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我先前为什么要用武器和铠甲从瓦剌人手中换取优良战马的主要原因。
只可惜,世事变化无偿,还不等我将骑兵培养起来呢,一个彻底歼灭蒙古人主力的机会就出现了。”
“机会来了,我自然是要抓住。
所以这次不管付出什么代价,哪怕是留石亨那个家伙一命,我也要彻底为大明解决蒙古人这个百年的死敌。”
听到这话,钱皇后一脸凝重的看着周寿道。
“真的可能吗,蒙古人真的能被彻底消灭吗!
要知道,即便是太祖和永乐帝那样雄才伟略的帝王,也只是将蒙古人打的抱头鼠窜,却始终没办法将他们彻底剿灭。
你真的信心,可以一次性的为大明永远除掉这个威胁!”
此时的周寿眼中泛着强烈且自信的光芒。
“太祖和永乐帝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我做不到。”
“如果我的计划不出现什么意外的话,到时候瓦剌一定会被石亨和北元皇室的联军打成残废,除了投靠我才能苟活下去之外,没有其他可能。
而朵颜三卫早已经被大明的文化同化,也构不成什么威胁。
最后只要收拾掉北元王室,让整个草原再也一个可以威胁到大明的强大势力。
到时候再在草原上修筑铁路,筑造城池,逐步将草原文明同化为农耕文明。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不出二十年,整个北方将不会再有任何威胁。
甚至大明的领土因此扩充一倍不止。”
周寿的这些话,钱皇后也只能听懂前面的部分,至于后面的修筑铁路和筑造城池为什么就能控制住整个草原,她其实并不懂。
但这却并不妨碍她对那样的未来也充满了憧憬。
若是真的有一天实现了周寿所说的一切,钱皇后简直都不敢想象,那时候大明将会变得如何强大和富饶。
要知道,大明自打建国那天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一直是大明最大威胁。
为此,大明每年都要花费海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庞大的军队数量,用来对抗随时可能发生的入侵。
但若是哪一天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再也不是威胁,那大明就能彻底从战争的泥潭中抽身出来了。
没了军事上的拖累,大明每年至少能省下几百万两银子的军费。
若是将这些钱全都用在民生上,只需要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人时间,大明的人口和经济将会实现成倍的增长。
这并不是空想,而是的确有可能发生的。
因为,一百多年后的清朝,用自身的例子证明,若是没了北方草原的威胁,即便没有周寿这个穿越者的参与,中原也王朝必然会迎来极其快速的发展和壮大。
所以,只要周寿能彻底解决蒙古人的麻烦,那大明将会迎来有史以来最快的发展,即便是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一亿人口的强盛帝国,也不过是十几二十年的时间。
但这一切前提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周寿的计划去发展,否则,所有的一切也都只是空谈而已。
为了能让自己的计划没有任何意外的展开,周寿为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都做了层层保险。
对石战和石青的安排,只是其中一道保险而已。
至于他们为什么一定会老老实实的按照周寿说的去做,自然是因为他们如果不这么做,不仅石亨要死,整个石家也会因为石亨的造反被牵连。
为了能让石亨活下去,为了能让石家不至于满门抄斩,石战两兄弟别无选择,只能按照周寿安排,老老实实的帮他截断石亨和蒙古人的后路。
如果没有他们两兄弟的参与,仅凭周寿是没办法阻断石亨等人退路的,拦不住他们,即便他能重创石亨等人的联军,也没办法将他们留在京城城下。
而他们一旦逃回了草原,在想将他们全部歼灭,苦难程度绝对要翻上几番。
原本周寿也是没有绝对信心可以彻底歼灭石亨等人联军的。
但这个时候石战的主动投诚却给了他希望。
要知道以石亨的谨慎性格,即便是在攻打京城的时候,也一定会给自己留好退路。
所以宣府一线,他必然会留下重兵防守。
即便周寿手里有了布防图,但凭借他手里那点兵力,也是没办法控住住整条防线的。
可有了石战两兄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只要将他们放回去,以他们两兄弟的特殊身份,想要掌控石亨留下看家的士兵还是很轻松的。
如此一来,周寿就不需要费一兵一卒,就能彻底掐断石亨等人的退路。
到时候他在联合瓦剌还有朵颜三卫的兵马,配合大明军队,一举将他们的联军歼灭在关内,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周寿用尽量简短的语言将自己的计划向钱皇后介绍了一遍后,钱皇后这个根本就不懂军事的人,也不由的陷入了其中。
“周郎,你究竟是怎么想到这一切的,难不成你是诸葛武侯的转世,不然你怎么会制定出这么严谨的计划出来。”
周寿自然是不可能告诉她,自己的这些计划,其实大多数都是从后世的影视文学作品中抄来的。
穿越之前他可是没少看架空历史类的小说。
其中与很多对战争的构思都是经过了无数军事爱好者深思熟虑将一切因素都考虑进去得出的最佳构思。
他只是从中借鉴了某些适合现如今情况的战略战法而已。
真正由他自己构思出来的,可能只占其中的三成不到。
所以对钱皇后的夸赞,他还是有些不太好意思的。
“宁儿你过奖了,我不过是运气好而已,怎么可能比得上算无遗策的诸葛武侯。”
这话他倒不是谦虚,而是发自真心。
毕竟,他现在所拥有的优势实在是太明显了,这种几乎必赢的仗换做历史上任何一个名将过来,做的都不会比他差。
再者,他做这些也不过是为了实现富强大明的梦想而已,并不是为了青史留名封王拜相,自然对这种虚名不是那么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