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西边疆评论(第六辑)
- 孙勇主编
- 841字
- 2025-04-25 18:29:48
特稿
本栏目主持人:汪洪亮,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主持人语:构筑中国边疆学,既是承载着千年传统、百年积累的中国边疆研究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边疆建设的现实要求。早在民国时期,学术界就有过构筑“边疆学”“边政学”的学科化努力,推动了中国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两次边疆研究高潮,恰好处于中国边疆研究从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向跨学科综合性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期。但因国家时局变迁,这一转型尚未成熟便遽然终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近代以来中国第三次边疆研究高潮中,以马大正为代表的大批学人除了对中国边疆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之外,还对如何构建中国边疆学这样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或者一门兼采多种学科理论滋养的综合学科作出了艰辛的探索。本期重刊马大正先生撰写的《略论中国边疆学的构筑》,是马先生在倡议构筑中国边疆学之后,20多年间孜孜不倦求索其间若干成果的一个总提炼,集中呈现了马先生对此问题的重要观点,可谓经典重刊,对我们在新时代中国边疆研究的新起点上,继续推动中国边疆学建设有着很重要的启迪作用。
在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华西坝边疆学人是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华西协合大学自成立以来,即开展以西部边疆和博物为主体的人类学研究。在1919年就建成中国西南地区最早的博物馆,1922年就成立中国最早的边疆研究学术团体——华西边疆研究学会,其边疆研究与开展人类学/民族学的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值得注意的是,其早期以来华的外国学者为主体,如莫里斯、葛维汉、陶然士、布礼士等传教士学者,都曾在华西边疆研究中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但在国内边疆学术史的表述中,尚处于相对缺位和失语的境地。朱娅玲借助相关中英文文献,基于布礼士发表在《教务杂志》《华西教会新闻》《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等英文刊物上的学术文章,对布礼士在华西地区的边疆研究及其实践活动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叙述,对我们理解中国边疆研究近代转型历程中外国学者的参与和推动,具有典型个案的旁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