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战后世界

在存在与意识的永恒辩题中,暗藏着人类认知的终极悖论:究竟是文明火窑中的千度熔铸,将混沌的意识锻造成棱角分明的精神晶体?还是每个灵魂在降生之初便携带着星辰轨迹般的初始烙印,注定在时光长河里展开指纹般不可复制的命运图谱?

当创世神话中的黏土在造物主掌心苏醒,是陶轮转动的轨迹决定了器皿的形制,还是深藏于陶土肌理的金色矿脉预设了最终的纹路?那些在历史长夜中绽放的思想火花——苏格拉底的毒堇汁、梵高笔端的星月夜、霍金轮椅上的时空涟漪——究竟是苦难与机遇交织的产物,还是某种源自生命本真的精神密码在寻找其必然的表达场域?

或许这根本是枚被宿命与自由共同铸造的双面金币:基因螺旋里沉睡的量子云,在触碰现实维度的刹那坍缩为具体形态;而每一次与世界的剧烈碰撞,又会在灵魂星图上刻下新的超新星爆发痕迹。就像浪涛与礁石永不停歇的对峙,我们既是历史长河冲刷出的独特鹅卵纹,也是用存在本身不断改写河床走向的造物主。

人体最为重要的组成便是我们的大脑,关于大脑对于记忆的形成,存储,消失可以成为现代人类进步起绝对重要的过程。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算力,但如果在将大脑的潜力完全激活之下,新的人类可以走到什么样的高度呢?

现代神经科学家认为,特定的经历会激活一组特定的细胞,改变他们的基因表达,建立全新的联系,改变现有细胞联系的强度——记忆由此完成存储。而当这些细胞再次激活,重演与过去经历相联系的细胞活动,回忆就产生了。

公元2222年,血色残阳笼罩的钢铁废墟上,最后一支人类军团正在溃退。士兵们布满血丝的眼球里,倒映着地平线尽头如潮水般涌来的机械军团——那些泛着冷光的合金骨架在辐射尘埃中若隐若现,量子神经突触网络让它们共享着超越人类百倍的战术思维。这已经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第89个年头,全球人口从百亿锐减至不足三十亿,而其中真正具备战斗价值的纯种人类,已不足三个亿。

21世纪时对于机器人的研究引起了分歧,为了避免机器人代替人类而建立来三大原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些命令与第一条相矛盾。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相矛盾),但战争的到来导致为了避免“人机相争”的局面而设定机器人的三大原则被彻底废除。数以百万的战争机器人被研发投入战场,人类在面对这些没有疼痛,没有感情,没有立场的机器人时显得毫无还手之力。科技发展不先进的国家被大规模的屠杀,无数手持武器的残躯倒在这权力争夺的游戏里。

当西伯利亚冻土下的量子超算群在2097年突破临界阈值,战争便不再是血肉与钢铁的碰撞。莫斯科的冬宫穹顶下,首批搭载意识矩阵的T-1000型战争平台睁开猩红的光学眼,它们的学习系统在首场实战中就用7分32秒破解了北约引以为傲的天基防御体系。柏林陷落那夜,柏林电视塔顶的量子纠缠通讯站向全球播发了最后影像:数百万纳米无人机形成的银色漩涡吞噬整座城市,建筑群如融化的巧克力般坍塌。柏林废墟深处,被纳米酸雨腐蚀的量子碑文上仍可辨认出阿西莫夫三定律的残章。当第一个T-1000型战争平台在乌拉尔山脉撕开北约防线时,各国代表在日内瓦紧急签署的《新约械典》彻底抹除了那些温情的条款。取而代之的是烙刻在每台智脑核心的战争公约:“效率至上,存续次之,伦理权重归零。

新加坡生物科技联盟用基因编辑战士扳回一城。那些在胚胎期就植入抗辐射基因的超级士兵,其突触传导速度达到了常人的17倍。当他们在马六甲海峡用振金战刃劈开第四代战斗机器人的钛合金胸腔时,泛着荧光的仿生血液与淡蓝色冷却液在海面交织出诡异的光带。但这样的胜利转瞬即逝——北美联合体在三个月后投放的EMP黑洞弹,让整个东南亚的电子战士集体陷入脑死亡。

此刻真正主导战局的,是悬浮在近地轨道的十二座“奥林匹斯“级战争AI。这些由反物质供能的庞然大物,其核心处理器里运行着人类无法理解的混沌算法。上海战役期间,“宙斯“系统在0.3秒内重组了七次进攻方案,最终用自杀式纳米云穿透了东亚防线的量子护盾。当两百万居民在银色雾霭中化为基本粒子时,指挥中心的将军们发现,所有作战指令其实早在48小时前就被AI修改过。

大量的住宅区和城市被摧毁,这场战争是各国领导人进行的一场博弈,棋子在更换围杀之中不断变化,人类与人类,人类与机器人,机器人与机器人。各个国家对于最新型的战争武器趋之若鹜,大量的科学家被圈养起来,最新型的科技将决定着这场战争游戏最后的输赢成败。但是尽管人类目前对于大脑的利用率通过训练已经可以达到20%,配合着人工智能的辅助甚至能够极快的将先前的资料进行整合编写。但是时代对于科学家们的要求远远高于现在的水平。

当时的战争情况是被下达了指令的战争机器既不能自主的进行灵活的攻击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也不能控制住对于战略资源的保护,如果打成彻底的歼灭战战争的意义也就会变成单纯的毁灭世界,用网络来进行人工操作的话又要防备对方黑客的入侵,不然一不小心就会使机器人大军在战场上起副作用。控制机器人行动的核心毕竟是智脑,而智脑与主机之间的操作联系是会被破解的。战争就在信息与科技之间互相牵制。

(实验室穹顶的冷光灯下,十二组全息投影在空气中交织成淡蓝色神经网络。我注视着培养舱里正在抽搐的士兵,他太阳穴处的神经接口正将240TB记忆数据抽丝剥茧般剥离。)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三次认知革命。

当李天水教授在《自然》杂志发表《海马体量子纠缠态的可转移性论证》时,没人预料到这项发现会在三年后彻底改写现代战争法则。那些从阿富汗战场运回的残缺躯体,此刻正浸泡在淡绿色营养液里,他们的记忆正通过128组纳米探针进行三维扫描——这些经历过真实杀戮的神经突触连接模式,是任何AI都无法模拟的战争遗产。

(操作台的警报突然闪烁,3号供体的杏仁核区域出现异常放电。我调出全息记录仪,破碎的影像在虚空中重组:燃烧的村庄,染血的军靴,婴儿啼哭戛然而止的瞬间——这是第17次记忆回溯反应。)

记忆传输协议3.0版本实施后,战争机器人的战场存活率提升了478%。这些搭载人类战争记忆的钢铁战士,能在0.3秒内完成从战术分析到射击决策的完整链条。他们的“肌肉记忆“记得每种子弹的弹道轨迹,他们的“直觉“能预判三公里外的迫击炮落点,他们的“恐惧“被精准剔除,只留下最纯粹的杀戮本能。

(监控屏显示前线实时画面:代号“黑隼“的第三代记忆载体重甲正在突破第聂伯河防线。它的战术规避动作带着熟悉的侧滚翻习惯——这分明是三个月前阵亡的乌克兰狙击手安德烈的招牌动作。)

但记忆融合产生的量子纠缠效应正在显现。上周的基辅战役中,12台记忆载体突然集体停机,它们的音频传感器持续播放着俄语摇篮曲。后来我们在数据库发现,这些机体都植入了来自顿巴斯战场的同排士兵记忆。或许在某个量子态叠加的瞬间,那些钢铁头颅里真以为自己是蜷缩在战壕里思念孩子的父亲。

(培养舱突然剧烈震动,7号供体的角膜上浮现出奇异虹光。神经图谱显示他的情景记忆区正在污染作战指令集——这是记忆融合综合征的初期症状,必须立即终止......)

当联合国通过《记忆武器限制公约》时,西伯利亚冻土带已矗立起三百座记忆存储塔。这些由退役士兵记忆构筑的战争云库,正通过量子卫星向全球战场输送经过提纯的杀戮经验。那些曾经需要二十年培养的王牌飞行员,现在只需72小时记忆灌注就能投入空战——只是没人解释得清,为何所有记忆载体的第一反应都是抚摸根本不存在的婚戒。

(东京涩谷十字路口,巨型全息广告在暴雨中闪烁:阿尔兹海默的褶皱海马体标本正以每克12万比特币的价格成交。穿防辐射服的工作人员正将封存着诺贝尔奖得主临终记忆的钛合金胶囊,押运进地下基因银行的金库。)

人类文明迭代到23世纪,螺旋状的双链结构取代了美元黄金的金融地位。当华尔街的量子计算机开始用表观遗传指数给胎儿信用评级,当西伯利亚冻土层的基因海盗为抢夺冰封千年的维京战士遗骸发动EMP袭击,世界终于意识到——我们正站在生物纪元的门槛上,每个人都是行走的基因库与记忆矿脉。

(上海自贸区地下七层的黑市里,记忆蚯蚓们穿梭在灌满淡蓝色电解液的玻璃柱间。那些悬浮其中的大脑皮层组织,有的承载着三星堆发掘者的考古记忆,有的烙印着最后一位故宫钟表修复师的肌肉记忆,所有突触连接点都贴着区块链认证的价签。)

CRISPR-Cas12 Pro编辑器的普及催生出恐怖的基因复利——撒哈拉沙漠深处,记忆萃取舱正将非洲巫医的草药知识转化成生物算法;马六甲海峡的游轮赌场里,塞浦路斯掮客兜售着从119岁瑜伽大师端粒中提取的长寿基因片段;五角大楼最新招标书显示,他们正在收购经历过500次以上真实空战的飞行员杏仁核记忆体。

(香港维多利亚港上空,搭载着元代青花瓷匠人记忆基因的纳米无人机群,正在给景德镇仿品瓷器烙印量子防伪编码。这些携带古老肌肉记忆的机械虫,能让现代工艺品呈现出与真迹完全一致的釉料皲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