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个常用词中的古代博物志
- 许晖
- 852字
- 2025-04-15 16:41:11
败家子
原来语出“稗子”
“败家子”可不是傻子,几乎所有的“败家子”都很聪明,因此才会架鹰斗狗,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把祖宗传下来的家底抖搂个精光。
“败家子”最早写作“败子”,《韩非子·显学》中有“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之语,意思是在管教严厉的家庭里,不会出现强横的奴仆,慈母反而会娇惯出败家子来。
就“败子”一词的语义,清代学者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给出了两种解释:“今人呼不肖子曰败子。或曰:‘败当作稗。稗所以害苗也。’《宝积经》说:‘僧之无行者,譬如田中生稗子,其形不可分别也。’此说亦通。”
原来,“败子”乃是“稗子”的音讹。稗子长得很像稻子,虽然也可以食用,但是杂生稻田中,有害于稻子的生长。败家之子跟稗子的这种习性非常相似,故称“败子”。
《宝积经》的说法类似,所谓品行不端的僧人,“譬如麦田,中生稗麦,其形似麦,不可分别。尔时田夫,作如是念,谓此稗麦,尽是好麦,后见穗生,尔乃知非。如是沙门,在于众中,似是持戒有德行者。施主见时,谓尽是沙门,而彼痴人,实非沙门,是名稗沙门”。稗沙门如同麦田中的稗子,都是为害甚烈的东西,都是败家子。

《元曲选》插图“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明代臧懋循编校,万历时期刊本,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