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不讲武德的外地商户

白家所售之纸,最差的一刀也要四五十文,寻常读书人家哪里负担得起,可如今这些外地商贩一来,情况如何?...

一刀纸最便宜的仅售二十文!

质量竟丝毫不逊于白家同等级别的纸张!

这外地商户的纸如此物美价廉,白家同级别的纸又如何能卖得出去?

霖海府中,众多读书人手头拮据,此种纸张一问世,白家那类纸张的销量骤减,总计不过售出寥寥数刀。

倘若这些外地商户仅售低价纸也就罢了,可他们在售卖了一阵子二十文一刀的纸后,竟陆续推出了三十文、六十文乃至一百文一刀的纸张,每提升一档,品质便更胜一筹,而价格却比白家同级别的纸张便宜了一半,甚至更多!

白家的店铺前顿时变得冷冷清清,即便是再熟识的老顾客,在这般价格优势面前也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

白家岂能坐视不理?这分明是要动摇他们的根基啊!

然而,这些商户乃是同知大人扶持的,白家虽有意抗争,但无论他们如何催促工匠,成本都无法再降低,根本无力竞争。若想用其他手段,他们又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是否足够。一番权衡后,他们自觉不敌,于是便找到了钱知府寻求帮助。

钱知府虽已不大管事,但无人能够真正忽视他的存在。

他才是霖海府真正的主宰者。

白家不仅将一位女儿嫁给了知府家的大儿子为妾,还定期向钱家分红。白家生意一旦受挫,钱家收到的银两也会相应减少。

因此,白家屡次上门寻求对策,若再这般下去,受影响的绝非他们一家!

钱治玟心中虽有打算,但他的想法并不重要,家中真正做主的是他父亲,那位病重卧床的钱知府才是他们家族的主心骨。

听闻大儿子如此禀报,钱知府终于睁开了眼睛,瞥了他一眼,随后又缓缓闭上:“不见。”

钱治玟心有不甘地应承下来,他明白父亲的意思,不见便是不要插手,任由林同知施为。

他虽不敢忤逆父亲,但心中却充满了不甘。回到家中后,他大发雷霆,跟随他的小厮因一点小事被罚跪了一整夜,他借此将怒火宣泄而出,随后才命人去请父亲的幕僚前来商议。

“父亲为何不愿插手此事?”

即便父亲病重,但他毕竟是自己的上司,他们只要出面,林同知多少也会给他们几分面子。

否则,白家心中定会不满。

他们这些年可是送了不少银子,为的就是得到他们的庇护。如今真的遇事了他们却袖手旁观,别说这回那五千两无法收取,下回白家还会给他们送多少银子?

况且,这本就是林同知做得太过分了。那些外地商户若非有他撑腰,怎敢如此嚣张?

幕僚轻抚胡须,一边沉思,一边在心底暗自叹息。主家虽然英明,可惜后继无人啊。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便沉不住气,他缓缓说道:“观林大人行事,对百姓颇有仁爱之心。”

他关注孤寡弱小,也愿意将利益让给百姓。

无论他是为了博取名声还是真心实意地行善,他的确在这么做。目前在霖海府的百姓中,他的名声颇为不错。但对于霖海府的商户而言,他的名声则显得两极分化。

本地商户的生意自然受到了冲击,大部分商户都没有机会与他见面说情,只有少数人得到了林大人的青睐。而这些人都是霖海府中有口皆碑的善人。他们不仅未受冲击,反而生意如同开了窍一般蒸蒸日上。而白家显然并不在这一行列之中。

近些年来,白家虽未做出什么出格之事,但若往前追溯,白家的手段可并不干净。就比如那造纸坊,原本乃是陈家的产业。但在二十多年前,陈家人遭遇变故,从此销声匿迹。造纸坊也被白家出钱买下。看似一切正常,但幕僚深知陈家出事与白家脱不了干系。

若林同知消息灵通,自然也能探知白家的底细。

钱治玟不禁冷笑:“哼,不过是个沽名钓誉之辈罢了。”

他最厌恶这种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哪有不爱钱之人?

这些外地商户私底下说不定早就给林同知送了份子钱了!京城之中,林黛玉望眼欲穿,只盼能早日接到兄长的书信。...

兄长离家已历数月,

虽往常几乎月月皆有家书抵京,

然此番却不知为何延误,月余已过,仍未见书信踪影,

林黛玉心中焦急难耐。

她思念兄长至深,

亦渴望聆听兄长讲述霖海府的种种趣闻,甚至幻想,若自己身为男子该多好,待长成之时,亦能远游四方。而今身不得出,唯有通过兄长的信札与画卷,方能一窥外界风貌。

同样期盼书信的还有贾敏。

回想起京城的生活,她心中总有些许难以言说的滋味。

所幸她拥有一对前世修来的孝顺儿女,给予她莫大的安慰。如今儿子在外为官,女儿承欢膝下,她的生活在京城贵妇圈中令人艳羡。

夫君位高权重,夫妻情深,家中姨娘形同虚设,儿女双全,女儿虽年幼,却常得夫君夸赞聪慧。这一双儿女皆为人中佼佼者,外人看在眼里,怎能不心生羡慕?

然而,光鲜背后,亦有不为人知的苦楚。

母亲屡次邀她携女同往,贾敏皆以女儿课业繁忙为由婉拒。她言之凿凿,为女儿请了名师,时间紧凑,若母亲想念,她自可前往,但女儿的学业不可荒废。

此番,贾敏又接到母亲思念她与黛玉的邀约,只得独自前往荣国府。

贾宝玉见只有姑母一人前来,心中失落不已。“林妹妹怎又不来?她又不需科举,老祖宗,你出面请林妹妹来咱家住些时日吧。”他虽想林妹妹长住,但也知不现实,故退而求其次。

老太太初时未觉女儿异样,至第三次方明白女儿已看穿她的心思,而女儿的态度明确——不同意。

黛玉乃林家骨肉,有父有母,其婚事岂容她这个外祖母置喙?她原想以迂回之策,让两小无猜的孩子渐渐生情,再图良缘。

然如今被女儿识破,且不说林如海之意,女儿这一关便难过。

史氏望着失落的宝玉,心中亦感无奈:“你林妹妹是个孝顺之人,需在父母身边尽孝,怎能来咱家小住?”

宝玉品性纯良,又天生异象,未来必成大器。只是如今他还年幼,未得众人看重。若他的婚事不能定下黛玉,待他年长,恐连李纨这般身份的妻子都难以寻得。因此,她才欲促成这对玉儿。

倘若……元春能有所出息。

那时宝玉便是妃子之兄,皇子之舅,选择便不再局限于黛玉。

念及此,史氏暗下决心,定要助元春一臂之力。至于黛玉,她不能再如此行事,否则只会将女儿推得更远。她要装作无事发生,只是出于对黛玉这个外孙女的喜爱,

希望她能常来陪伴,与表姐妹们嬉戏,别无他意。

于是,她安慰了宝玉之后,便吩咐……

鸳鸯早有预备,手捧托盘上前,其上置有四只一模一样的金镶宝石手镯:“你们姐妹各取一只,另一只赠予黛玉。你们许久未见黛玉了,我便给你们一日假期,若她方便,你们便前往林府欢聚一日吧。”

此言一出,三姐妹顿时笑逐颜开。

她们平日里鲜少出门,除了邻近的宁国府,便是林姑妈家了。如今老太太松口,她们又能与林妹妹相聚了。

只是探春心存忧虑,此番出行究竟是她三人,还是说要算上宝玉一同前往?

接到荣国府迎春等人的邀约,贾敏欣然应允。

她仅是不愿女儿嫁入荣国府,对自家侄女们并无半点不满,也从未阻拦小姐妹们的交往,还时常给小辈们赠送礼物。

女孩们便送些首饰、胭脂等女儿家常用之物,男孩们则送文房四宝。

这是她作为姑妈对小辈们的一点心意。

小辈中除贾琏与宝玉外,其余皆为庶出,生活颇为拮据。她心中虽有嫡庶之分,但见他们生活困苦,也难免心生怜悯。

尤其是贾环,受王氏打压,连文房四宝短缺都无法及时补给,贾敏对此极为愤慨。

荣国府已沉寂多时,目前来看,琏儿或许能担起荣国府的重任,但仅凭他一人之力显然不够,下面的弟弟若能成才,也能成为他的助力。

琏儿并非那种嫉妒弟弟上进之人,当初还主动为贾环和贾琮请了夫子。只是如今琏儿在书院求学,无暇顾及他们,他们的境况便又每况愈下。

王熙凤这个侄媳也分身乏术,她正有孕在身。

大嫂邢氏如今也仅是对迎春稍有照拂,至于二嫂王氏,能不阻断贾环的上进之路就已属难得,还指望她伸出援手?

到了约定之日,林黛玉早早便在二门等候,见三人到来,她展颜一笑,心中也暗自松了口气。

虽母亲未曾明言,但黛玉已从母亲每次接到外祖母传话时紧锁的眉头中察觉到了些许端倪。

迎春三姐妹中,迎春与探春脸上洋溢着格外舒畅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