县,这是臣微不足道的建议,请殿下钧鉴!”

说着,王国史拿出了一张奏章,里面详细的记录了翁州群岛的情况和这段时间以王龙为首的昌国县官员给翁州群岛的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最后还写了关于编练百姓,在翁州群岛设置一个千户所的建议。

当然,朱橚没有那么多兵力驻扎在这里,只能驻扎一个百户所,现在的兵力太少了,后期可以以现在的海军为骨干,扩充军事力量,然后才能驻扎更多的人。

只是,朱橚在犹豫,是把这一百人全部集中在一起,成立一个百户所,还是将一部分的兵力分出去,做民兵的骨干,顺便也能控制住民兵。对编练的民兵,朱橚还是不够信任的。

“这群王八蛋,谢文,立刻传本王的命令,安全司将王龙等一众官吏全部捉拿归案,严查此案,所涉及到的人,不论是谁,全部下狱。”

“是本王害了这些百姓啊,是本王轻信了王龙的鬼话,这王龙竟然敢背着本王做出如此禽兽不如的事情,本王也有失察之责,自当向父皇,向昌国县的父老乡亲请罪啊!圆慧长老,请你们宝陀观音寺为死难的昌国县父老乡亲举办法会,进行超度。”

朱橚一脸痛心的说道。若是不知道朱橚的人,还真以为这段时间的事情做的事情是王龙背着朱橚做的。

“阿弥陀佛,殿下仁心,贫僧谢过殿下!”

住持圆慧双手合十,道了一声阿弥陀佛,全部都是悲天悯人的姿态,他们也都知道,朱橚已经表态,事情也就大概定下来了,心中的石头也落了下来。

真与假,没有人会在意,只要走了这个形式即可。

“谢文,传本王命令,所有内迁工作全部停下来,所有人不得强迁百姓,这个事情本王要再想想,再写一个奏折给父皇,请父皇做主!”

“这个事情,本王也要当责,父皇下过令,片板不得下海,最终还是要请示父皇,请父皇派出新的昌国县县令,在此之前,就请王山长代理一下昌国县的县务吧,安顿昌国县百姓。”

朱橚沉思了一下,说道。

一县县令,虽说朱橚即使任命了也没有什么,老朱也不会驳回朱橚的提议,但是任命县令的权利归属朝廷,不适合私自做主。

这种官员任免权,是皇帝的核心权利,朱橚不应该侵犯。

之所以提名王国史暂时代理昌国县县务,是因为王国史治理一方的能力很强,毕竟他做个老朱的幕僚,管理一县还是很容易的。

其次,王国史就是昌国县本地人,是昌国县百姓的乡党,任用王国史,能够平息昌国县百姓的担忧和不配合。

王国史就只是代理,他的年龄大了,另外主官异地任职,这是官场原则,所以王国史不会一直做下去。

“臣必当为大明,为陛下,为昌国百姓,为殿下效命!”

王国史再次站了起来,恭敬的说道,这个时候可不是客气的时候。

“王山长,你有什么昌国县县令的建议人选吗?本王可以一并报上去!”

朱橚满意的点了点头,问道。这也算是投桃报李,一个县令,只要不是太离谱,不违背原则,朱橚报上去,老朱大概率就会同意。

“臣以为,洪武四年的举人,现在的江苏桃源县县丞宋喜可为昌国县县令。宋喜现如今四十三岁,为官十年,正是老成持重的年岁,他曾在翁州学院学习过四年,对昌国县都比较熟悉。”

王国史举贤不避亲,说道。

权利嘛,过期不候,应该变现的时候,不变现,一旦过期了就没有啥用了。

“这个宋喜是昌国县人吗?”

朱橚问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回殿下,宋喜不是昌国县人,他是山东省人。”

王国史回答道,他自然不会干那种犯忌讳的事情。

“好,本王会向上举荐他!明日,本王将亲自到翁州学院,勉励翁州学子好好学习,本王也将建议父皇重开科举。”

朱橚点了点头,答应了王国史的提议,至于这宋喜到底有什么本领,朱橚不在乎。

科举考试已经被老朱禁了十一年,上一次大明科举取士还是在洪武三年,那是大明第一次科举,洪武四年,大明诞生了第一个状元吴伯宗。

此后直到大明洪武十八年,老朱才重开科举。老朱在洪武三年开了科举之后发现取的士质量根本不行,只会读书,不会做官。

所以哪怕只是建国初,大明大量缺少有才之士,本该受到重用的科举士子也没有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