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

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支撑力量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积极探索。

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设。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包括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尽管与社会管理只是一字之差,但体现的却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其实质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改变,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指明了路径,目的是要实现国家对社会的有效治理,形成“国家—市场—社会—公民”之间有机良性互动的多元共治格局,充分实现社会主义人民社会。

社会治理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战略指明了我们面临的社会风险与不确定性,要求我们调整好社会整体结构,做好社会资源配置,应对好社会问题。2018年,受中宣部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委托,我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几位同仁在研究“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课题时发现,我国一方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但另一方面;收入差距扩大、劳资矛盾加重、公民参与不足、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又可能拉低社会治理的整体水平。因此必须明确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大致有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2020—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是2035—2050年,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我们要全面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文明全面提升,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形成,中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显然,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在理念、政策和机制上进行完善和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已经在顶层设计上确立,接下来就是众多的基层乡镇和街道在大的治理框架下根据本地实际探索出一条安定、合理、有效、持续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从而做到既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又能够在保护社会民权、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做到常态化治理,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公共与国防安全保障能力。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值得欣慰的是,何健博士和他的团队扎根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街道,对一个刚从乡镇体制转型为街道体制的西南中心城镇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作了较为深入的解剖,相比我们经常看到的县域社会治理的研究,这一对镇街级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究给我们增加了新的案例。不仅仅只是增加了鲜活的案例,更是从严谨的学理视角对九龙街道过去十多年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进行了分析。这些深入分析包括了以下几方面:一是分析了党的红色治理基因如何转换为党在基层的全面引领,看到了基层党组织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保障作用;二是分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网格制形态,看到了网格制对单位制、科层制、项目制的整合与超越;三是分析了风险社会时代,特别是在新冠疫情这个阶段,九龙街道是如何运用和提升社区防疫社会资本;四是分析了一个老旧社区如何走向生活治理,为解决老旧社区顽症提供了一个范例;五是分析了如何运用社区基金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创新机制;六是分析了基层社会服务的专业化能力的提升,特别是看到新乡贤作为公益达人所发挥的社会组织作用。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综上所述,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高质量的基层社会治理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诚如本书题目揭示的那样,要积极作为基层社会的精准治理。

杨宜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

2021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