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追求诗书画“三位一体”的书画文学,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留下了非常丰富的作品和文献资料。杨万里是一位长于思考的好学者,在南开攻读博士学位课程的三年时间里,他学习认真刻苦,多门学位课程成绩优秀,打下扎实的文献基础,掌握了有关南宋书画文学的丰富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能力。其博士学位论文在设立选题、搜集资料、结构框架、分析论证等关键环节,均能独立完成,显示出实事求是的文献功底和开阔的理论视野。十年磨一剑,如今以其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完成的专著即将出版,这是一件让人感到高兴的事情。

早在先秦的出土文献中,已经发现有“画赞”或“图诗”之类属于题画文学的作品,但真正题在画面上的题画诗,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除了“题画诗”之外,还有散文形式的“题画记”和书画“题跋”,乃至于词、赋等也有题画、叙画之作,如此多样的书写形态,构成了中国书画文学的丰富多彩。万里的这部著作,以南宋理学家的题画诗、论书诗和书画题跋为主要文献资料,对他们书画观念和诗学思想做了系统深入的综合研究,其创新和开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破诗文研究与书画艺术的人为学科限制,对南宋理学湖湘学派的书画文学创作及其文艺思想做了认真的梳理。胡寅和张栻是湖湘学人中涉猎书画较多的理学家,胡寅的题画诗或借题画之机进行义理生发,或议论时事、诉说政治隐情,开创了融情、理于景物的题画诗创作模式,并表现出与文人题画诗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张栻为“东南三贤”之一,他提出了“学者之诗”的诗学命题,其题画诗创作体现出对闲澹简远、平淡冲和的画境的追求,正是他所推崇的“学者之诗”的实践。他的书法题跋或阐发学问义理,或提倡儒家伦理道德与心性涵养,形成一种“学者之书”的书美追求。“学者”滋味不仅是诗美追求,更是一种道德人格的义蕴,这也是其书画理论构建的核心理念。

二是充分注意理学自身的特质,根据理学家“理一分殊”的思想方法,对朱熹的书画思想进行全面考察,将其题画诗创作与尚理求真的书画题跋相映证。首先,朱熹留心绘事,创作了不少题画诗,并提出一些较为重要的绘画理论。他的题画诗多是诗画融合之作,往往用比德的手法来寄寓自己的生命精神,交相辉映,阐发义理的同时又延展了画意,实现了诗情、理趣与画意的完美结合,从而提升了诗歌与绘画的格调。其次,朱熹的书法思想可从书之源、书之法、书之美与书之格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义理书学与重视理趣的诗学观念相通。他提倡宗法汉魏,追求笔墨点画皆合法度的创作原则,对苏、黄等尚意书家欹倾侧媚、狂怪怒张的书法风格提出批评。在不脱于古法的基础上,他又主张不为法缚,提倡不思不勉而从容中道,这种从容于法的理论也是其诗学思想所秉持的要求。朱熹还是人品与艺品合一的文艺批评范式的倡导者,他以人格定书格、诗格的做法虽不甚合理,但对于提升作者的人格修养和作品的高雅品格不无益助。

三是通过对南宋后期心学派书画思想的研究,指出南宋理学家的书画理论与诗学思想皆以“本心”为最终指向,这成为诗学思想与书画理论会通一体的根本。在心学派中杨简和袁燮的书画理论较为突出。杨简的书法思想以“毋意”的心学修养理论为旨归,对王羲之以来形成的放情逸意书风进行了激烈批判,他在推崇“本心”、反对私意的基础上,提出了齐庄中正、淳古质厚的书美追求。袁燮主张一切文艺皆应有契于心,反对诗书画创作过程中的雕文刻镂,提倡一种浑然天成的审美旨趣。他对书画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提出了“技之精者与人心无不契合”的主张,以为诗书画皆为本心所发,故持守本心、涵养志气乃作者必备之修养。

四是对南宋后期真德秀与魏了翁二人的文艺思想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他们在承袭朱熹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各有特点。真德秀的文艺思想基本上是对朱熹思想精神的坚守,如对明义理、切世用的文艺功能的定位,对雅正清劲、淳古淡泊之美的追求。他主张翰墨技艺应该与道德学问相得益彰,从而提出了“养气、励学、本诚、主静”的一系列人格修养理论。如果说真德秀对文艺道德教化价值的推崇,使其文艺思想显得有些保守与偏执;那么,在学术上融合朱、陆、会同洛蜀的魏了翁,其文艺思想则显得圆融而通达。他在题画时往往以理观画,而非以我观画,题画旨趣集中在对绘画的义理阐释上。在为古之书学正名的基础上,他推崇篆书与六书义理,并将其视为书法创作的根柢。魏了翁对苏、黄等人的“尚意”书风表示认同,以为其英姿奇气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自得精神的体现。

南宋理学家留下的题画诗、论书诗和书画题跋,为我们研究其书画理论与诗学思想提供了文献基础;但他们在书画文学创作与文艺理论方面的贡献,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以致缺乏系统深入的具体研究。由万里的著作可以看出,南宋理学家的书画文学创作极具特色,他们的书画观念与诗学理论所具有的内在精神契合,构成了以理学为底蕴而具有共同审美取向的文艺思想。南宋理学家中不乏能书之士,除朱熹外,张栻、魏了翁、杨简等也是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毛晋的《津逮秘书》中就辑有《晦翁题跋》《鹤山题跋》《西山题跋》等理学家的题跋文献。将理学作为南宋理学家文艺思想的精神内核,可以从“理一分殊”来把握其诗、书、画贯通的文艺思想,这里面既包括文艺本体论和功能论的相同,也含有创作思想和审美旨趣的内在一致,还有以伦理代艺术的批评视角的位移。

在书画文学研究中,有关“书画”的鉴赏分析,特定“文学”现象的叙述,某种“审美”经验的总结,均能呈现出作者和时代的审美观念及思想文化蕴含。南宋理学家的书画文学创作,涉及他们的审美判断与艺术见解,他们透过题写表达的书画观点可与其诗学理论批评互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用文学形式书写的书论和画论。万里的这部著作表明:以南宋理学家书画文学创作为线索,对其书画理论与诗学思想进行融通观照,不仅可以极大丰富南宋的文艺思想研究范围,亦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思想文化中“道”与“艺”关系的演变。对南宋理学家的书画鉴赏评论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再上升到理论和思辨的层面,无疑能为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思想资源。

2022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