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仕途波折

第十一章:仕途波折

壹·周子谅之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因举荐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而遭牵连。周子谅因妄言吉凶触怒玄宗,被处斩于朝堂。玄宗怒气未消,责问张九龄:“卿举非其人,当何罪?“张九龄叩首道:“臣举荐有失,愿受贬谪。“玄宗朱笔一挥,将其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贰·李林甫的反击

贬谪途中,张九龄收到李林甫密信,信中言辞恳切,似有和解之意。他却深知李林甫的阴险,写下《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以橘自喻,表明不屈之志。李林甫见诗后,更加忌恨,暗中向玄宗进谗,称张九龄“怨望不忠“。

叁·玄宗的疏远

玄宗对张九龄的罢相心存愧疚,却因沉迷享乐,对李林甫的谗言半信半疑。某日,玄宗翻阅张九龄呈上的《安禄山后患疏》,见尘封已久的匣子,不禁长叹:“九龄果有先见。“但终究未召回他,只命人将匣子藏于御书房密柜。

肆·荆州的孤愤

张九龄抵荆州后,日日登楼远眺,写下《荆州楼怀古》:“雄图今何在?黄云断归鸿。“他常读韩非《孤愤》,泪湿衣襟。一日,他在城墙上见百姓以橘叶驱蚊,突然想起当年种下的橘树,连夜作《感遇·其二》:“幽林含晦昧,沧海殊茫茫。终焉之敝邑,以遂沉冥性。“

伍·橘颂遗响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张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他在封爵谢恩表中写道:“臣闻橘生淮南,不移本性。今虽处荆蛮,诗心犹系社稷。“玄宗览表,默然良久,却未再召他回京。张九龄在荆州城外植下一株橘树,取名“忠贞橘“,以明心志。

---

章节亮点解析

1.橘树的文明隐喻:张九龄以橘自喻,构建了盛唐文人“岁寒不凋“的精神图腾。荆州的橘树与《感遇》诗形成共振,暗示忠诚与品格的永恒价值。

2.权力场域的诗意抗争:李林甫的密信与张九龄的《感遇》诗形成对照,展现文人在权谋漩涡中的孤独与坚韧。

3.玄宗的愧疚与迟疑:尘封的安禄山供词匣与《安禄山后患疏》形成时间的对话,暗示历史的遗憾与未竟的预言。

4.孤愤的文明回响:张九龄读《孤愤》而泣涕沾襟,与屈原《橘颂》的互文关系,构建了盛唐贤臣的精神谱系。

此章以“举荐-贬谪-反击-孤愤-遗响“的递进结构,展现张九龄在玄宗疏远与奸佞排挤下的精神坚守。荆州城外的“忠贞橘“与《感遇》诗韵形成共振,揭示真正的忠诚不在朝堂,而在文明的血脉中。下一章“诗情永存“将聚焦张九龄晚年的诗歌创作,展现其“诗格即人格“的精神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