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全球化与美国第一波民粹主义的兴起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启动了第一轮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浪潮,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内战结束后的美国乘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飞速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在生产要素上,美国土地充裕,劳动力和资本在19世纪末期之前都处于稀缺状态。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9世纪下半叶全球贸易的扩张本应有助于土地要素所有者即农业集团的壮大,但事实上,内战后农业集团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艰难时期。由于工业资本集团把持着美国的政治权力,工业成为美国政府全力保护的对象。保护性关税导致玉米、小麦和棉花等农产品过度生产而缺乏销路,农业集团的产出能力反而成为政府推脱责任的借口。在高关税政策的保护下,美国的垄断公司逐步成长,银行资本急剧扩张。农产品投机、中间商过度贪婪、运输费用过高和高额利率对农民造成新的伤害,令他们的农业生产销售雪上加霜。农民非但没有从国际贸易扩张中享受本应获得的巨大利好,反而因美国政府的干预而受损。面对侵害其利益的法律和政策,农民开始出现权利意识的觉醒,希望实现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一系列反对高关税、反对垄断铁路企业、反对通货紧缩政策的运动在农民的组织下以“人民”的名义开展起来。随着人民党运动的兴起,美国迎来第一波民粹主义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