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迅捷发展,以计算机网络为主导的“三网融合”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网络如同一张编织大网,在极大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将人们笼罩在前所未有的风险之中。近十年来,我国的网络犯罪逐步呈现出犯罪手段隐蔽、犯罪形态多变等态势。

打击信息网络犯罪,既要关注信息网络犯罪的普遍性,也应关注信息网络犯罪的特殊性。网络犯罪并不是独立于传统犯罪的新型犯罪,而是犯罪这一人类社会的顽疾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必然发展,且在网络犯罪过程中往往裹挟着传统犯罪同时发生。但同时,信息网络犯罪无法脱离网络空间而存在,找准信息网络技术在犯罪中的角色与定位,是实务中识别信息网络犯罪的关键。然而,囿于网络犯罪的技术特点,一些地方的个别司法人员在面对信息网络犯罪案件时,还存在畏难情绪,表现在案件定性把不住,犯罪规律吃不透,法庭上律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好像也拿不出有力的反驳意见,这显然是不利于网络犯罪的司法治理的。如何将信息网络犯罪的一些核心罪名剖开了,揉碎了,讲明了,给司法人员当然也包括律师、理论研究者在案件处理和理论研究中一个参照,是我们一直深深思索的问题,这也是本书编写的初衷。

本书聚焦信息网络犯罪的前沿问题,通过填补网络犯罪理论研究与实务问题的缝隙,揭示网络犯罪的司法面孔,力求解决信息网络犯罪办案难的现实情况。在编纂过程中,本书立足办案实务,回溯网络犯罪罪名的设立背景、解读刑法条文的设置内涵、剖判各类犯罪行为的刑法定性、回应适用疑难的解决路径。

全书约二十万字,分为十三章,涵盖信息网络犯罪中主要涉及的实体法律与程序法律问题。第一章为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二章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三章为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第四章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五章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第六章为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第七章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第八章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第九章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第十章为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犯罪,第十一章为网络赌博犯罪,第十二章为网络犯罪案件管辖,第十三章为网络犯罪案件电子证据。全书每章节下设四个标题,分别从【法条链接】【罪名概述】【案例解读】【实务难点】四方面展开,旨在探寻刑法条文与司法实践中的细微差异,追踪犯罪手段不断异化过程中网络犯罪罪名的适用情况,通过对代表性案例的研究和剖析,归纳实务难点问题并展开讨论。

本书受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安全的刑法保障研究”(项目号:22BFX048)支持。本书既可作为司法实务人员办案参考,又可作为相关政法院校网络法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本书各章分工如下:

第一章 方莹(中国政法大学)

第二章 文思宇(中国政法大学)

第三章 宫赵雅(中国政法大学)

第四章 陈钏(中国政法大学)

第五章 贾斯瑶(中国政法大学)

第六章 苏镘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七章、第九章 华钦卿(中国政法大学)

第八章 肖思嘉(腾讯公司)

第十章、第十一章 傅博(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

第十二章 易琴(中国政法大学)

第十三章 程学铭(中国政法大学)

本书由主编确定体例和分工,两位副主编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编辑、统稿等工作。本书的出版,离不开中国法制出版社王熹编辑的大力促成以及赵律玮编辑的细心编校,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

李怀胜

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