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对待正式工作与自己爱好的态度”的文章,写完后,我不禁深刻反思起自己的处境和行为模式。作为一个坦然承认“爱钱”的人,我对那些既能赚钱又是我擅长的事情总是充满兴趣。然而,这样的心态也让我开始审视:我的日常付出是否与收入相匹配?
今天一早,我开始盘点最近的收入,并回顾每天的工作内容。我试图为自己设立一个基准:假如每天的收入是100块钱,我的工作是否值这个价?经过一番思考,我意识到,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我的实际收入可能高于我的付出,也就意味着我并没有全力以赴。我承认,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摸鱼”了。
当然,偶尔摸鱼并非大罪,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的时候,适当放松反而是恢复效率的必要手段。但如果长期缺乏动力、消极对待工作,可能会让自己逐渐丧失提供有价值工作的能力。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决定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目标:为每项工作分配明确的价值,确保每天的付出能匹配应得的报酬。换句话说,既然我领了100块的工资,就必须做出值100块的成果,而额外的努力可以看作绩效奖励。
今天,我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早上,我完成了一份报告,整理了邮件,并回复了一些必须处理的事务,其中包括一份案件的律师跟进邮件。随后,我解答了两件咨询案子的问题。然而,其中一件需要转给另一家公司处理,于是我赶在午饭前拨通了那家公司的主管电话,试图沟通转案事宜。
电话过程却并不顺利。尽管我们两家公司有协议规定,这类案件可以移交对方处理,但对方却百般推脱。他提出报告结果未出、当前无紧急适应症等理由来回避接手。我试图解释,这些问题已满足了转案的条件,但他似乎并不愿意继续沟通,干脆挂断了电话。我只能转而发了一条详细说明案件情况的消息,可他并未查看。
这件事让我情绪有些波动。但与我抑郁症严重时相比,现在的我更能理性看待这类情况。我清楚,对方挂断电话并非因为我的工作有问题,而是他自身对处理案件的态度使然。过去,我可能会陷入无休止的自责,思考是否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甚至担心对方对我的负面印象会影响我的工作和晋升。那种情绪的扩散,会让我将一件小事看成灾难般的危机。现在回头看,这种“脑补”和联想正是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的思维模式。
最近,我看了一档韩国综艺节目,其中一个自闭症倾向的小男孩让我印象深刻。他因为难以理解别人的意图而经常陷入焦虑。他执着于将事情做到完美,但家人认为已经足够好,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小男孩却无法理解家人的行为,甚至因此更加不安。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和其他患者的一些共同特点:由于早期缺乏与外界充分的互动和磨炼,我们常常过度解读或无法理解别人的做法,导致情绪波动,而情绪波动的最大危害,就是让我们难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记录自己的心情变化对我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工具。通过记录,我能够深入挖掘自己的情感变化,更好地反思和认识自己,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虽然生活的挑战无处不在,但当我们正视这些难题时,未来的路反而会变得更加明确。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是否用正确的方式面对它们。
这一天的反思,帮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我相信,只要坚持反思与调整,生活终会越走越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