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在生态文明大背景下,城市空间规划从增量时代外延扩张式的物质规划向存量时代内涵挖潜式的品质规划转型,这也是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空间活力作为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体现与评价指标,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在城市规划学与地理学等领域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夜间活力的研究成果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主要分为夜间经济、夜间生活以及夜间空间三个方面,以夜间经济研究的内容为主,又以城市夜间空间活力的研究最具针对性。夜间经济自“24小时城市”而来,较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讨论夜晚经济的利弊与夜晚治理,之后“夜经济”对复兴中心城区活力和升级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研究开始更加关注“夜经济”自身的内涵、类型和时空等。另外,针对夜间经济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也有一些实证研究。近年来随着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夜间旅游现象日益普遍,夜间旅游作为夜间经济的一种形态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国外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夜间旅游载体、类型、利益相关者以及影响等;国内学者则更多关注夜间旅游的概念特征、产品类型、发展动力及其带来的影响等。与夜间经济不可分割的有关夜间生活的研究也同时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多样性、宜居性和公平性上。夜间空间的研究前期以中微观尺度的街道空间和公共空间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且以定性研究为主。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利用手机信令、微博签到、地图兴趣点和夜间灯光等大数据进行宏观尺度的定量研究开始增多。研究内容以城市夜间活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夜间城市活力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为主,并且出现了夜间经济和夜间生活研究与夜间空间研究相结合的趋势。研究方法主要基于GIS空间分析平台,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需求采用各种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分析方法,研究趋向更加多样和灵活。

相关研究主要经历了从概念内涵、空间特征等定性分析,到评价体系、营造策略等拓展完善,再到目前大数据背景下对城市活力测度、活力影响机制等进行定量研究的过程。研究对象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复合,研究方法由观察式调研报告转向大数据模型,研究领域也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以及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其中总结空间活力特征、研究相关影响因素、提出活力提升策略一直是国内研究的主线,国外则偏向于研究社区活力、景观活力等人与活力、各类空间与活力的关系,更关注活力创造者的身心健康与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纵观国内外有关城市活力的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科融合等方面都有了较深入和多样化的发展。

已有研究显示,城市活力是依据人们在复杂城市空间中的各类经济、文化、生活等活动而呈现出的动态时空变化特征,即城市活力是不停流动且具有一定流动特征的。活力流动的外在表征展现出的时空特征不仅体现着人群流动的变化,更是城市建成环境对人群活动影响的表现。随着夜生活、夜经济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夜间活力成为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城市活力单纯在空间上的横向延伸,城市夜间活力促成了城市活力在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拓展。目前昼夜城市活力逐渐等价,昼夜城市活力变化特征与协调关系将成为激发全时段城市活力的研究热点与重点。现阶段对昼夜城市活力特征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各自的学科视域出发,未将社会、经济、文化及物质空间等的活力相协调,显性活力与隐性活力需进一步融合,具体研究以静态时刻以及不同时段活力状态的对比研究居多,主要根据研究区域白天与夜间活力状态的不同,将其划定成昼高夜高、昼低夜低等不同活力类型或主导模式,以及关注不同时刻活力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