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棉花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作物。在棉花引入之前,中国人主要依靠丝、麻织品御寒。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420—589),棉花传入中国,但仅限边疆种植。宋末元初,棉花开始大量传入内地。由于棉花制品的保温御寒力强,价格又便宜,所以自中国引入和推广以来,就逐渐取代丝麻织品,成为最主要的衣着材料,并在明清时期取得主要地位。

清朝(1616—1911)时期对棉花的种植十分重视,康熙曾作《木棉赋》,盛赞棉花“功不在五谷下”。乾隆时期,河北省滹沱河流域提倡种植棉花,北方棉作渐盛。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南巡,时驻保定行宫,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棉花图16幅,附康熙《御制木棉赋并序》装潢成册,进呈御览。乾隆十分赞赏,御题七言绝句共16首,恩准方观承将御题诗与方观承自己的诗作、对图像的解说文字、奏折二、跋一,一并摹刻上石,定名《御题棉花图》。

方观承,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卒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安徽桐城人。历任浙江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早年经历坎坷,对百姓疾苦体验颇深,为官后于民事着力甚多,开设水田,疏通河渠,架设桥梁,深得民心,政绩卓著。

本书源为清乾隆间精拓刻印本。图据原绘本(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木板刻印,诗文亦当为木板阴刻再施拓印,墨色、字口与刻石拓本不同。本书共16图,每图后面另附页,页面右侧配该图所绘植棉或纺棉程序的文字介绍,以及乾隆帝和方观承各写七言诗,其中乾隆帝所写诗作位于页面中央,方观承的诗作在页面左侧。

有清一代,康、雍、乾三朝重农劝农,以乾隆朝的耕、织图类作品最为丰富。以棉花、棉纺为主题的《御题棉花图》,真实精到地反映出当时河北地方棉农和纺织手工业者的生产生活情景,是当时倡导和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优秀科普作品,亦为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特别是植棉史、棉纺织史以及清代前期冀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可贵资料。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 陈红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