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平等的所以然:卢梭平等观与清末民初思想界》,试图与黄克武的著作《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形成参照或对应。《自由的所以然》致力于探寻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如何误解和错过了英美式自由主义的传统,而本书所要解决的主题则是上书中提到的,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为什么倾向于选择了卢梭主义和“转化思想”相结合的激进化和乌托邦主义的道路。全书以卢梭平等观的引入为线索,追溯了从甲午海战到五四运动期间,传统中国知识界的平等观发生根本转变和重新塑形的历史事实。传统中国作为一个等级社会,何以能迅速理解和接受一种相当彻底和激烈的卢梭平等观,究其根本,或在于中国问题的实际结构与卢梭平等观念的内在一致性。

《平等的所以然——卢梭平等观与清末民初思想界》,试图与黄克武的著作《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形成一个参照或对应。黄克武要寻找到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如何误解和错过了英美式自由主义的传统,而本书所要解决的主题则是他曾在《自由的所以然》中提到的,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为什么倾向于选择卢梭主义和“转化思想”相结合的激进化和乌托邦主义的道路。本书选取了与“弥尔主义”形成对照的另一大民主传统“卢梭主义”的创始人——卢梭,以卢梭的平等观念在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引入和诠释为线索,提出了另一种建构性的分析。由于卢梭思想在清末民初社会传播的广泛性和历史性,本书不局限于某一位特殊的阐释者或传译者,而是组织了一个更为丰富的观察维度,以此为契机,追溯平等观念的脉络和过程。

本书在研究现状和文献的整理方面,以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观念分析为框架,从1895年以前中国社会既有平等观念为起点,重点在于提出卢梭两本重要著作《社会契约论》和《论不平等》的内在关联,追溯卢梭思想及著作在中国传播的过程;逐步提出卢梭平等观念在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引入和诠释过程中的“三化”特征:儒学化、现实化和扩大化,旨在从一个主体(平等观)、多个侧面(卢梭平等观的本来结构、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平等观、卢梭的阐释者、译者的平等观)、三个特征(儒学化、现实化、扩大化),史论结合(史料和哲学分析结合),试图理解清末民初思想界平等的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