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导引 本书的几大特色

信息量极大、话题极具前瞻性和跨学科是本书的几个明显特色,这从本书的目录就可以看出。本书并非通俗的科普读物,需要读者拥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努力;笔者也尽量以“深入浅出”[1]的标准进行自我要求。

世界行业领袖的第一手专访、对谈、思想分享

“思想诞生产业”是本书的基本逻辑。笔者开始写作时,就意识到需要从源头上彻底剖析这些最重要的发明家或科学家们的思想缘起,如“互联网之父”温特·瑟夫(Vint Cerf)、“万维网(WWW)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区块链之父”W.斯科特·斯托尔内塔(W.Scott Stornetta)、“数字孪生之父”迈克尔·格里夫斯(Michael Grieves)、“可穿戴设备之父”史蒂夫·曼恩(Steve Mann)、“数字经济理论之父”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共享经济理论之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等。与这些行业领袖的访谈及对话可以全面地引导读者更清晰和透彻地理解元宇宙主要产业板块的原生逻辑及趋势脉络。

笔者的体会是,与行业领袖进行对话,可以获得他们对行业趋势、市场动态和未来发展的独特的战略洞察力;与行业领袖进行对话,有助于建立有价值的关系网络;行业领袖的见解和故事,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与行业领袖进行对话,还给予了我们心灵上的激励和启发。

以两位“区块链之父”斯托尔内塔和斯图尔特·哈伯(Stuart Haber)教授为例。最初他们希望“去创造一种不需要信任第三方任何人或机构就确保数字文档不被篡改的方法”,然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一次反转出现:哈伯教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我们根本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决定去证明我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斯托尔内塔在与笔者的对话中说:“第二次反转更有趣,最终在证明我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既然我们始终要去信任某个人或者机构来确保数字文档的准确性,那我们就去信任每一个人,即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成为数字文档记录真实性的见证者。”

这是思想(而非技术)颠覆了问题!“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我们设想构建一个网络,能够让所有的数字记录在被创造的时候就传输到每一个用户那里,这样就没有人可以篡改这个记录了。这就是区块链概念的诞生。”

元问题=问题的问题:为每一章的主题设置了元问题线索

元问题(Meta-Question)是指引发的关于问题本身的问题,是对问题更高层次、更宏观的思考和探究。元问题旨在探讨问题的性质、范围、前提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假设有一个问题是:“如何提高某个产品的销售量?”一个相关的元问题可能是:“为什么这个产品的销售量低?”这个元问题可以引发对产品特点、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等方面的思考,可以帮助找到提高销售量的根本解决办法。元问题激发了创造性思维,拓宽了思维边界,并提供了求解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方案。

更进一步,某个问题的相关元问题可能不止一个,理论上有无限多个。笔者一向认为,思“维”就是“维”度,即一个维度一个元问题。丹尼尔·丹尼特对元问题提出了“多重草稿理论”(Multiple Drafts Theory):意识不是单一的中心,而是由多个并行的认知过程组成,这些过程在我们大脑中交互和竞争。他挑战了对于意识和思维的传统理解,强调了其复杂性和多元性。

自始至终的神话隐喻线索:“此宇宙即彼宇宙”

“元宇宙”一词显然源自现实宇宙的隐喻。神话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约瑟夫·坎贝尔[2]借由《千面英雄》提出,“神话即是人话”!——神话是一种现实的隐喻,是人类对生活和存在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神话是人类普遍而共同的心理经验的表达,是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普遍原型的呈现。他还发现不同文化中的神话具有惊人的相似结构,虽然形式和细节各不相同。他将这些共同元素称为“英雄之旅”,并提出了“元神话”模式:“神话隐喻的力量在于能够唤起人们的想象力和激发内在的潜能。通过体会英雄之旅中的启示、冒险、挑战、考验、蜕变和归来等阶段,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目标……神话隐喻激励人们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超越自身的限制、发掘自己真正的力量和可能性。”

更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Carl Jung)也大力宣扬神话的隐喻力量:“神话是人类心灵的表达,是我们内心深处智慧的投影,其象征和故事反映了我们的梦境、幻想和集体无意识的原型。通过理解和解释神话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的意义。神话隐喻的力量在于它们触及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和体验,引导我们走向个体化心灵的成长。”荣格强调了神话隐喻作为一种心理学工具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心灵的投射。

神话既是精神力量,也是创新方法。神话通过使用隐喻、象征和叙事来传达深层的智慧和真理,它们是对人类内心体验和情感的表达。神话所揭示的故事和符号背后蕴含着普遍的人类经验和意义,超越了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共通性。数字元宇宙与物理宇宙的关系也是如此这般的隐喻。

名人名言的类比和共情

笔者在每章开头特意安排了一些符合相应内容的名人名言,富有启发性和争议性的名人名言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况且,名人名言甚至成为文化和历史的经典片段,代表了某个时代的价值观、思潮和人物形象,记录了人类的智慧积累和文化传承。这些名言常常被广泛引用和传播,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洞见,或者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本书借力大量的名人名言,首先不是出于“名人名言无须论证”的偷懒,也不是因为修辞风格的自满,而是想更进一步说明,“重要思想的诞生,绝大多数都不源自理性或理论的推演,而是大量直觉式的隐喻类比或共情的成果”。读过维特根斯坦或哥德尔相关论述的读者,或许会认同我的这一评判。

名人名言直接类比出新思想。著名认知科学家侯世达[3]甚至用一部专著《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来论证。“类比和概念是主角。如若没有概念,就没有思维;而没有类比,概念就无从谈起。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来源于历史中不知不觉间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并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为了通过已知的旧事物来理解未知的新事物,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做类比,并用类比选择性地唤醒脑中的概念……”

跨学科的知识线索

社会学、金融学、政治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量子物理学、元数学、宇宙学……本书的一大特色是跨学科知识的相互验证,其价值在于它能够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创新。以下是跨学科知识的一些价值。

跨学科知识使个人能够从多个学科的综合视角来看待问题和挑战。跨学科的知识交叉可以激发创新和创造力。大多数重要的现实世界的问题都是复杂而综合的,单一学科的知识可能难以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跨学科知识的应用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全能天才,他认为,艺术与科学是同源的,也是互相补充的两个方面。达·芬奇认识到,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艺术和科学能够互相启发,带来创新和深入的理解。

达尔文(Charles Darwin)是进化论的奠基人。他的工作跨越了生物学、地质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他曾说:“不仅要学习一门学科,还要学习它的关联和相互作用。”这句话强调了跨学科知识的必要性。达尔文认为,只有通过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才能真正解决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物种进化的问题。

霍金是最近半个世纪最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统一宇宙理论涉及了许多跨学科的知识:涉及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物理学基础,探讨了黑洞、宇宙起源和演化等重要问题;使用了复杂的数学工具和方程式,利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宇宙的结构、时空曲率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分布等;涉及了理论物理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引力理论、量子场论和弦理论等,他试图将这些不同的物理学理论整合成一个全面的统一理论;利用计算机建模等技术,来模拟宇宙的行为和演化,并进行复杂性计算以验证其理论;涉及了哲学[4]领域的大量问题,例如宇宙的起源、存在的本质以及宇宙中的因果关系等,也为实在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

元创新哲学:作为大案例的元宇宙

哲学方法论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比如,很多人阅读过马克思的理论著作,但不了解马克思的一大重要哲学贡献就是延伸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分析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提出,并在《资本论》中完整呈现了这一方法——第一步,从具体到抽象。将日常要分析的现象视为混沌的具体,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找出这些混沌具体的处于社会历史深层的抽象共性。第二步,从抽象到具体。由这些抽象的共性出发,返回来,重新建构现实的具体。这时的具体“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马克思着重使用了“上升”一词,来表达对更高层级的“具体方法论”的褒扬。

笔者一直清晰地记得,家父曾就这一方法论主题出版过一本哲学专著《重要的思维法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北京出版社,1986),对笔者启发至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最早见于黑格尔的著作,马克思则重新表述了这一方法”,书中论述了感性具体、抽象规定和思维中的具体这三种认识状态,“对从感性具体蒸发出抽象规定,然后从抽象规定上升到思维过程中的具体的认识道路做了探讨”“作者还阐明了这种方法与其他辩证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历史的与逻辑的等方法的关系,指出了这种方法对于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的重大意义”。

无独有偶,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一句名言: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胜于爱生活的意义。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和心路历程,探讨了人性、信仰、自由、罪恶等重要主题,着重描绘了人与人之间“情感、行为和冲突”的具体关系。

笔者创作本书的主旨是探讨元创新(抽象),但如果“以创新谈创新”,就只是“以抽象谈抽象”,而笔者将元宇宙产业(1级具体)作为一个大案例,通过详尽分析元宇宙产业诞生和发展的底层逻辑(2级具体),从行业实务到发展理论(抽象理论),再到应用分析,形成了一条逐级“上升”的分析方法和创新路径,即思想创新=>概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生态创新。

思想创新,通常是某一具体的哲学思考。本书提供了大量实务案例。

概念创新,通常是由哲学思考所启发的新知识创造,是为了后续的技术实现。

技术创新,这是非常具体的科学领域。再次强调“先有哲学,后有科学”。

产品创新,这已经到了企业竞争的微观层面。也有单一产品成功“重塑”了宏观业态。

模式创新,创新不只是科学和技术创新,也包括经济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

生态创新,“赢家通吃”。但只有具备了上述某一项创新能力,才有构建生态的可能。

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产业界的一些所谓“创新”,往往缺少真正的原创性或引领性。“具体”地说,一是学界和产业界缺少实质性和实践性的联动;二是学界和产业界都缺少全域(经济、管理、技术)哲学思考的能力,因此就很难产生原创性和系统性的真正创新。

很多读者尤其不熟悉上述创新路径中的前两项:思想创新和概念创新。举两个思想案例。

关于“区块链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笔者曾与“区块链之父”斯托尔内塔进行过深度交流,讨论到了“区块链的技术创新首先来自哲学思想创新”。

“为了解决交易信息的记录问题,通常要求一个第三方信任机构的存在。但这样的第三方信任机构仍然可以篡改记录,所以我们就决定继续探索其他方法,去创造一个不需要信任任何人或者外部渠道就能确保数字文档不被篡改的方法。我们继续研究之后发现,我们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非常有趣的是,最终在证明我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既然我们始终要去信任某个人或者机构来确保数字文档的准确性,那我们就去信任每一个人,即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成为数字文档记录真实性的见证者。”

“我们颠覆了这个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我们设想构建一个网络,能够让所有的数字记录在被创造的时候就传输到每个用户那里,这样就没有人可以篡改这个记录了。这就是区块链概念的诞生。”今天,不少专业人士都能理解:区块链的技术创新并不神秘,就是采用了业已存在的加密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其核心创造在于最初的思想创新和概念创新。

关于数字孪生的思想,数字孪生的创新来自一个“信息vs资源”的思想火花——“本质上,我所有想法的核心前提都是,信息消费是对资源耗费的一种权衡(trade-off)。”“数字孪生之父”格里夫斯教授在访谈中这样强调了他的经济哲学思考。

“我已经在脑海中创建了数字孪生的模型。我一直认为可以拥有物理世界与虚拟或数字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的连接。从物理世界中获取数据,然后将这些信息处理之后,再从虚拟世界发送过来,以便在物理世界中使用。”

本书同时使用了文学化的类比和隐喻——本书大篇幅强调了这一重要创新方法,格里夫斯教授在他的第一本书中,将此新概念称为“信息镜像模型”(Information Mirror Model),来自“可以在虚拟世界中镜像物理世界”的思想。几乎同时,格里夫斯教授的合作者维卡斯(John Vikers)想出了一个更简洁、更通俗的名字:数字孪生(Digital-Twin)。

从本体论哲学看,笔者也认为数字孪生是比镜像模型更优的隐喻:除了“孪生”一词更生活化,更容易传播,还因为数字孪生更准确地表达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都是独立存续的生命体存在,而非镜花水月般轻易消逝的幻觉。

前面讨论过创新路径,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创新要素。

英文CIRCLE一词意为循环和周期。借此,笔者创制了一个创新要素模型——2次元创新环C2I2R2C2L2E2(见图0-4)——每个字母都用了两个关键词(维度),是为2次元。2次元创新环中的要素在上述创新路径的所有阶段都将发生作用,是创新得以发生的综合要素。

图0-4 2次元创新环C2I2R2C2L2E2

变革与机遇:社会大环境、政经大环境都在变化,策略必须跟着变;变革是最大的机遇。

意愿与创新:意愿是个人权力的综合体现;创新是意愿的目标,同时,意愿也需要创新。

资源与关系:资源包括人脉、知识等软资源,也包括材料、资本等硬资源;关系是意愿社会最大的资源。

能力与协作:个人或企业最大的能力都是知识能力;协作是创新得以发生的新要素。

领导力与学习:虚拟的网络组织、网络社群也需要领导;学习能力是21世纪最重要的领导力。

赋能与指数组织:网络为人赋能,组织授权也因此获益;网络时代最成功的组织都是指数组织。

特别说明,本书的思维方法是“以人为本”的“网络化思维”——前文的“创新路径”和此处的“创新环”术语,都只是身为三维生物的笔者(只能)使用一维语言的权宜之计。事实上,所有的问题都是多维(甚至无限维)的网络存在,而远非“一维链路”或“二维环路”这般简单。

正如20世纪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人的经验世界与一元论描述的世界相比,的确是个次一级的残缺的世界,但人没有选择,只能接受这个世界……但是,人的试验高于一切,人的经验高于一切,人的创造高于一切!”

未来既不可怕,也不可亲。未来充满张力!

未来的“互联网-元宇宙”将是什么样貌?是和现在相差不多还是截然不同?悲观主义者警告说,互联网的碎片化毁掉了教育、社会互动,甚至可能毁了文明本身,元宇宙的加速度只会让此事更糟糕;相反,富有哲思的高瞻远瞩者则声称“互联网-元宇宙”是人类历史一个全新现象的开始,即“集体精神”,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概念,它意味着打破个人思想之间的障碍,以及单一头脑和电子环境之间的障碍。

早在2005年,亚洲和欧洲的专业团体已经号召考量机器人的道德标准。第一次努力被称作“机器人道德宪章”(Robot Ethics Charter),由韩国政府出资支持,它主要是关于限制人机交互行为的规定,以及哪些道德准则应该被写入机器人程序。随后,欧洲机器人研究网络(EURON)资助了一个关于“机器人伦理”的项目,旨在创造第一个关于“人类参与机器人设计、制造和使用的道德问题”的路线图。EURON的报告指出,它并不关注将道德价值赋予机器的需求和可能性决策,相反,它关注的是未来机器人可能会变成道德实体的机会。报告认为,这样的技术至少还需要十多年才能实现:“我们考虑了人类功能,比如意识、自由意愿、自我意识、尊严感、情绪等可能在机器人中出现所带来的不成熟问题。因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将机器人视作奴隶来审视这些难题,或保证它们像工人一样得到尊重、权利和尊严。”

永远的未来?

“人类对抗权力,其实就是记忆对抗遗忘。”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写道。“网络意识意味着技术不朽。”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时间,而大量非动物(如植物、微生物等)能够存活几个世纪、数千年,甚至有些可以在数百万年后再次苏醒。没有什么会到达时间的尽头。相反,我们将不朽视作一个精神概念,或者视作人类存在的余留(比如“巴赫的音乐将永垂不朽”)。对人类而言,网络意识第一次让人能够以一种技术不朽的形式永远生活在现实世界。“思维克隆人”[5]或许是技术不朽的关键。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对历史时间和历史本身的深刻研究。他将历史时间区分为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并分别对应于事件、局势、结构的研究方法论。布罗代尔本人当然更青睐于长时段的视野。对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历史的长时段,它是地理结构、社会组织、文化意识等凝结而成的一种长期延续的“实在”,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长期性的作用。例如,他以历史长时段分析为工具,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竟然是“以对外扩张为动力”的更为久远的欧洲民主的根源。

我们对于未来30年左右互联网(元宇宙)发展趋势的思考,当然是中时段的分析。但出于对互联网断代史成因的笃信——我们笃信,互联网是人类几千年以来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人类历史因此可划分为“前互联网时代”和“后互联网时代”——我们相信,跨越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崭新的人类历史进程已经展开!

从互联网到元宇宙增加了什么?这正是本书探讨的核心内容。

历史进程充满了吊诡矛盾和不可预知,这也正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苹果系统是封闭的,因此更加高效;安卓系统是开放的,因此更为平等。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面临着效率和公平之争。

最后,通过长篇探讨实质化的价值观或宇宙观,我们对探索元宇宙的形式化方法论也归纳了以下两点。

其一,世界是关联的,正如网络就是关系。

其二,再美好的价值观也可能相互冲突,但这正是社会的驱动力。小到企业与企业不同技术标准的相互竞争,大到民族、国家之间的“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正是因为拥有了矛盾的价值张力,相互竞争、相互妥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世界才得以向前演进……

深刻的人,常常是悲观的;成功的人,却往往是乐观的;而笔者,是无可救药的乐观的未来主义者。现在,就跟随笔者开始元宇宙-元创新之旅吧……


[1]从本书中可以体会,真正的思想大师,如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等人,都做到了“深入浅出”——“深入”是思想抽象,“浅出”是大众传播。抽象为什么?抽象出“思想维度”。传播为什么?传播出“知识力量”。

[2]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1904——1987),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神话作家、比较神话学大师,主要著作有《千面英雄》《神话的力量》等。

[3]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著名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1945年出生于学术世家,其父罗伯特·侯世达是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他以对不同语言的研究而闻名,能够流利地说十多种外语。其最知名的作品是《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1979)和自传作品《我是个怪圈》(2007),探讨什么是人类的“自我”。他通过自指系统的概念,深入剖析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心智作用。

[4]哲学是科学的预见性方向,科学是哲学的具体化成果。

[5]思维克隆人,见本书“元个人”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