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洒在官道上,马车轱辘碾过细碎的石子,发出规律的声响。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偶尔飘来几缕桃花的芬芳。
柳芸坐在马车前端,手里摩挲着那把随身的匕首。
这是她从娘家带来的唯一一件值钱物什,银制的刀柄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刀身锋利依旧。她的目光越过起伏的丘陵,望向远方蜿蜒的道路,眉头微蹙。
身后的车厢里传来孩子们压抑的笑声,夹杂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她转头看了一眼,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四个孩子挤在一起,正对着一本破旧的《三字经》指指点点。
“娘亲,你看那边的山,好像一只趴着的大象!”四娘探出小脑袋,乌黑的发丝在风中飘扬,圆圆的脸蛋因兴奋泛起红晕。
“坐好,别摔着。”柳芸伸手把小姑娘扶正,语气温柔却不失严厉。
她整了整四娘有些凌乱的衣襟,“山还在那里,等到了驿亭再好好看。”
后面传来韩顺粗犷的声音:“韩宇兄弟,你们这一家子跑府城考试,怎么还带着孩子?这一路上可不轻松啊。”
他赶着的马车与柳芸他们并排而行,车上装满了准备去府城贩卖的布匹。
韩宇正哼着跑调的小曲,闻言回头露出笑容,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这事说来话长啊。孩子们难得出远门,带着见见世面也好。”
“切,别装啦。”
韩顺撇撇嘴,用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全村都知道你们用奔丧的借口给孩子们请假。也就是村长念在你们是为了孩子读书的份上,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柳芸听着两人的对话,手中摩挲匕首的动作顿了顿。
这个借口确实有些不妥,但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但是想到村里那些闲言碎语,她的指节不自觉地攥紧了缰绳。
马车继续向前,路边的杨柳随风摇曳,投下斑驳的阴影。
柳芸取出一个布包,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地图。
这是她精心绘制的第三版,比从书局买来的还要详细。每个驿亭、歇脚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连路边值得一看的景致都做了记号。
“阿娘,我饿了。”三郎的声音从车厢里传来,带着几分委屈。
他今年八岁,正是贪吃的年纪。“再坚持一会儿,到前面的驿亭再吃。”柳芸安抚道,从怀里掏出一块糕点递给他,“先垫垫肚子。”
她转头看了眼身后的车厢,四个孩子正挤在一起看书。
这是出发前定下的规矩,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功课。
大郎正在教二郎认字,三郎和四娘则在默写昨天学过的内容。
韩宇坐在角落里,一脸愁苦地跟着孩子们一起读书。
他的手指在书页上划来划去,嘴里念念有词,却总是记不住那些弯弯绕绕的字。这个场景让柳芸心里却泛起一丝酸涩。
“爹爹,这个字怎么读?”四娘举着书本问道,小手指着一个偏旁复杂的字。“问你娘去。”韩宇装模作样地咳嗽两声,转头望向远处的田野,假装没看见女儿求助的眼神。
柳芸接过缰绳,示意韩宇进去教导孩子。
看着他不情不愿的样子,她心里暖暖的。
虽然丈夫不识几个字,但对孩子们的教育却从未阻拦,反而处处支持。
这一路三百余里,她已经计划好了每天的行程。
虽然带着孩子会慢些,但时间还算充裕。路边的农田里,农人们正在收割麻丝。
远处的晒场上,白色的麻丝随风飘荡,像极了她儿时记忆中的场景。“阿娘,那是什么?”四娘又探出头来,好奇地指着晒场。
柳芸耐心地解释着麻丝的用途和制作过程,从播种到收获,从浸泡到晾晒,事无巨细地讲给孩子们听。
她的声音轻柔,仿佛在讲一个动人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就连一向坐不住的三郎也竖起了耳朵。
马车驶过一片竹林,清脆的鸟鸣声从林间传来。
柳芸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西斜,该找个地方歇脚了。
她取出地图仔细查看,前方不远处就有一个小镇。
“韩顺哥,”她提高声音喊道,“前面有个澄溪镇,我们在那里歇息如何?”
韩顺点点头:“也好,我听说那里有家面馆不错,可以让孩子们尝尝。”
话音刚落,车厢里就响起一阵欢呼声。
柳芸无奈地摇摇头,这些孩子,一说到吃就来精神。
马车继续向前,道路两旁的景色渐渐热闹起来。
农舍、茶寮、小摊贩接连出现,远处隐约可见镇子的轮廓。
柳芸握紧缰绳,心中暗暗期待着这次府试。
不知不觉间,第一天的旅程已经过半。
夕阳的余晖洒在官道上,为这个普通的春日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
澄溪镇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柳芸找了个僻静的客栈停下,打发韩宇去安顿马匹。她领着孩子们走进客栈,掌柜的热情地迎了上来。
“几位客官,住店还是用餐?”掌柜的搓着手问道。
“都要。”柳芸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个钱袋,“要两间上房,再准备些饭菜。”
掌柜的接过钱袋,笑容更加热切:“客官稍等,小二,快带几位贵客上楼。”
一个机灵的小二立刻领着他们上了二楼。
柳芸安顿好孩子们,又叮嘱他们不要乱跑,这才下楼去找韩宇。
客栈后院里,韩宇正在给马匹喂料。
看到柳芸过来,他擦了擦手上的草屑:“孩子们安顿好了?”
“嗯。”柳芸点点头,靠在廊柱上,“你说,我们这样带着孩子去府城,是不是太冒险了?”韩宇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既然决定了,就别想那么多。孩子们总要长大的,与其让他们一辈子困在村子里,不如带他们出来见见世面。”
柳芸看着丈夫的侧脸,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夜幕降临,客栈的灯火次第亮起。
柳芸坐在房间里,借着烛光检查孩子们的功课。
四个孩子围坐在她身边,认真地听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