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围棋棋具

请扫码观看
详细讲解

(1)棋盘

1)点和线

标准围棋棋盘纵横各19条线,共361个交叉点。对弈时,棋子要下在交叉点上。

初学者会使用9路和13路棋盘,分别有81和169个交叉点。

一眼看去,标准棋盘上有9个明显的星点,正中心的叫“天元”,其余8个都叫“星位”,简称“星”。

棋盘上有4个角、4条边和一个中腹。

为了方便交流,棋盘上最外面一条线被称为“一路线”,从外向里数第二条线被称为“二路线”,以此类推。

2)材料

中国古代多使用楸木来做棋盘,古诗中的“楸枰”就是围棋盘的意思,引申指围棋。

日本从古至今使用榧木制作棋盘,榧木也称“香榧”或“本榧”。

有香榧之称,是因为榧木会散发天然木材幽香,让对局者静气凝神。

有“本榧”之称,是因为要和“新榧”区分。新榧不是榧木,而是北美云杉。

榧木生长极为缓慢,到了现代,产量不断下降,榧木棋盘的价格逐年攀升。所以棋具商人和匠人开始使用新榧来制作棋盘,或用多根木料拼接制作成一块棋盘,以降低成本。

以整木制成的棋盘叫“独木棋盘”,由木条拼接而成的棋盘叫“拼盘”。

3)形式

中国人坐在凳子或沙发上,将棋盘摆在桌上下棋。所以中式棋盘大多是厚度较薄的“桌上盘”。日本人自古有跪坐榻榻米的习惯,所以他们的传统棋盘是带有四只脚并且极厚的棋墩。这样的棋墩放在地上,高度很适合跪坐者对弈。同时,对弈者可以以接近九十度的角度俯视棋盘、鸟瞰全局,是一种很好的下棋体验。

4)尺寸

围棋棋盘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形。

我们下棋的时候一定要将短边对向自己,不然不符合围棋对弈规范,视觉上也会感到难受。

中式棋盘的标准尺寸是46cm×49cm。

日式棋盘的标准尺寸是43cm×46cm。

中式棋盘比日式棋盘大是因为中式棋子比日式棋子稍大一些。

棋盘要做成长方形,则是因为黑白棋子并不是一样大的。

黑白棋子孰大孰小,又为什么会有差别呢?

(2)棋子

1)制式

一副棋子的标准个数是黑子181颗,白子180颗,对应棋盘上361个点。同样一副棋子,黑子比白子个头更大。原因是当黑白子铺满在棋盘上,如果黑白两色棋子同样大小的话,由于视觉原因,白子看上去要略大一些。所以在制作时,把黑子做得稍大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中式棋子一面凸,一面扁平,正式比赛中多使用云子。黑白棋子厚度一样,根据棋子号数不同,黑子直径比白子长0.2~0.5mm不等。日式棋子两面凸。黑子的厚度和直径都要比白子大出0.3mm左右。

2)材质

·云子

顾名思义,云子就是“云南的棋子”。唐代有文云:“枰设文楸之木,子出滇南之炉。”这道出了云子的产地和大致制作方式,其历史距今至少1000年。

传统云子制作工艺已在清末战乱中失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专家们根据史料中云子的记载,还原出古云子配方,并经过多次实验最终研发出了新云子,让中国传统围棋棋子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云子的制作选用云南特产的玛瑙石、紫英石等十多种天然矿石原料,再加上红丹粉、硼砂等原料研磨为粉。匠人将配好的粉末状原料放入1200摄氏度的高温炉子里加热,融为液体后滴成棋子的形状。冷却后的棋子经过工人打磨、清洗、分拣后即为成品。

·蛤碁石

蛤碁石历史可以追溯到日本江户时代,在那之前,日本人用天然矿石打磨而成的棋子下棋。

“蛤”是多音字,可以念“há”或“gé”。当它念“há”的时候,意思是青蛙和蛤蟆的统称;当它念“gé”的时候,就是贝壳的意思。蛤碁石的“蛤”念“gé”,因为白子是用贝壳打磨而成的。黑子原料是一种叫作“那智石”的日本本土矿石。

蛤碁石的规格根据白子厚度,可划分为20~50号,号数越高,厚度越厚,当然也就越稀有。50号蛤碁石在市面上已很难见到,白子厚度可达14.3mm,拿在手中就像一颗鸽子蛋,没拿稳掉在棋盘上立马就能砸出一个小坑。日本职业棋战一般使用32~38号蛤碁石,白子厚度为8.8~10.7mm。

根据白子贝壳纹路的细密程度,还可以将蛤碁石分为“雪印”“月印”“实用印”三种规格。其中“雪印”纹路最致密、最高级。高号的雪印蛤碁石十分昂贵。

(3)棋罐

棋罐就是装棋子的罐子,也可以称作“棋盒”或“棋笥”。

制作棋罐的材料一般是木头,木材越珍稀、越漂亮、成品尺寸越大,价值也就越高。

下围棋时,我们时常要将对方的棋子移出棋盘,围棋术语称作“提子”。提起来的棋子应该放在自己这边的棋罐盖子上,所以棋罐盖子背面应该是内凹的,方便放置棋子。

之所以会有“将被提掉的棋子放入盖子中”这样不成文的规定,是因为在日韩围棋规则中,最后计算胜负时,被提起的棋子的数量将影响胜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日韩棋手下棋时,会一个不落地将提子全部放在棋罐盖子上。

在中国围棋规则下,结算胜负时,提子数量不会影响最终胜负,但提子也不能乱扔。扔回人家的棋罐显然不礼貌,放在桌上会显得桌面凌乱。所以按中国围棋规则下棋,提子也应该放在棋罐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