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伦理与道德

伦理是人类为摆脱一切与人的存在相关的事物和行为的不完善状态而努力的思想成果,试图以完善代替不完善,以理想代替现实,以美好代替丑陋,以合理代替不合理,以正义代替不正义,以某类行为方式代替另类行为方式。在最终意义上,伦理是利益关系中的一部分人对抗另一部分人的思想武器。道德是一个人以某些意志和行为对抗自身某些意志和行为的思想工具,以善念代替恶意,用某些善行代替恶行,从而以某些好的人性代替不好的人性,因此在最终意义上,道德是一个人为摆脱自身不完善状态而努力的结果。

伦理是关于一切与人的利益相关的事物应该如何才是完善的、人的行为应该如何才是正当的那些道理,用来指导各种利益关系中社会主体的行为方式。社会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主体,即个体;另一类是组织主体,即各种社会组织、集体、公共权力机构以及国家等。伦理是实践理性的产物;道德是那些与利益相关的意识和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善恶状况,道德是实践理性本身。伦理是人类的思想成果,当伦理成为社会公众共同认可和遵守的思想原则以及行为准则后,伦理成为道德的路标,道德是伦理训导人性而产生的结果。个体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公共伦理原则或行为准则训导个人精神结构、完善个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果,而且是伦理的本源和变迁动力。道德的本质是人的实践理性,是人的精神品质和人的善良意志的稳定状态,道德对于伦理始终具有创造、认知、选择、认同、遵循、批判以及创新的权利,个人对于自身的道德状况负全部责任,每个人都是道德主体,在认知伦理原则以及伦理准则的前提下,自主决定是否认同和遵循伦理原则以及伦理准则。从理论研究而言,道德可以成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思考内容,但是道德和伦理不是同一事物,伦理是理性的实践运用而创造的思想观念,是实践理性创造的行动原则以及具体准则;道德是理性本身的完善状况,即实践理性的完善状况。每个人都是伦理的主人,同时,每个人都必须接受伦理的规训,这是他被社会接纳从而生存于公众世界的前提条件。一个社会的伦理建设意味着社会生活公共行为原则和具体准则的创建或调整,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意味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以完善实践理性的方式促进个体人性的完善。伦理原则是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的完善原则和人在利益关系中行为的正义原则;道德原则不仅是伦理的完善原则和行为的正义原则,而且还有人的意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善良原则和高尚原则,善良符合伦理,高尚高于伦理。善良者为芸芸众生,高尚者为志士仁人。

任何伦理原则以及依据伦理原则而产生的伦理准则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人类的自由。伦理既是对自由的约束,也是对自由的保护。在探索增加自由的各种方法的过程中,当人类思考自由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才能够更加完善;在每个人维护自身利益过程中,当人类开始思考人的行为方式和结果应该如何才能够被称为正义的行为,此时,伦理就产生了。伦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起点,从此以后,人类不仅生活在基于自然的必然性规定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而且为了社会和自身的发展与完善的理想目标而不断努力,同时接受正义标准的规训。伦理是文明的路标,是衡量人类如何脱离蛮荒状态并且在何种程度上接近理想王国的评价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