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养儿如养蛊
- 拿下玄武门,我就是顺位继承
- 九州山水郎
- 2043字
- 2025-04-04 09:09:52
“徒手能猎四狼?你是说那阿史那思摩不拿任何兵器,一个人徒手能能打死四只狼?”
李承乾惊呼出声,若匐俱说的都是真的,那这阿史那思摩不是比他的阿耶,大唐的皇帝陛下李世民更加厉害吗?
“当然,我们突厥人从来都不说谎,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我们突厥人向来以武力为尊,没有人敢不尊敬俟利泌可汗。”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对李承乾极端压迫式的管教,在加上有孔颖达、房玄龄、魏徵这些名儒,耳提面命的教导。
使得李承乾的认知产生了分裂,心中崇尚暴力,暴力的行为成为了他宣泄压力的方式,
在东宫,李承乾只有在宫人们做错事的时候,才能名正言顺肆意发泄他的暴力行为。
打杀犯错的内监、婢女成了常事。
这也导致了宫人们心中都对太子极其恐惧,无人觉得在东宫伺候是个好差事。
突厥这种游牧民族,崇尚暴力的方式与李承乾的内心感知十分契合。
见匐俱说的信誓旦旦,李承乾心中不再有疑。
他感叹道:“这阿史那思摩可真是个英雄啊,孤能徒手猎一只狼就心满意足了!”
夜间到了就寝的时候。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躺在火炕上。
平时若是无事,李世民沾枕头就能睡着,呼噜打的震天响。
长孙皇后下午经过孙思邈的针灸治疗,她感觉身体从内到外都变得轻松不少。
没听到熟悉的呼噜声,长孙皇后撑起身子。
她见李世民正瞪着俩眼睛,盯着屋顶愣愣出神。
温柔小意的询问道:“二郎在想什么呢?”
李世民现在满心满脑,都是李泰下午时的那番言论。
见长孙皇后起身,李世民也坐了起来。
“观音婢,我们的儿子,终于有一个能在军事能力上像朕的了!”
虽李世民没有说是谁,但是长孙皇后心中,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李泰。
“二郎说的这个儿子,莫不是青雀儿?”
“正是!”
李世民将李泰自己读书,就能悟出新的兵法。
再到李泰如何将先人的兵法,转换到自己书中。
“观音婢,这些都不是最要紧的,朕的大唐最不缺的就是懂得打仗的将军。
让朕感觉欣慰的是,青雀儿知道如何御下,朕用李靖的事考验他,没想到青雀儿竟和朕的想法完全一致。
就连朕都搞不定的魏徵,都能被青雀儿治的服服帖帖,那可是连朕都头痛的魏徵啊!”
听李世民讲述后,在长孙皇后的心中,忧是远远是大于喜的。
李泰越优秀,李承乾的处境就越艰难。
见长孙皇后沉默不语,李世民拍了拍长孙皇后的手。
长孙皇后轻叹了一口气,感叹这人心思怎么变得比翻书都快。
“二郎这是又起了废承乾的心思了么······”
李世民知道长孙皇后寿命不长,他不打算在这短暂的几年,再让长孙皇后忧思这些事情。
“观音婢你无需多虑,朕答应过你的,在没能拿出一个同时妥善保住我们三个儿子的法子,都不会轻易废立太子。
且承乾也没犯什么大错,算是个合格的储君,就算承乾不如青雀儿,朕也不会因为青雀更聪慧,就废去承乾的储君之位。
朕只是心中对青雀儿这孩子有愧,他与承乾同样是我们的嫡子,就因为晚生了一年,便什么都没有了。
以后朕再赏青雀儿,观音婢你可不要再忧思劝阻了。”
李世民嘴上是这么安慰的长孙皇后。
实际上他就是想养蛊,让李泰与李承乾两人互相牵制,优胜劣汰两相比较,才知道谁是真正合适的储君。
因为孙思邈,李世民让李泰这几日都暂住宫中。
翌日。
李泰将一篇连夜写好的,关于女子过早生育、连续生育、近亲生育的危害医论,拿给了孙思邈看。
孙思邈没想到李泰办事效率这么高,李泰的字写的很好,孙思邈看的很仔细。
无论是字迹,还是书写的内容,都让孙思邈看的心情很愉悦。
“魏王身为皇子,竟愿意去研究这过早生育的危害,与未经过调养身子,就连续生育对女子身体的消耗,想必都是为了皇后吧!”
李泰写的医论与孙思邈的生育观念完全相同,他现在怎么看李泰都觉得顺眼。
孙思邈觉得李泰足够聪慧,知道投其所好,一幅画就能让他心甘情愿出山,入宫为皇后治病。
也足够孝顺善良,昨晚他睡过暖阁火炕,问过宫人之后才知道,是魏王为了减轻长孙皇后气疾建的,并且还为宫人也建了火炕。
如今从这一医论上,可以能看出魏王是真的,为了长孙皇后身子用足了心思。
“魏王可能有所不知,老夫从前隋开皇元年,隐居山野后,便耗尽老夫毕生所学,著了本医书,只是还未写完。开皇元年(即581年皇帝杨坚)
恰巧老夫对魏王提出的这三个医论都有涉足,老夫认为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通阴阳,胎孕不成。或生而夭,或母体羸弱,血气未充故也。
合阴阳必避丙丁日及弦望晦朔……女子十五以上、二十以下,乃可交合。”
大概意思就是十五岁的女子,虽月经初潮,但身体未发育成熟,此时行房生育会导致胎儿夭折或母体虚弱,孙思邈认为女子最佳的婚育年龄在十五到二十岁,男子应二十之后,三十之前成亲。
与李泰提出女子最好满十六成亲,过早生育母子俱损不谋而合。
“老夫认为应当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孙思邈说的这男女最佳婚配年龄,到底符合现代社会的观念。
李泰认为按唐初这种人口稀缺程度,士族权贵平均寿命不过五十余,平民百姓不过三十四来说,就不适用了。
这还是到了贞观九年,再往前推个十年,平民百姓的平均寿命也才二十出头。
李泰点点头,“孙神医说的与泰想的完全一致,女子婚育年龄自当上调至十五以上。
可根据我大唐的实际情况,应该要求男子在二十岁前就可婚育,否则我大唐人口怕是要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