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众消费文化视野中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

任何社会文化象征系统的构建都会通过一系列象征符号表现出来,诗歌这一人类古老的文化象征符号,也必然浸染着社会文化的痕迹。置身于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中的90年代女性诗歌,虽然也无法避免受到大众消费文化的浸润和放逐,但相对于诗歌的尴尬处境,却呈现出相对的繁荣,并出现了一些不同于80年代女性诗歌的新质。与此同时,90年代女诗人的写作又是现代汉语诗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90 年代女性诗歌与80年代女性诗歌一样,都有一个现代汉语的诗歌传统。面对商业大潮的冲击和物质诱惑还依然坚守诗歌写作的90 年代女诗人,“她们对语言的态度,对诗歌的理解,她们的诗歌本身,证明了她们也和她们的男性同行一样分享着古典和现代诗歌传统。同时,她们还有自身的传统。这个传统,在当代文学史上,是由翟永明、陆忆敏、王小妮、唐亚平等女诗人在80年代培育的”[1]。就此意义而言,80 年代女性诗歌为90 年代女性诗歌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