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重点

在上述介绍的七大部分内容中,研究的重点问题是:

1.从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的一般理论,阐释公共物品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界定与分类;

2.从学理和和现实层面研究青海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与公共文化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3.从青海藏区公共文化产品的特质与功能入手,探讨藏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4.从青海藏区基本公共文化发展水平,探讨政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差距与纠偏机制;

5.从借鉴国内外经验入手,探讨青海藏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的模式建构与生成机制。

(二)研究难点

1.青海藏区政府推进平等公共文化权利的制度保障与政策工具;

2.青海藏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合作路径;

3.草原文化或游牧文明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4.特定民族、特定宗教文化背景下,公共文化产品选择的价值判断。

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三点:其一,书中各章标题都冠名为“青海藏族聚居区”,行文中为了简练,均简称为“青海藏区”。其二,公共文化服务涵盖面十分广泛,本书研究的主要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畴问题。其三,本书的研究,都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进行或完成的,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数据,无法与实际情况完全同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和一些看法,都只能是一种相对的认识。所以,本书研究的问题抑或提出的观点,只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涉及的许多问题都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的观察研究。特别是要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7年3月1日起施行)和《青海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进行深入研究,这些都使得青海藏区公共文化建设有了更加具体的实施目标,有了更加科学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本书讨论的青海藏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指标体系、基层公共文化绩效考核机制、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多元化主体供给模式及公共资源整合路径、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等问题,都有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可供操作的抓手。学术研究没有终结,永远在路上。


[1].袁雪松、卢璐:《纯度视角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探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延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54、272、284页。

[5].袁雪松、卢璐:《纯度视角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探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6].贾晓璇:《简论公共产品理论的演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年5月。

[7].袁雪松、卢璐:《纯度视角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探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8].贾晓璇:《简论公共产品理论的演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年5月。

[9].袁雪松、卢璐:《纯度视角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探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10].贾晓璇:《简论公共产品理论的演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年5月。

[11].[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黄邵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杨静:《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西方公共物品理论批判性解读》,《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8期。

[13].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第65—72页。

[14].袁雪松、卢璐:《纯度视角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探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15].刘淑兰、郑逸芳、韦娜:《福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9期。

[16].于思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综述》,《对外经贸》2012年第6期。

[17].王红阳、王俊:《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状况分析》,《理论界》2013年第12期。

[18].亓鋆:《新农村建设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人民论坛》2011 年7 月中,总第333期。

[19].张天学:《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农村经济》2010年第6期。

[20].《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12-07-20)。

[21].《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12-07-20)。

[22].毛少莹:《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共同治理结构》,载陈威《2008 年深圳文化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23].张晓明、李河:《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和实践含义的探索》,《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3期,第5—8页。

[24].李景源、陈威等:《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25].陈威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年版,第4页。

[26].于思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综述》,《对外经贸》2012年第6期。

[27].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8].肖蓉:《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创新》,《商业时代》2011 年第1期。

[29].王晴:《公共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0].刘吉发、金栋昌、陈怀平:《文化管理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1].张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模式》,《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4期。

[32].张天学、阙培佩:《我国现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制度困境与对策》,《理论月刊》2011年第5期。

[33].索晓霞、蒋萌:《试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殊性》,《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34].孙健:《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以青海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35].鲁占奎:《青海省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攀登》2014 年第5期。

[36].朱云、包哲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视阈下的政府规制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年第3期。

[37].夏洁秋:《文化政策与公共文化服务建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62页。

[3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4页。

[3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4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 〔2015〕 2号),第2页。

[41].关桂霞:《青海民族关系发展态势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