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对此,只能无奈轻叹,有心想要就地招募王家沟的适龄村民,但其都只接受过最简单的训练,算作民兵预备役都还勉强,军事素养极其孱弱。
让陈仁直接摇头,打消了这个想法。
“等这次的严峻形势过去,一定要抓紧时间再度招兵!”
“原先只加强火力的做法还是太过保守!”
“应该将每班的人数从十二人增加到十五人!”
“这才算是完整版的‘加强班’!”
“等之后把新兵带熟,就再度增加,每班至少也要——”
陈仁掰着手指头估算,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
——至少也要二十人,甚至三十人以上才行!
......
吃过早饭,陈仁便立刻带着战士们出山,悄摸来到村东矮坡,在这里守到九点,终于看到了日伪军中队的身影。
“排长!要打吗?”
身边的孙班副悄声问询,陈仁沉思片刻,摇了摇头。
“先看看再说!”
陈仁心中其实是不想和这队日伪军发生冲突的。毕竟吴清、赵虎两人都不在身边,而且他们离开的时候,也都带走了四五名战士。
如今的三排,只剩下了二十余个人。
对上这足有一百六七十号人的日伪军中队,根本占不了任何便宜,一个弄不好,还很有可能会被咬上,陷入逃亡的窘境。
陈仁心中叹了口气,继续观察。
日伪军下乡的目的是为了劫掠粮食、物资,现在村里大部分的物资都已经被转移或藏了起来,他们找不到,自然不会在这里浪费时间。
根据民兵联防报告、推测的行动路径来看,王家沟是这队日伪军下乡的最后一个村子节点。
他们在这里找不到物资,大概率就会拐进去往附近县城或据点的路,因此如果能不起冲突的话,最好还是就这样放他们走。
等日后炮班训练出来,就是这些日伪军的死期!
陈仁按兵不动,静静地看着下方已经进到村里的日伪军们。
日伪军中队可能是在进村前就意识到了什么,他们进村后,立刻就全员散开,挨家挨户地破门搜查,可目光所及,却只是空无一物。
时间流逝,分散搜查的日伪军再度集结。在晒麦场,一名军官模样的鬼子气愤至极,他掏出指挥刀,愤怒地咕叽几句,然后就准备下令烧毁全村。
一名伪军弯腰上前、面带谄媚地进行劝阻。
“太君,您如果把村子烧了,那这些村民就会去其它村,或是一直藏在山里。不如我们先走,等我们走了,村民肯定会回来。等下次下乡,我们就直扑这里。”
这名伪军神情阴森,伸手在脖子上抹了一下,阴恻恻道。
“到时候,男的杀光!女的全部带回军营!”
鬼子军官闻言沉思片刻,冷哼一声,刷的一下收回指挥刀。
“魏君——,你的话有道理!下次我们再来,第一站就是这里!”
“不过......”
日军军官神情依旧阴翳,他摇摇头,然后挥手示意,立刻有一队鬼子出了队列,摘下腰间挂着的手雷,扔进了附近的房子里。
随着一阵轰轰爆炸声,十余栋房屋都被炸毁,浓浓的硝烟升腾而起。
“我们走!”
......
高坡上观察着日军动静的陈仁见这队日伪军出了村子,心中稍松。
不过转头看着已经被炸成废墟,还正在起火燃烧着的驻地房屋,神情便顿时阴沉起来。
他面色不善地望着逐渐远去的日军,恨恨道。
“他娘的,敢炸老子的屋子?”
“下次再见面,非要全歼了你们不可!”
当然,此刻的陈仁并不会想到,他会在仅仅五天后,就再度和这队日伪混成中队相遇......
.......
派出去的战士反馈周边二十余里都再无日伪军的踪迹,先前跟踪那队离开日伪军的战士也回报,说亲眼看到其上了大路,朝着河源县城的方向行进。
根据这些侦察汇总的情报,陈仁做出判断:这次日伪军的下乡劫掠差不多已经结束。
不过为了稳妥起见,陈仁还是没有通知乡亲们下山,直到午后一点,民兵联防派人传信:方圆五十里的日伪军都已经回到据点。
陈仁这才让王大毛通知山中的乡亲们,日军已经离开,可以下山了。
自己则是带着剩余的战士们,继续修缮那些被日军炸毁的房屋。
下午五点左右。
正当陈仁和战士们敲敲补补,爬高下低的维修房屋时,满脸风尘和疲惫的一班长吴清出现在了陈仁面前。
“排长!我回来了!”
正在锯木头的陈仁听到这声带着隐隐抽噎的激动喊声,扭头看去的同时,也立刻丢下了手中的木工锯。
他一把拽住吴清的肩膀,重重地晃了几下,看着吴清满脸的风尘和沧桑,温声道。
“回来就好!”
“此去还顺利吗!?”
吴清闻言先是点点头,紧接着又摇摇头,但最终没有再解释什么,而是侧身,让出了背后的身影。
“排长!这次任务圆满完成!”
“成功解救专家路远,且我方无人伤亡!”
“.......”陈仁对着吴清点点头,沉声道,“辛苦了!你先带人去休息吧!”
随后,陈仁将视线转移,看着身前的这位身形清瘦但却笔直,面庞清癯,眼睛却格外明亮的青年,笑着伸出了手。
“你好,路远。”
“......”
......
对于这位军工专家,陈仁心中很是期待,其实早在第一眼看到刷新情报时,他就存了将其救回,然后劝说其留在三排的想法。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军工发展很是艰辛。
早在红军时期,各部队便已经有了随军修械所,可当时受限于军工力量薄弱,其主要只是利用锉刀、铁钳等手工工具和简易机床,维修破损的枪械。
38年,总部下令集中力量发展军工,各地的修械所随之合并,在晋省韩庄村成立了总部修械所,后来又在39年6月成立了总部军工部。
随着太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与日军的作战越加频繁,以及时局变化,来自国民政府援助的枪械越发削减等因素。
根据地的部队对于枪械和子弹、炮弹的需求愈发增大。
为了发展根据地的军工工业,达到‘能独立自主地生产枪炮’的目的。从延安选调了一批军工技术人才,来到了太行根据地,并随后补充到了各地的兵工厂。
而路远,作为这三百人中的一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路跋涉,来到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