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代号011

绿皮火车缓缓的行驶在群山峻岭中。

看着窗外的风景,宋文兴目光有些呆滞。

他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之前自己明明是坐在飞往首都的飞机上,只是一阵头晕目眩,就重生到了1982年。

前世的宋文兴,是国内一个著名的飞机设计师,曾经担任某型号重型战机的副总设计师。

作为一个毕业于哈军工的高材生,宋文兴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他的前半生简直可以用‘彪悍’来形容。

1988年,年仅15岁的宋文兴踏入了高考考场。

那年,他刚初中毕业,在刚结束不久的初中毕业考试中,6门科目,满分600分,他考了599分。

优异的成绩让他获得了破格参加高考的机会。

22岁的宋文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飞机设计研究所。

29岁,宋文兴担任研究所九室副主任。

30岁,担任室主任。

2007年,34岁的宋文兴成为副总设计师;同年,出任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副总设计师,兼任飞控系统总设计师。

正当他带着全新的方案到BJ参加新机型立项研讨会的时候,却直接穿越了。

距离自己能参加研发四代机只有一步之遥啊……

目前这具身体依旧名叫宋文兴,而且还是个刚刚分配了工作的大学生。

毕业学校是西南航空工业学院,今年刚刚23岁。

“这次是要重头再来啊……”

掏出怀中的介绍信,看到上面在报到单位上清楚印着的‘011基地第一研究所’,宋文兴不禁叹了口气。

不知道过了多久,火车最终在安顺站停了下来。

好人好马上三线。

011是原三机部在贵州安顺地区部署的航空科研生产基地。

是三线时期中国航空工业建设的最大的科研生产基地,从1965年6月开始建设,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基地拥有近50家单位,职工总数近7万人。

其实前世的时候,宋文兴也曾经多次和011基地的技术人员进行过合作,从最早的歼6Ⅲ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歼教7P,双方都有过合作,当时的歼教7P电子设备,就是宋文兴这边的研究所提供的。

至于宋文兴要求报到的第一设计所,其前身是原130厂歼击机设计所与011基地生产处的飞机技术组合并的独立建制单位,专注于飞机设计工作,特别是歼七飞机的研发与生产,是独立的县团级单位。

而二所,则演变为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坐落于安顺平坝,是专门研发发动机的。

“咚咚锵,咚咚锵。”

从接送的车上刚下来,宋文兴就看到一所门口站满了人,几个职工敲锣打鼓,欢迎宋文兴的到来。

入口的门栏上,清晰的刻着‘天翻地覆慨而慷’几个大字,顶上的红旗迎风招展。

宋文兴没想到一所居然会为他专门举行了欢迎仪式,这多少让他感觉有些受宠若惊。

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要知道,这年头的大学生含金量还是很高的,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宋文兴同志,我是一所的副所长吴炳林,欢迎来到我们一所工作。”

迎面走来一个身着白衬衣,带着一副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看到宋文兴后,立刻热情的伸出了手。

“吴所长好!”

对于这个吴炳林,宋文兴前世的时候曾经和他见过一面,当初是三机部的一次技术研讨会,两人有过一面之缘,只知道他毕业于清华大学,而那个时候,吴炳林已经成为了歼教7P的总设计师。

“你这一路上挺辛苦的,我先给你安排宿舍,然后咱们晚上一起吃顿饭。”

“好的。”

宋文兴点点头。

下一刻,旁边的几人上前帮着宋文兴拎行李,一起前往了宿舍区。

通过路上的交谈,宋文兴才了解到了一所的情况。

一所目前有在职的技术人员三百多人,成员多来自地处一、二线的老厂112,122,132的技术骨干和院校分配来所的大学生。

其中多数人毕业于国内各大高等院校,包括早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学院以及西北工业大学,还有清华大学等多所国内重点院校。

许多人员来三线前在老厂就曾经参加过歼-5、歼-6、歼-7、直-5、直-6、轰-5、轰-6以及自行设计的歼击机、民航机等机型的设计研究工作。

从规模上看,一所的研发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很快,宋文兴跟着吴炳林,进入了生活区的一栋二层宿舍楼。

在二楼的最里面,两人停下了脚步。

“宋文兴同志,这就是你的宿舍。”

“欢迎欢迎!”

房间中另外一个中年男子看到宋文兴和副所长出现,立刻从床上跳了下来,满脸笑容的迎了上来。

“这是新来的大学生宋文兴同志,以后他就和你住一起。”吴炳林转头看先宋文兴,说道:“他叫许国胜,和你一样都是新来的大学生。”

“许国胜同志你好。”

宋文兴的脸上闪过一抹惊讶,这名男子看上去起码三十出头了,但没想到居然和自己一样都是新来的大学生。

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高考考生年龄在15~40岁之间。

包括1962一1979年高中毕业生,来自城乡各个方面,其中大部分为回乡知青、下乡知青、工人、农民、解放军等,应届高中毕业生只有很少占比。

所以三四十岁的大学毕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小许,一会儿记得领上小杨同志到食堂吃饭。”

“明白!”

“嗯,那我先走了。”

吴炳林微笑着点点头,随即转身离开了。

“抽烟么?”许国胜掏出一根香烟,递给了宋文兴。

“不抽,谢谢。”

前世的宋文兴烟瘾是很大的,但因为是副所长,所以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吸烟区。

但现如今,考虑到将来的身体,他必须要减少吸烟的次数。

“不抽烟好,之前咱们宿舍四个人,个个都是烟鬼,一到晚上屋子里云山雾罩的……”

“四个人?其他人呢?”

“都跑了……”

“都跑了?”

“咱们今年这批分配到一所的,总共十三个,结果现在就剩下四个。”许国胜抽了一口烟,说道:“都是一些大城市的应届生,到这里穷山僻壤的,他们才不会吃这个苦呢……”

“那你怎么不跑?”

“我家就是安顺的。”

“额。”

宋文兴闻言,顿时恍然。

“把东西放下,咱们赶紧去食堂,吴所长等着呢。”

“行,等我放下东西。”

宋文兴应了一声,随即将行李放到了床下,跟着许国胜离开了。

十多分钟后,当两人来到食堂的时候,里面已经挤满了打饭的人。

“小宋,来这边。”

吴炳林一眼就看到了宋文兴,随即喊了他一声。

此时靠边的饭桌上,已经坐了好几个人,看到宋文兴到来,也都纷纷站起了身子。

桌上的饭菜看起来还算丰盛,酸辣土豆丝、白菜豆腐粉条烩菜,青椒肉丝、西红柿炒蛋,最硬的一道菜是红烧肉,红彤彤的肉块上还能看到几根没处理干净的猪毛。

“这是马国强同志,还有李援朝,周挺,陈昌海,刘志新……他们都是今年过来的新同志,以后你们就要在一起工作了。”

“你们好。”宋文兴闻言微笑着问了声好。

“都别客气,动筷子吃!”吴炳林满面笑容,说道:“咱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能聚在这里也是算是一个缘分,以后如果大家有什么困难,可以尽管来找我……”

“吴所长这几天一直对我们几个都很照顾,我们只是想问一下,什么时候开始分配工作?”

坐在宋文兴对面的马国强问道。

马国强看起来也有三十出头了,穿着一件笔挺的中山装,脸庞瘦削,头发梳理的一丝不苟。

“关于你们的具体工作,暂时就从制图员开始吧,目前咱们所的歼教7项目还处在一个初步设计阶段,部里的领导也一直都在对咱们的机型提出各种新要求,所以在于所长回来之前,才能决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吴炳林眉头微皱说道。

“这样啊……”

一旁的宋文兴所有所思的点点头。

很明显,当前研究所的工作进展有些不顺利。

在宋文兴的记忆中,歼教7是在1981年以歼-7II战斗机为技术基础,并借助一架引进的米格-21原型教练机着手研制M2一级的“高级”教练机开始研制工作,1985年7月首飞,1987年定型。前后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

在有借鉴原型机的情况下,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依旧停留在初步设计打样的阶段,进度确实慢了一些。

不过宋文兴前世的时候也了解贵飞一所的一些情况,进度过慢,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缺乏经费。

当时三机部虽然指定了011基地研发歼教7项目,但只给了少量拨款,还是逐年支付,等于是让贵飞自掏腰包搞这个项目。

后期虽然给了3500万元,但对于动辄几亿几十亿的新型战斗机研发资金,这点钱明显是杯水车薪。

另外一方面就是研发技术的积累和实力不足。

其实在六十年代的时候,011基地的研发起点还是很高的。

1964年中央和第三机械工业部,确定把更先进的歼-7飞机的生产从沈阳112厂转到贵州011基地和成都132研发生产。

按此目标,贵州011基地从建设开始就制定了严谨有序的工作安排,一切目标为1968年实现飞机首飞做努力。

1968年末,各主机厂已经具备了试生产的条件。其中:基本建设完成50%左右;机床设备安装达60%;工艺装备大部分交付完成。

飞机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已经被技术人员掌握并消化,零件加工工艺文件已经编制或者复制完成。

全机一万多项零件已有30%左右投入生产,有些已经完成。并且,当时配备到三线的设备都是最先进的,有些属于行业内最好的。

正当飞机生产准备工作接近完成时,三机部1969年8月25日BJ会议精神,下发文件决定:011基地立即停止歼-7飞机生产准备工作,改生产歼-7飞机为生产歼-6Ⅲ型飞机。

这一机型的改动实为倒退,对011系统造成灾难性影响。

由此把基地的型号研制带回到一个低水平的道路,就此徘徊了10年。

低水平的重复带来的后果是:没有了技术上的积累,物质的极大浪费,还有人才流失和设计人员思路上的滞后。

这十年里,601开展了歼—8系列机和后续机的研发。几乎与贵飞同时起步的成都所,则在歼7系列飞机做足了功课,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发展了“枭龙”战斗机及其后续机。

011也自此退出了国内战斗机研制的一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