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年轻人不能太年轻啊
- 蜀国降将,但魏国地下皇帝
- 爱喝甜辣酱
- 3090字
- 2025-05-12 09:02:09
天子病重的阴影,如同无形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对于新任黄门侍郎王肃而言,这却是一段难得的清闲时光。
陛下缠绵病榻,无心政务,连带着他这个近侍之臣也少了许多奔波请示的差事。
前几日,他忙着与那些素日交好的清流名士们聚会畅谈。
席间觥筹交错,众人意气风发,纷纷向他道贺,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认为王肃出身名门,又精通律法,日后定能将校事这个朽烂不堪、残害忠良的贼窝彻底拔除。
王肃自然也是春风得意,与友人们一同描绘着革除弊政、澄清吏治的宏伟蓝图,仿佛一个崭新的、由他们这些青年才俊主导的清明时代,已然触手可及。
他甚至已经开始许愿,等日后太子登基,肯定要大赏群臣,他会利用自己的关系积极推荐众人,让这些清正之士真正成为大魏的股肱脊梁。
众人对王肃的话非常满意,席间奉承不断,言语间都说王肃气节远在夏侯玄之上,治民治经都是举世无双,堪比当年的李膺再世了。
有了朋友们的鼓励,王肃也大胆起来。
趁着曹丕病危,他大胆着手清理校事的余毒——
刘慈是不能罢免的,但其他校事算个屁,其中大多数都是无赖甚至还有盗贼,为虎作伥的鼠辈而已,趁着刘慈和黄庸打架被暂时拘捕,王肃大笔一挥,直接将那些蝇营狗苟全都撵出去,之前他们侵占的房舍、财物也全部腾退。
少了这些人,他觉得空气都清新多了。
这日午后,阳光难得地穿透云层,在官署值房内投下几缕微弱的光斑。
王肃独自一人,正仔细翻阅着一叠秘档。
这些都是刘慈任内留下的奏报底稿,记录着各种见不得光的监察与密告,王肃看得眉头紧锁,脸上不时流露出厌恶与鄙夷。
这些酷吏鹰犬,手段卑劣,构陷忠良,之前夏侯玄居然视若无睹,还得是我……
想到前几日他雷霆手段引来的奉承,王肃嘴角微微上扬,忍不住轻哼了起来。
忽然,他的目光被其中一卷竹简吸引住了,他凑过去,仔细翻看,不禁大惊。
那上面赫然记录着刘慈举报孟达私开边市、与敌国互通有无的秘奏!
奏疏的措辞极其严厉,罗列了诸多“罪证”,直指孟达包藏祸心,意图谋反。
王肃的心猛地跳了一下。
孟达?边市?
孟达胆子好大啊,在新城走私就算了,居然公开弄出边市资敌,刘慈的奏报中还提到此人可能涉及铜矿买卖。
好家伙,这事情大了啊,不过……
不过这已经报给孙彦龙了,他为何不管不问?
他继续往下翻阅,又发现了更有趣的东西。
在另一份不起眼的记录中,刘慈竟然详细记载了他派人暗中查探黄庸与曹洪往来的情况,甚至连两人私下会面的时间、地点、谈话内容都记录在案,字里行间充满了猜忌和敌意,恨不得当即就把黄庸弄死。
“呵……”王肃忍不住发出一声冷笑。
看来,刘慈与曹洪、黄庸之间的矛盾,果然如同水火,根本无法调和。
夏侯玄真是天真得可笑!居然还妄图让这两个势同水火的家伙和平共处?
简直是痴人说梦!
不过……这倒是个意外的收获。
王肃的眼睛亮了起来。
他原本就对夏侯玄心存芥蒂,对其任用石苞等寒门出身的小人更是颇为不满,正愁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来打击夏侯玄的旧部势力,彰显自己的权威。
现在,这刘慈留下的秘奏,简直是瞌睡送来了枕头!
边市,还涉及铜矿,这铁定是造反,孟达现在就在洛阳,我搜集好证据将他拿下,这不是大功一件,让大家看看,没有刘慈我一样可以成事!
而且……
哼,黄庸曹洪勾结之事,夏侯玄早就知道却不肯奏报……日后我倒要问问他能如何。
他小心翼翼地将那两份关键的秘奏誊抄,藏入袖中,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得意笑容,起身离开了值房。
他要去拜访一个人——中书监孙资。
刘慈的这些秘奏,按理说应该会先给孙资看。
他需要去孙资那里探探口风,确认一下情况,也顺便寻求一下支持。
中书台的值房,孙资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文书之中,神情专注,仿佛对外物充耳不闻。
这些日子曹丕病重,孙资已经忙得脚不沾地,能坐下署理公文已经是难得的休息,王肃恭敬地走上前,行了一礼:
“下官王肃,拜见孙公。”
孙资没有立刻抬头,只是从鼻腔里轻轻“嗯”了一声,算是回应,他手中的笔依旧在竹简上快速划动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心中却开始嘀咕。
肯定没好事。
好事才不来找我。
王肃也不敢打扰,只能垂手侍立在一旁,耐心等待。
过了好一会儿,孙资见王肃还没走,也只好缓缓放下了笔,抬起头看向王肃,眼神平淡无波:
“子雍来了?何事?”
王肃连忙上前一步,从袖中取出那两份秘奏,双手奉上,语气带着几分激动和邀功的意味:
“孙公,下官今日整理校事旧档,偶然发现了这个……还请孙公过目。”
孙资接过竹简,目光随意地扫过。当他看到“孟达”、“边市”、“黄庸”、“曹洪”等字眼时,那古井无波的眼神,似乎微不可察地波动了一下,但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他将竹简轻轻放在案上,语气依旧平淡:
“嗯,看到了。有何不妥?”
王肃见孙资反应如此平淡,心中有些意外,但还是按捺住性子,解释道:
“孙公,这……这刘慈举报孟达私开边市,通敌资敌,此乃谋逆大罪!
还有这曹洪居然与蜀汉降将过从甚密,只怕之前与郭表争斗之事定有玄机。”
孙资在心里狂骂你这小儿怎么这么多屁事。
之前夏侯玄就不问!
什么事都管,你管得过来吗?
他定了定神,再次拿出太原应对法,平淡地道:
“嗯,刘慈之前提过一嘴。”
王肃精神一振,连忙追问:“那……那孙公当时是如何……”
“当时?”孙资挑了挑眉,语气淡漠,“当时老夫忙于他事,只当他随口一说,并未深究。”
他放下茶杯,目光落在王肃脸上,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审视:
“水至清则无鱼,孟达久居新城,与蜀国做些买卖也是正常,这边市之说……定是刘慈又捕风捉影,之前我已经多次训斥,你也该好好管教此獠。
再说,孟将军如今主动来到洛阳,此时再去翻旧账,恐怕……不太合时宜吧?”
王肃闻言,心中一凛。
他听出了孙资话中的推诿之意,但他不甘心就此放弃这个立功的机会,挺直了胸膛道:
“孙公此言差矣!蜀国寡小,却频有寇边之意,若是任由与孟达来往,来日必为大祸,孟达鼠辈心术不正,岂能因其受天子宠爱而姑息?
下官以为,当趁着孟达在洛阳……将此事查明,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激昂:
“至于刘慈构陷同僚,之前我已经申饬,并让他下狱受审!
肃清清白白,一心为了大魏,此事天日可证!”
孙资静静地听着王肃这番慷慨陈词,在心里已经开始问候王肃的父母了。
是是是,对对对,行行行。
就你们家清清白白,都是大魏的良臣,少了你大魏就得亡了。
孟达是那么好动的?
曹洪是那么好惹的?
刘慈还能这么容易让你拿捏?
那个黄庸……那个黄庸更是古怪,我都不敢招惹。
你一个小小的黄门侍郎,就想凭着几份旧档去掀翻他们?
真是……不知死活。
不过,孙资并不打算点醒他。
年轻人就是这样,越说越逆反。
既然他有心想去闯一闯,那就让他去闯好了。
正好,也可以借他去探一探孟达、曹洪、黄庸这些人的虚实。
若是成功了,自然有他一份功劳。
若是失败了……那也与自己无关。
想到这里,孙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语气也变得和蔼起来:
“嗯……子雍有此心,忧国忧民,实乃可嘉。
既然你认为此事重大,那便放手去做吧。”
他摆了摆手,心道我会提供帮助之外的一切支持,剩下的就交给你了!
“老夫近来事务繁忙,也无暇顾及此事。你若想管,老夫绝不干涉。
正好,也给你一个……嗯,历练的机会。”
“多谢孙公成全!”王肃闻言大喜过望,连忙躬身行礼,“孙公高义,肃感激不尽!”
边市之事,牵扯重大!为了大魏江山,下官不怕得罪人!
下官这就……这就去诏狱,亲自提审那申仪,定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嗯。”孙资依旧是那副不咸不淡的样子,拿起一份新的文书,仿佛已经对这件事失去了兴趣,“随你便。”
他顿了顿,又像是想起了什么,补充了一句:“不过……凡事小心为上。”
“是!下官明白!”王肃再次躬身行礼,然后便喜滋滋地告退了。
看着王肃那兴冲冲离去的背影,孙资终于忍不住,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讥讽的弧度。
“唉……这少年人,怎么好赖话都听不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