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世家大族

小黄门匆匆地赶了出去,传达着刘辩的命令。

此刻,刘辩的脑海中思绪万千。

这几个人,可不好对付啊。

袁隗、袁逢,他们是汝南袁家的后代。

从章帝那时起,他们的曾祖袁安就担任司徒;

到了安帝时期,祖父袁敞又任司空;

桓帝时,父亲袁汤担任太尉;

到了本朝,袁隗先任太尉后任太傅。

袁家四代,出了三位公卿,在天下的士林中享有极高的名望。

除了袁家,弘农杨家也是四世三公。

杨彪的曾祖杨震,在安帝时任太尉;

祖父杨秉,桓帝时也任太尉;

灵帝时,父亲杨赐又任太尉;到了本朝,杨彪同样担任太尉。

杨家先祖杨敞,在昭帝时期甚至是当朝的丞相。

杨家在士林中的地位,相比袁家,更加超然。

颍川荀家,虽然没有杨家和袁家那么深厚的历史背景,但在世家当中也是顶尖的存在。

荀爽的父亲荀淑,在桓帝时期有“神君”的美誉,他生了包括荀爽在内的八个儿子,士林赞为“荀氏八龙”。

荀家可谓是士林新生的一大世家。

同在颍川的还有陈家。陈家与荀家相似,陈纪的父亲陈寔是士林著名的大儒士,与荀淑等人并称“颍川四长”。

陈纪更是继承了陈寔的学识,与其父、其弟陈谌并称“三君”。

陈家是近几年风头正劲的名士家族。

四大世家联合到来,刘辩心里清楚,这正如曹操所说,求贤令打到了他们的根基。

这关系到这些家族能否继续垄断朝廷的官员选拔。

虽然曹操上书建议设置内官司,但也得让他们接受才行。

不然,一场大乱就在眼前。

刘辩正在闭目思索,袁隗等人已经到了面前。几位重臣跪地道:“臣等参见陛下。”

刘辩深吸了一口气,笑着道:“诸公无须多礼,来人,赐座。”

几人又叩首道谢,方才站起入座。

入座之后,袁逢在这些人里面官职最低,因此率先开口道:

“臣闻陛下今日于朝堂之上,开布求贤令,以纳四方贤士。

陛下唯才是举,心胸豁达,实乃大汉之福,黎民之福也。”

这是老儒们的惯用方法,先把自己捧高,让刘辩放下戒心,然后再出杀招。

这样的招法刘辩不知见了多少次,因此对答如流道:

“周阳公过誉了。今天下盗贼蜂起,北有黑山贼军,南有黄巾乱民,西有匈奴鲜卑,东有白波逆贼。

天下动荡至此,朕寝食难安。

幸有诸公辅佐,得保祖宗江山。然外患未尽,而内忧频起。

士常侍谋逆犯上,大将军以身殉国。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颁求贤令,实为无奈之举。

惟愿天下志士相助,共辅大汉社稷。”

刘辩一番话,不软不硬地给了袁逢一个钉子碰。

现在天下乱成这样,你们束手无策。

以前不是说宦官就是说外戚,现在他俩都没了,你们还没办法。我也是实在没办法,所以才颁布的求贤令。

五官中郎将陈纪拱手道:“陛下所言极是。天下动荡,百姓有倒悬之苦,苍生蒙兵戈之乱。

然陛下所颁求贤令,处处以才为先,枉顾其德。

如此以往,朝堂之上小人当道,普天之下士子寒心,乡野之中父不慈子不孝,兄不仁弟不爱。此诚祸乱之始也。”

刘辩闻言,在心中冷笑不已。刀子来了!

“元方公所言差矣。

朕于求贤令中早有说明,管仲非廉,然成齐桓霸业;献侯盗嫂,却开大汉基业;

魏吴起杀妻求将,拓地千里,成魏国霸业。可见欲成大事,万不可拘泥小节也。”

刘辩话音刚落,太尉杨彪沉声道:“陛下所言,皆为天下大乱,道德崩坏之时。

春秋战国之时,天下动乱已久,礼崩乐坏,道德颓丧。

管仲贪利忘义,临阵脱逃,小人也。

吴起杀妻求将,母丧不归,贼人也。

二人虽立功业,然为后世所不齿。

陛下乃当世贤明君主,当以德立世,洁身自好,近贤良淑德之名士,远背德弃义之小人。

陛下明鉴!”

杨彪说完这番话,刘辩心里清楚,这些世家已经开始图穷匕见了。

名门世家自然素有贤良淑德之名,至于其他寒门士子是不是背德弃义,已经不重要了。

但这种时候,反而不能与杨彪硬顶,不然结果就是曹操说的第二种结果。

成事者能屈能伸,这是刘辩从史书中学到的为君之道。

曹操败宛城,刘备丢徐州,既然打不过,服软并不丢人。

于是,刘辩神情严肃道:“文先公深明大义,朕深以为然。为国选官,自然需德才兼备。

朕之所言,并非弃德而就才,乃德才兼之也。

然今战事频仍,朝廷动荡,所求人才,当以才为先,兼顾德行。

朕请诸公以为监督,诏令下传,凡举荐者大德有失,则即查除。诸公以为如何?”

如此一来,刘辩表面上像是把求贤令选官的权力交了出去,实际上则是堵住了这些世家们的嘴巴。

毕竟求贤令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选官机构,这些世家大族们也不能挨个查验。

更重要的是,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自己手里。

而这些世家大族们也从刘辩的这句话中得到了面子。

天子求贤,请四大世家监督,你还想怎么样?

有些事情可以做,但是绝对不可以说,比如垄断选官。

刘辩此言一出,四大世家的神情也都缓和了起来。

看来天子并没有打算跳过他们直接选官,整个朝廷的官员选拔依然抓在整个士族手中,或者说是四家手中。

此时,太傅袁隗突然道:“不知陛下新选之人,安排何处呢?”

最重点的来了。袁隗不愧久经官场,面子挣够了,更重要的还是里子。

选出来的官如何安置,才是这些世家们最关注的问题。

然而新选的官,无论安置为京官还是地方官,始终都是要动世家们的蛋糕。

毕竟官员这种东西,一个萝卜一个坑,蛋糕就这么大,皇帝你要分走多少呢?

此时的刘辩心里无比的感谢曹操。如果曹操晚来一会儿,让这些世家们先到,恐怕现在就不是这么风平浪静的局面了。

刘辩笑着道:“朕欲在宫中增设内官司,掌宦官监察。

凡求贤令所辟之士,尽入内官司。

一来便于诸公监督;二来也可制衡宦官,不再重蹈十常侍覆辙。”

进宫监察宦官?

世家的人纷纷一愣,然后不约而同地露出笑意。监察宦官职权十分微小,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看来刘辩此举只是因受十常侍之乱而惊吓过度,因此才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

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光禄勋荀爽,此时面带笑意地道:“不知陛下可有合意人选否?”

刘辩面露喜色道:

“这是自然。朕已物色好内官司司正、司丞人选。来人,宣守宫令、黄门侍郎见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