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绪论

西方文学批评在20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批评方法和批评流派丛生,可以说异彩纷呈、百花齐放,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而另一方面,在整个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恐怕没有哪位作家像莎士比亚一样受到世人瞩目。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催生了绵延数百年的莎学(Shakespeare Study)。但我们常说的莎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莎学不仅包括莎士比亚批评(Shakespeare Criticism),或称莎士比亚评论,可简称为莎评;也包括莎士比亚学术研究(Shakespeare Scholarship),后者则可被认为是狭义上的莎学。这一区分涉及长期以来西方文学研究中学者和批评家之间的不同分工。莎士比亚学术研究是学者们的专门领域,其中的版本校勘、故事来源、历史背景等研究都需要长期和专门的学术训练及知识储备;而莎士比亚批评或评论则是文学批评家们的工作,我们所说的莎评史可视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中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所关注的对象是莎士比亚批评或莎士比亚评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莎评,并不包括莎士比亚研究中狭义上的莎学。那么作为对历史上的莎士比亚批评的研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果每个人都有权描绘出自己眼中的哈姆莱特,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了解前人的批评实践?简言之,研究莎评史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托·斯·艾略特(T.S.Eliot)曾在一篇名为《莎士比亚批评——从德莱顿到柯尔律治》(Shakespearian Criticism:From Dryden to Coleridge)的文章中回答过这个问题:“评价如莎翁一样伟大的诗人,需要借别的诗人、评论家的观点来帮助理解。而每一种观点又都是不完美的。要理解这些观点还需要我们对文学批评的整体观念有所理解。”[1]这段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阐明了莎评的重要性;二是指出了文学批评与莎评的关系。

这两层意义便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一方面,如艾略特所言,以往的莎评是当代莎评的基础(sub-structure),阅读其他批评家的作品就是和他们对话,而整个莎评史就是一个莎评家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莎评史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上批评家是如何评价莎士比亚的,进而让我们在今天更深入地理解莎士比亚作品。而另一方面,自从18世纪以来,莎士比亚批评就开始多次成为西方文学批评发展史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在文学风尚的变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莎士比亚批评史进行研究梳理也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观察整个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而对整个文学批评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认识每一位莎评家的不足。

进入20世纪以后,文学批评的发展逐步走向多元化、专业化和制度化,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入,新的批评方法不断出现,新的批评理论也开始崭露头角。在这样的背景下,莎士比亚批评再次成了各种批评方法的试验场。从人物心理分析到历史主义、形式主义,再到70年代以后的各种经过不同文学理论浸染的批评阵营,莎士比亚批评在20世纪不仅一次次地运用新的批评方法,将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将问题不断细致化,从而完成了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同时它也像以往的莎评一样,完美地融入了整个文学批评发展的大潮之中,并时不时成为引领一时风尚的弄潮儿。这一切都使得20世纪莎评比以往的莎评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是,作为一个史论性质的研究,在有限的篇幅内,要做到既全面又深入地研究20世纪如此众多的莎评家,似乎不太可能。因此,本书旨在尽量客观地勾勒出20世纪莎评的整体风貌,我们无意于、也没有能力在有限的篇幅内对莎评史做事无巨细、通览无余的考察,而只能是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莎评家进行总结,并勾勒出一个历史发展和思想传承的大致轮廓。因此,如何权衡全面介绍与深入评析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本书将选取最有代表性的重要批评家进行相对细致深入的评析,同时试图兼顾文学批评发展的宏观背景,尽量选取能够体现莎评乃至文学批评发展脉络的代表性人物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在有限的篇幅内对20世纪莎评史上的重要人物做出有价值的介绍与评价。然而即便如此,由于精力、学识、篇幅等原因,仍有大量非常重要的莎评家没有在这本简史中得到应有的讨论,已经讨论的莎评家中也难免出现纰漏和错误,对此还望学界同仁海涵并指正。

总而言之,歌德对莎士比亚的著名评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可以被视为莎士比亚批评常释常新、永无止境的真实写照。只要文学批评还会不断地推陈出新,莎士比亚批评的生命力就不会枯萎。同时,只要莎士比亚批评不断地向前发展,莎评史的研究便自有其价值。

注释

[1]T.S.Eliot,“Shakespearian Criticism:From Dryden to Coleridge”,in Harley Granville-Barker and G.B.Harrison,eds.A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 Stud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46,p.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