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地理学探索(第三集)
- 侯甬坚
- 1081字
- 2025-04-28 11:12:36
(一)农业时代(农业起源至1769年)
从农业起源至1769年蒸汽机在英国的使用,历时数千年,这是人类文明史的第一个阶段,诸多文明事物的源头及其展开都在这一时期。
1.时代特征
有人分析,公元前10000年时全世界的人口数量,大约是400万[3],散布在各大洲中低纬度地带。由于马、牛、羊的驯化和小麦、大麦的种植,近东地区首先出现了“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在于人类从此有了新的衣食之源,可以走向稳定的、文明的定居生活。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因享有便利的河流灌溉之利,农牧业得到发展后,逐步成长为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
人类通过持续不断的劳动,还将农业、牧业等劳动技能携带到远方,在新旧大陆开辟了成片成片的农田和牧场,以及四处散布的村庄和城市。人类挑选和利用自然资源,制造生产及交通工具和生产物品,修造各式各样的房屋建筑,促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大为改善。
16和17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各国萌动,科学社团和实验仪器纷纷问世,除自然科学之外各个学科都有新的进步,技术类的发明层出不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名字有若晨星般闪耀,就连社会科学和哲学方面也是人才辈出,文章灿然。[4]
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和自然中的其他物种一样,人类拥有寄身于地球表面的一种生物本能,即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维持延续生命的食物。在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智慧逐步增长,在衣、食、住、行诸方面均取得了其他生物难以望其项背的进步。
相对于单纯的采集、狩猎活动,牧业、农业、渔业、林业等生产形式陆续占据了历史舞台,意味着人类逐渐放弃直接依赖于自然界的做法,转变为通过家畜繁殖、鱼苗饲养和作物、树木生长的方式,生产供给自己和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去满足不计其数的新增人口对食物越来越多的需要。
然而,这是一组人类更加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下去的关系式——农牧业的发明和发展,在客观上保护了众多的天然物种,维护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却由于人口自身的繁衍,在向千万、万万(亿)数量上增长,单位亩产量长期在较低水平上徘徊,迫使人类自己必须沿着平原河谷走向四方,开垦出更大面积的荒地,去种植和获得更多的谷物,这就意味着又会影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人类重视的生物物种就会大量繁殖发展,相反的话,就会出现物种遭遇困境乃至灭绝的状态。
在世界各国,农业生产在大范围内的开展,势必会导致林木砍伐、水土流失、河道决徙、灾害频发等环境事件及问题。但我们又必须看到,传统农业是依循自然节律展开的社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自然特征,反映的是低能耗、基本无污染的生产特点,显现的是地理性质的环境问题。在人类活动的合理调节中,这些环境问题可以得到一步步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