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黛玉做东

身为状元郎,他被授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执掌修撰国史,记录君王言行,讲解经史子集,翰林院实为帝王之智囊团,其地位与权势全赖君王之宠信,若君王视而不见,则仅为修书匠、历史记录者;若得君王青睐,便是君王近臣,可随时进谏。...

显然,君王对他颇为信赖,遂成其近侍。

君王虽有意重用,却未立即委以重任,而是先让他研读旧折,协助批阅奏章,以为辅佐。

林祥常不在翰林院中。

此举引得院中众人,即便心性淡泊,见他频受君王召见,伴君左右,也不免心生嫉妒,加之他年轻英俊,若非君王已赐婚于他与自家外甥女,恐早有流言蜚语四起,说他二人有不轨之行。

这些奏折非同小可,林祥获益匪浅,透过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他对大盛朝的国情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这片广袤的土地,并非总是风和日丽,几乎年年有灾,或水患,或旱灾,更有不时发生的重大灾难,令人心惊胆战。

四公主曾以为君王登基后会严惩那些不作为的臣子,却也只能暂时隐忍。

林祥伴君左右后,常随君王拜见太上皇,凡重要奏折,君王皆携往请太上皇裁决。

此举既可视为太上皇指导君王理政,亦可解读为太上皇不愿放权。

君王亦逐渐察觉此点,林祥昔日曾含蓄提醒,他早有预见,却无可奈何。

孝道为重,他不能忤逆,且太上皇身边太贵妃形影不离,九皇子、义忠郡王等亦时常尽孝,君王身为子嗣,自不能落后,故每日必至太上皇宫中侍奉。

随着太上皇言辞日益清晰,所收奏折愈多,君王如今已难觅当初登基时的意气风发,转而变得深沉内敛。

他能忍,多年忍耐已成习惯,如今仍可继续。

因此,君王对林祥的培养亦不再急躁,已为他规划好前程,先伴其左右学习,适时提拔,待时机成熟,便外派主政。

君王财政困窘。

国库空虚,太上皇身体康复更无资助之意,无钱则万事难行,虽琉璃处收益颇丰,但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

除筹款外,君王还需防范太上皇是否真的有意废黜,另立更听话的皇子,故他亟需增强自身实力。

而这天下,对君王构成最大威胁的,便是被太上皇、甄家、勋贵及江南本地豪强牢牢控制的江南地区。

林如海自扬州归来,巡盐御史一职已换上君王亲信,此乃君王在江南唯一的得力干将,然新御史上任后仅寄回一书,信中所述境况堪忧。

他遭到了排挤。

届时,他能否按时缴纳全额税款?

若不能,他的职位恐怕所剩无几,继任者将属何方神圣,实难预料。

林祥仕途顺畅,初入官场未几,便因编纂历史典籍、优化翰林院藏书体系、提升书籍检索效率而功勋卓著,晋升为正六品翰林院侍讲。

此时,同届进士们刚通过庶吉士试炼,踏入翰林院大门,却迎面撞上了状元郎升迁的“喜讯”。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五味杂陈。

这番阴影,似乎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不仅林祥深有体会,林如海亦时常感慨万分。

随着太上皇身体日渐康复,他在太上皇身边的时光愈发短暂,至今未曾面圣,仅能通过屏风后的声音揣测圣意。

这或许意味着,他已不再是太上皇心中的亲信。

林如海只能无奈苦笑。

与此同时,勋贵、义忠郡王、九皇子等人却愈发受宠,常伴君王左右。

京营节度使及其他京城军权在握者,也时常被召入宫中,与太上皇密谈。

皇上的权力确实在逐渐削弱,林如海暗自庆幸自己已从扬州归来,否则处境将更为艰难。

如今,他尚有上级庇护,在扬州时,盐税事务皆由他主持。

因此,他极力支持儿子外放任职,年轻人理应远离京城风暴中心,在外建功立业,积累资历,待时机成熟,再回京高就。

然而,林如海并不希望儿子前往江南,那片土地即将成为权力斗争的战场,危险显而易见。虽有机会立下赫赫战功,但作为父亲,他无法忽视其中的风险。

太上皇年事已高,他们仍怀有希望,只是需谨慎行事,避免在此期间遭遇不测。

于是,林如海决定低调行事,整个林家都将遵循这一原则。

这些大人之间的忧虑与筹划,林黛玉全然不知。她年仅六岁,无人会向她透露朝堂之事。她的世界只有父母与兄长,家人环绕,她觉得这样的生活无比幸福。虽然从扬州到京城的气候变化让她略感不适,但她已逐渐适应。...

除了荣国府的表姐妹外,她还结识了新朋友周乔。周乔的父亲与林如海同榜中举,两家因此结缘。周乔是继室所生的幼女,比林黛玉年长两岁,性格活泼开朗。林黛玉随父母拜访周家后,两人便成了好友,时常通过丫鬟传递书信,分享生活点滴。

每当园中花朵盛开,林黛玉都会在信中向周乔描述。在扬州时,他们家的花园曾备受赞誉。回到京城后,他们更加精心打理花园。看着花园日益美丽,林黛玉充满了成就感。

装扮花园的捷径便是从外购买成品,再加以布置。林祥知晓她们在打理花园,外出时偶遇佳品,便会带回家中。

此次升迁,他邀请翰林院的同事与上级前往状元楼共庆。

他的升迁并非仅凭皇上青睐,而是实至名归。特别是他改良的藏书分类法,让众人受益匪浅。因此,众人虽对他升迁速度眼红,却也无话可说。为了“报复”,他们决定让林祥大出血,选择京城老字号状元楼设宴。由状元请客于状元楼,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林祥自然不介意这顿饭钱,有人提议请客,他爽快答应。宴后归途,他见路边有人售卖牡丹与芍药,花朵娇艳欲滴,便全部买下带回家中。

这些花朵开得正盛,打理得也极为精致,母女俩都爱不释手。

贾敏望见林黛玉那欢欣的模样,便轻声询问:“何不邀请你的小姐妹们来家中一聚?百闻不如一见,亲眼见证你的快乐岂不更好?”

言罢,贾敏心中忽生一念,原本戏谑之语,此刻却觉未尝不可。

黛玉面露喜色:“我真的可以请她们来做客吗?”

贾敏颔首:“自然,但若你真有此意,从策划到执行,皆需你亲自操持,你能否胜任?”

贾敏心中盘算,是时候逐步引导女儿学习管理家务、待人接物之道了,就从这次宴请小姐妹的事宜开始锻炼她吧。

黛玉双眸闪烁着光芒,坚定地点了点头:“我能做到。”

略一思索,她又问:“在筹备过程中,若有不解之处,我可否向母亲求教?”

贾敏温柔一笑:“那是自然。”

林黛玉回想起父亲往日的叮嘱,要她行事低调,心想只邀请几位亲近之人,应当不算张扬吧?

“那我邀请几位表姐妹和周姐姐,可好?”

贾敏再次点头:“甚好。”

林黛玉笑容绽放:“那我得亲手撰写请柬邀请她们。”

她还从未有过自己撰写请柬邀请宾客的经历呢。

贾敏含笑应允:“当然可以,不过在书写之前,你得先与她们确认空闲时间,再确定聚会日期,还要考虑如何款待她们。”

林黛玉认真记下:“明白了,玉儿会妥善安排的。”

由于缺乏经验,她回到自己住处后,便步入了相邻的书房。书房内,一侧墙面被各类书籍填满,另一侧则摆放着笔墨纸砚等文具。她从柜中取出一叠自己精心制作的、图案各异的空白请柬。

这些请柬是在教养嬷嬷的指导下,她亲手完成的。她挑选了最为满意的莲花图案请柬,准备用于此次邀请。

至于具体安排,一番思考后,她决定晚餐后前往林祥的居所求教。

林祥此时正在书房整理日间所得,听闻黛玉前来送甜汤,便搁下笔,笑道:“黛玉,快进来,夜深了还跑一趟,可是有事?今日风大,你差人传个话,我去找你便是。”

黛玉行礼后道:“哥哥忙碌,妹妹闲来无事,走走无妨,你看我穿得厚实。”

她接过丫鬟手中的甜汤,双手呈上:“这是特地来贿赂哥哥的。”

林祥哑然失笑:“贿赂我?你想用这甜汤换什么?”

贿赂二字本是黛玉先提,此时从林祥口中说出,倒让她觉得趣味横生。“我是想来请教哥哥,如何妥善安排宴请朋友之事。”

她记得那次赏花宴的安排颇为巧妙,姐姐们都玩得很开心。但她不能直接照搬,需考虑姐妹们的能力与兴趣,挑选适合她们的活动。

林祥问:“可是要我帮你想些游戏?”

林黛玉摇头:“游戏我自己想,是想问问哥哥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点子。”她担心活动单一,想让每个人都玩得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