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检察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研究
- 谢冬慧
- 2748字
- 2025-03-28 19:58:17
二、研究的现状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几个主要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民国时期的关注度曾经一度升温,出现了所谓“民国热”,但是,主要集中于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两个时段。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研究,则较晚、较弱,当然,这是指当代的研究状况,国民政府当时的研究并不在此列。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检察制度,国内外学界也一样,虽然不是很“热衷”,但毕竟有一些学者在关注,形成了一些相关成果。为便于进一步研究,现做一点梳理工作。
(一)国内研究
国内对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国民政府时期与改革开放以来。
第一,国民政府时期的研究。通过文献检索,笔者惊奇地发现:国民政府时期,尽管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但是学术研究并未停滞不前。这实在令人钦佩。其中,学界对检察制度的研究,成果不少,除了著作之外,代表性的成果如表1[5]:
表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检察制度研究成果概览


由表1可知,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内关于检察制度的相关研究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外国检察制度的介绍与评论。如《现代司法》1936年第1卷第11期连续刊载《德国关于检察制度之法条》《法国检察制度》《比利时检察制度》《日本检察制度之检讨》四篇文章介绍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四国的检察制度;另外还有《苏联检察制度概要》《苏俄现行检察制度之特点及其指导原理》《意大利之检察制度》等,表明了国民政府时期对国外检察制度的广泛关注。
二是对中国检察制度史的研究。如表1中的《中国检察制度史的研究》《由检察制度在各国之发展史论及我国检察制度之存废问题》,以及万德懿的《中国司法制度一瞥》(浙江法学研究会1931年版)、陈广德的《河北省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工作报告及提案》(1947年报告)等文献均涉及中国检察制度历史的研究。
三是探讨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的利弊与存废问题。由于国民政府时期曾有废除检察制度的大讨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如表1中《对于检察制度之检讨》《废检察制度议》《检察制度存废论战》《检察制度之存废与扩充自诉问题之商榷》《论检察制度利弊》等,不一而足。
四是当时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探讨。如表1中的《改进检察制度的管见》《论改进现行检察制度》《如何发展检察制度之效能问题》《现行检察制度改进之必要》《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检察制度与五权宪法》等,众多学者建言献策,对当时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
显然,国民政府学者非常重视对检察制度的研究,从借鉴国外检察制度的成功之处,到透视本国检察制度的缺陷和不足。虽然国民政府学者对检察制度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已经积累了一定成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由于其数量有限,内容集中在刑事侦查方面,对检察制度深层次问题关注也不够,此外当时的研究受时代的局限性,因此,今天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必要性。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最近20年以来,随着研究“民国热”的掀起,我国学术界对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除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宝贵的研究资料以外,不少学者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做了扎实的研究工作,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内容构成上都有很多创新,主要成果如表2[6]:
表2 近20年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检察制度研究成果概览


综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四方面:
一是专门探讨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的存废问题。相关成果通过对国民政府检察制度存废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探究当时检察制度之价值。有的学者认为检察制度弊端很多,应该废除;也有的认为检察制度有存在的价值。代表性成果有:《近代中国检察理论的演进——兼析民国检察制度存废的论争》(张培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4期);《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检察制度存废之争》(杨树林,载《求索》2013年第3期);任庆明的硕士学位论文:《存废之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检察制度论争之研究》(南开大学2007年)等。
二是梳理近代检察制度的史料,为后人研究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成果是198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编写的《检察制度参考资料》(第2编),大量涉及近代中国检察制度,但是它主要是资料整理和汇编,并没有深入研究。
三是兼谈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的历史,即在有关检察制度或检察权或司法制度的著作中,在谈到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时,用少量篇幅论及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检察制度,如张培田的《中国检察制度考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和《近现代中国审判检察制度的演变》(与张华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曾宪义主编的《检察制度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版)、张晋藩主编的《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刘清生的《中国近代检察权制度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著作。此外,在有关研究我国台湾地区检察制度的成果中,也大都三言两语提及国民政府检察制度,交代一下台湾现行检察制度的根源在国民政府时期;此外,蒋永锵的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的演变》(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从清末检察制度确立谈到民初及国民政府的发展情况。
四是有关国民政府检察制度功能的研究,代表是张仁善的《司法腐败与社会失控(1928—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等。该成果从检察制度的视角剖析国民政府时期司法制度的成就与失败根源,为人们认识民国后期司法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国外研究
在国外,尤其是日本、美国,近30年来有相当数量的中华民国史研究成果问世,但多集中于立法和政治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国民政府检察制度,至多触及国民政府的政权与司法体制问题。但是,这些成果同样为检察制度的研究提供了背景知识和材料线索。如费正清教授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徐晓群先生的论文《民国时期司法独立的命运》(“The Fate of Judicial Independence in Republican China,1912—1937”,China Quarterly,Issue 149,Mar.,1997)。
(三)研究趋势
分析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后,笔者产生了两点想法:其一,过去学界对民国检察制度研究涉猎本来就比较少的成果,大都集中在北洋政府时期,而与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并不多见,且主要是对近代检察制度的基本规定、部分具体制度或检察权的描述,少有评价,未见更利于分析和认识法律史问题的多视角研究,尚未出版从历史源流、理论根基到基本原则、实践运行等多视角全面系统地考察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的成果。其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西学成果之一的检察制度发展到了近代中国比较高的水平,其成长经历对当下的检察制度改革是否有所启示呢?更值得关注的是,国民政府时期检察权与审判权的关系[7]如何,特别是国民政府时期检察制度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国民政府时期检察制度运行的实际效果又如何。上述两个方面的深入思考,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学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