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
- 李庆印主编
- 2347字
- 2025-03-14 22:00:06
第五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
1.心脏在每次机械收缩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传到体表。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将这种生物电的变化记录下来所获得的一条变化的曲线图形。
2.由体表测得的心脏电位强度、波形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成正比;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成反比;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与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越小,电位越弱。
二、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将电极置于体表不同位置,并通过导联线连至心电图机的正、负两端,构成电路,这种连接方式称为导联。目前临床应用最普遍的是由Eintyoven创设的国际通用的导联体系,称为常规导联体系。
1.肢体导联包括双极肢体导联(或标准肢体导联)即Ⅰ、Ⅱ、Ⅲ导联及加压肢体导联即aVR、aVL、aVF导联。为了便于表明这六个导联轴之间的关系,可将Ⅰ、Ⅱ、Ⅲ导联轴平行移动,使与aVR、aVL、aVF的导联轴一同通过轴心0点,构成所谓的“六轴系统”(图1-1-5-1)。

图1-1-5-1 六轴系统
A.标准双极肢体导联的导联轴;B.单极加压肢体导联的导联轴;C.肢体导联六轴系统
2.胸前导联 把电极放在心脏前方上方胸壁的六个不同点(图1-1-5-2)。

图1-1-5-2 胸前导联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V2:胸骨左缘第4肋间;V3:V2与V4连线中点;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相交处;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
三、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命名、持续时间及异常的意义如下(图1-1-5-3):

图1-1-5-3 正常心电图
1.P波
为最早出现的幅度较小的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时产生的心电波。正常P波的持续时间为0.06~0.11s。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胸前导联不超过0.2mV,振幅增高见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等;振幅减低、时间延长见于高血钾;P波异常或消失表示有异位起搏点。
2.P-R间期
为心房开始除极并经房室结、希氏束、束支传导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即P波与P-R段的时间总和,为心电图中P波起点至QRS波起点间距。持续时间:0.12~0.20s。P-R 间期 < 0.11s见于短 P-R 间期、预激综合征等,P-R 间期 > 0.21s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P-R段
为P波终末至心室除极开始的一段无电位影响的直线,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4.QRS波群
代表室间隔、左右心室除极产生的心电波。第一个出现的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振幅大于0.5mV,分别用大写英文字母Q、R、S代表;振幅小于0.4mV,分别用小写字母q、r、s代表。持续时间为0.06~0.11s。QRS波延长代表不正常的传导或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
5.J点
为QRS波群终末与ST段交界点,一般J点位于基线上,J点可随ST段移位而发生上下移位。
6.ST段
QRS波群终末点至T波起点间距,是心室除极结束至心室复极开始的一段时间。持续时间为0.05~0.15s。延长时见于低钙血症。ST段有无抬高或压低,多以J点后80ms处为测量点,ST段的升高或压低在诊断有无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中有重要意义。
7.T波
代表心室复极过程产生的电位变化,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持续时间为0.05~0.25s。T波倒置代表心肌缺血或梗死。
8.Q-T间期
QRS起点至T波结束的时间,包括心室除极和复极的过程,一般在0.36~0.44s之间,Q-T间期受心率影响较大。Q-T间期明显延长见于心率慢、低血钙、长Q-T综合征;心率加快时Q-T间期明显缩短。
9.U波
为T波之后0.02~0.04s处出现的与T波方向一致的振幅低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正常U波应小于0.1mV,振幅不应高于T波,U波持续时间为0.16~0.25s。U波增大见于低血钾;U波倒置是心绞痛发作时前降支病变的特征。
四、心电图的检测
心电图的坐标纸上有水平线及垂直线,大方格及小方格。
1.持续时间以水平线测量
以常用的25mm/s的纸速为例,每一小格代表0.04s,每一大格则为0.2s,可检测各波段的时距。心律齐者,可测量一个R-R间期,60s除以R-R间期即可求出心率数。如测得的R-R间距为0.8s,则心率为60/0.8=75次/min。心律明显不齐者,一般测量5个心动周期的R-R间期,算出其平均值,60除以平均值即可求出心率数。
2.垂直线代表电压
每一小格代表0.1mV,每一大格则为0.5mV,可检测各波段的振幅。
3.心电轴的检测
通常所指的心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即QRS波群在前额面上的电轴。正常心室除极所产生电力的平均方向是向下、向左略向后,所以正常人前额面上的QRS波群平均电轴在 0° ~ +90°。电轴在 -30° ~ 0°为“电轴轻度左偏”;电轴在 -90° ~ -30°为“电轴显著左偏”,常见于横位心、肥胖、妊娠晚期、腹水;电轴在+90° ~ +110°为“电轴轻度右偏”;电轴大于+110°为“电轴显著右偏”,常见于垂位心、右室肥厚等(图1-1-5-4)。

图1-1-5-4 心电轴示意图
4.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步骤
进行分析之前,先总体把握各导联,注意P波、QRS波群及T波各波群的有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然后按以下步骤分析:
(1)分析节律:
可用纸笔法或分规法来判断房性或室性节律。通过测量P-P间期、R-R间期来判断房性或室性节律是否正常,若不正常,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2)分析速率:
通过心电图可以准确得出心房或心室的速率,但是在评价患者时,还应同时进行脉搏计数,因为心电图只反映心电活动,不表示心脏的机械活动,所以当心电图上显示心室发生除极时并不意味心室已经发生收缩,如房颤患者的脉搏短绌或电-机械分离。
(3)分析P波:
观察P波,注意以下几点:P波是否存在,P波形态是否正常,是否所有P波的形态和大小都形同,是否每一个QRS波前都有P波。
(4)分析P-R间期:
P-R间期持续时间是否在正常范围0.12~0.20s之间,P-R间期是否恒定。
(5)分析QRS复合波:
QRS间期是否在正常范围0.06~0.11s之间,是否所有的QRS复合波形态和大小相同,如有异常的QRS复合波应逐一进行测量和计算,是否每一个QRS波前都有P波。
(6)分析T波:
T波是否存在,是否所有T波的形态和振幅均正常,T波方向是否和QRS主波方向一致。
(7)分析Q-T间期:
注意Q-T间期是否在正常范围0.36~0.44s之间。
(8)分析其他部分:
注意有无逸搏或异位节律,观察S-T段是否改变,有无U波及其他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