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PET瓶盖模具的定标会4

终于轮到了陈俊的讲解,李万羽不禁回想起第一次看到对方DFM报告的时候。

报告做的很详细,有整整四十页的内容,从最初的设计思路到后期的加工管控,以及到最终试制验证过程,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说明。

这么说吧,若是论报告的详细程度,在场四家竞标商中陈俊的报告是最详细最完整的。

可能有人会问,做出这么详细的报告,有没有可能会被宝隆集团完全盗用其内的技术理解,然后自己消化?

中低端模具应该是可行的,但是高端模具不存在这种风险。

首先,即便再详细这也只是一份PPT报告,这里只有设计思路,不代表有人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百分百复制出来。

其次就是后期的加工思路了,高端模具的加工,重点在于加工思路,编程要留多少量,加工环节是否只需遵从程序即可?刀具是否可以反复利用?

等等诸如此类的细节,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是无法成功的。

这也是欧美日可以用高端模具进行钓鱼的原因。

说句不好听的,我就是给你完整的模具三维设计图,你也未必能够完美复刻出来,即便复制出来了,那么等待你的还有注塑机调机的环节。

李万羽深吸口气,随后压下杂乱的想法静等陈俊的讲解。

...

陈俊很年轻,看着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这让在场资深的技术者不禁都皱起了眉头。

太年轻了......

“大家好,我叫陈俊,前面三家竞标公司的研发方案以及讲解,我觉得都挺不错的,就是讲解过程中专业术语有些多了,听起来太绕耳,他们可能没搞明白,其实这场定标会,真正能够做主的恰恰是前排这几位不是很专业的大佬。”

陈俊笑呵呵的眼神示意着柳崇云跟沈云等几人。

年轻人就要有年轻人的讲解方式。

“所以我就尽量以大白话说出我的研发方案吧,保证让外行也能听懂!”

听到这里,柳颜挑挑眉饶有兴趣的看着陈俊。

说真的,三场讲解下来,她是真的听困了,柳颜不懂技术,因此根本就不理解前面那三家的方案到底是什么,不理解也就无从判断,听来就跟天书一样。

现在这个年轻人竟然想着让她这种外行人也能听得懂,这就让她对接下来的讲解充满了期待。

柳崇云跟沈云也是觉得这个年轻人挺有意思的。

至少上来短短两句话就已经吊起了所有人的兴趣。

控场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今天的核心技术讨论点,举例说明的话,就好比我的一双手就是模具,我们需要把橡皮泥放进手中,研究如何用最短时间内捏出瓶盖产品。”

“当然,这个举例可能不太贴切,但核心思路是相同的。双手空间是固定的,所以每次使用多少橡皮泥也是固定的,这么说来第一个上台讲解的DGP公司的方案,他们的核心研发方向是,如何快速的把固定容量的橡皮泥材料用最快时间输送到手中。”

听到这里,DGP公司的郑泰秋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只见陈俊继续说道。

“那么在座各位可以想一想,左右都是固定容量的橡皮泥,你就是变着花样输送到手中,这又能减少多少成型时间呢?除非你可以把橡皮泥瞬移到手中。”

陈俊的大白话,让柳颜听得真真的,因此为了验证是否属实,她转头看向李万羽轻声问道。

“可以这么理解么?”

李万羽扯动嘴角,一脸无奈的回道。“差不多这意思吧...”

其实听着陈俊的解释,感觉这就是一坨狗屎,但细想一下的话,可不就是那么回事么。

DGP的金正阳厂长有些忍不住了,他出声反驳道。

“陈先生,你这种比喻很不恰当,注塑产品在成型过程中存在诸多元素,可不是像你所说的捏橡皮泥!”

陈俊挑挑眉,乐呵呵的回应。

“我的想法是尽量不要把问题复杂化,简单理解不好么?再说了,你们所说的油辅热流道系统,早在80年代就已经成熟了,优势是油循环加热可实现更均匀的温度分布,适用于对温度敏感的材料或汽车类大型模具。”

“当然,也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的确是要强于气辅热流道,但也要看用在什么产品上,所以不要说什么全新热流道技术,这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陈俊对DGP公司没有任何意见,但现在双方是竞争对手,你若想赢,打压对手是常规操作。

“年轻人,话不能说满,油辅热流道系统可不是像你所说的这么简单,你还是重点围绕着自己的研发方案讲解吧。”

郑泰秋面色有些不愉,但也没有说什么重话,只是侧面点出了陈俊年轻的软肋。

他话里的意思是,年轻人不要不懂装懂。

陈俊耸耸肩继续说道。

“那么继续我之前的话题,其实我们重工业每一次的技术突破,无外乎就是反复试错过程中得出的正确答案。”

“所以每一步的试错弯路不能完全否定,因为需要这种试错精神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我对DGP公司以及凯华公司的试错方案还是认为有些过于单一了。”

话语中点的很明白,这两家公司的方案,就是在试错。

这让郑泰秋的脸色越发难看起来。

“借用一下先前这位DGP公司人的话,塑料产品的成型过程存在诸多元素,那么只是单一的加快运输橡皮泥的时间或是橡皮泥捏出来后,加快拿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压缩成型周期么?”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要优化瓶盖产品成型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一个接力的过程,一整套完美工艺的诞生,就像是接力赛一样,是通体合作下的成功!”

“因此我分五点进行优化,第一是模具设计与热流道系统,一模多腔的设计需确保各腔充填平衡,否则部分型腔冷却不足会拖慢整体周期...还有模具进胶口尺寸的优化...”

“第二是模具冷却系统的效率,模温需控制在100-140°,并且要保证均匀冷却以避免局部过热,因此我会采用铍铜合金材料用于瓶盖镶件材料,铍铜合金的冷却效果如何,相信在座懂得材料学的人心里应该会有数...”

“第三,模具成型后自动化与后处理,免剪浇口设计,脱模摒弃传统的电动旋转抽芯结构,而是采用伸缩性斜顶结构及滑块结构的结合...”

“第四,注塑工艺参数,注塑速度与压力以及熔体温度,保压时间等等,都是这一次研发方案中的其中一环。”

“第五,注塑模具的精密加工,如何保证0.005mm公差?这就需要加工思路的转变...”

陈俊的讲解方式,前半部分用大白话把外行人带入进来,后半段再用浅显的专业术语进行讲解,尽管不懂的还是摸不着头脑,但至少可以一定程度理解陈俊的思路了。

这就可以了,其实说白了,重工业技术的突破,就是一次次的试错过程,而陈俊记忆中的财富就是,他可以绕开无数次的试错。

陈俊的讲解结束后,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思考中,即便是不懂技术的柳颜,柳崇云,沈云等人也在尝试消化着陈俊带给他们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