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今天有35度,可能是因为周日经历了一遭40度,反倒没觉得有太热,中午还是小冒汗正常骑车往返。上次修车后,这样的天气我已经把山地车好好放着了,就每周二晚上打球的时候骑一骑,现在每天往返图书馆都是骑着那辆小轮车。
今天收到杭州那家科技公司的反馈,他们主要认为我的职业经历都是在实业领域,跟他们的科技孵化创投类型企业不是完全契合,我当然就说理解,但是你们投资的企业最后不也都要成为实业吗?你们并不属于原始创新或者基础研究行业,管理还是相通的,希望以后有合作机会。自己的求职经历总结,除了专业经验能力上的契合,有时候也要看气质是否匹配。这家公司前后应聘两次都没能成功,看样子确实还是类型上有差异。行业的差异其实我觉得最主要的影响只是能不能到岗后立马上手,但凡一个新人到岗总要有一个转身适应融合的过程,既符合生理规律也符合心理规律,包括用人单位本身和既有团队也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如果用人单位的偏好如此明确,那只能说明要么是业务本身已经出了问题需要救火队员背锅队员,要么就是企业或者直属领导的风格偏功利主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以效率提升为第一选择,恐怕这也是最简单最容易下手的竞争突破口,创新驱动提了很多年,给我的个人感觉还是停留在效率层面,毕竟原始创新、基础创新、价值创新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更长的回报周期,企业似乎也都越来越没有耐心去思考和实践真正的创新,跟风追着赶着一个又一个所谓的风口,也不管自己还有没有了初心和价值。个体也一样,来龙去脉什么的已经全然顾不上了,拿来主义片段化、快餐式、眼把前手头上够用就行。
两周了,怎么上次那家市属国企还没有反馈呢?下午还是忍不住跟那边工作人员微信上问了下,对方只是说今天就会发通知,没有提供其它信息。按照这个前奏暗示,大概率是没戏了。结果到五点半左右估计等到他们快下班了,收到了对方的邮件拒信,居然还是群发,收件人也不是单显,数了下大概有十来二十号人,不知道是不是都是跟我一样应聘同一个岗位的。收到邮件没多一会儿,同一天面试的三人群里乙方那位女士发来消息说她也收到了拒信,她们两位在群里吐槽了一番,95后在群里还分享了自己近段时间几次面试未果的经历,有几次都已经面到了二三轮最后还是无疾而终,乙方那位直言最近的工作真的是太难找了,甚至把范围扩大到坪山、光明都没有啥合适的机会,我也有同感,群里于是互相安慰祝福。
最近煲仔饭加了一道醋泡仔姜,三伏天里确实非常开胃下饭,刚开始掌握不好比例,仔姜泡完吃起来还是有点辣,第二次多加糖之后口感就好多了,制作很简单,还专门去买了白醋和小米辣,理想状态是泡好了再冰镇一晚上口味最佳,但是出租房里没有冰箱,每晚我泡完就放到空调出气口权当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