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落籍【灵应庵】

今日的【望仙台】,比前两日更是热闹,前来接取任务的人不知多了多少,不过,多数人都是衣领只有一枚太极图的记名弟子,许多人还不会御剑飞行。

听韩明说,这些人大半是各位师叔新收的弟子,道行还浅,只能在山上修行,只有修成一层《太极炼气诀》,《太极剑诀》,才能接取除妖降魔的任务。

除了打坐,采集药草、砍伐铁木等,也是这些人获取善功的途径。

不过,《太极炼气诀》,《太极剑诀》第一层只需要一千善功,最多十余日,这些人也就能下山除妖了。

到时候,才是等级道行快速增长的时候。

再次接了任务,石鸿御剑就走,仍旧是先去【舜井】汲水,四阶的灵水,石鸿可只有一月的份额,往后再想要,可就要拿师门贡献交换了。

照例是用【紫皮葫芦】取水,今日的【白脂玉瓶】就不能用了。

昨日把酒虫放入其中,石鸿就收到了提示,这酒虫竟然可以把四阶的【乙木灵翠水】转化为灵酒,只不过,要七日功夫。

石鸿为了灵酒,自然愿意等待。

取完了灵水,石鸿又御剑飞往【灵应庵】落籍,至于为什么要选这里,还是昨夜师尊半边神尼的提点。

这就不得不说石鸿拜师半边的好处了,毕竟是掌教,公平之外,自然也有偏向。

本来石鸿还打算在擅长炼丹、炼器、炼剑、制符、酿酒的宫观中选择一个落籍,师尊半边神尼特意提点,必然对石鸿最为有利。

以此,石鸿自然不肯错过。

说起【神话】秘境,法宝、飞剑之类,除了融入进【蜀山】秘境时,就形成的,要想得到,多半都是人为炼制的。

当然,并非都是人族炼制,有传承的精怪,也能祭炼。

这修真百艺,除了赚取修行资粮,炼制过程也能得善功。

修真百艺包含炼丹、炼器、制符、阵法、机关、请神、御兽、虫蛊、傀儡、炼尸、鬼道、毒术、幻术、巫术、风水、占卜、医术、相术、武功、炼体、房中术、易容术、鉴宝、灵植、酿酒、织造、灵厨等等。

甚至于凡俗中的琴棋书画,歌舞杂耍,医卜星相,土木建造,机械杂工,贸迁种植,斗酒唱曲,行令猜谜,五行八卦,奇门遁甲,农田水利,经济兵略,政治权谋,人情世故,都在其中。

不说铁匠祖师太上老君,缝纫匠祖师黄帝,窑匠(泥塑)祖师女娲娘娘,渔匠祖师姜子牙这些,本就是神仙中人物。

如木匠、石匠、泥瓦匠祖师鲁班,竹匠、篾匠祖师张班,剃头匠祖师罗祖,织布匠祖师黄道婆,画匠祖师吴道子,皮匠祖师孙膑,杀猪匠祖师张飞,厨匠祖师易牙,酒匠祖师杜康,这些人可也都位列仙班。

【灵应庵】落籍,并非半边神尼命令,而只是建议,其中自然也解释了缘由。

石鸿先得【摄鬼铃】、【铜钱剑】,又与具有神性的【百年桃树】结缘,石鸿成道的机缘或许与神道有关。

【灵应庵】主管的就是神道,武当周边就有几个土地神、山神、水神就是武当山册封的。

神道符诏都是从真武大帝处流出,册封的自然也是真武大帝属神。

石鸿仔细思量后,还是听从了师尊半边神尼的建议,毕竟,加入【灵应庵】也并非就不能修行其他技艺。

就比如酿酒,石鸿本就会酿造,灵酒,不过是酒方变了,用的材料不同,或许还有法力催动,只要有方子,有材料,人人都可以尝试。

当然,酿造出来的灵酒,效果可能不同。

【灵应庵】执事庵主是三代弟子清松道人,见石鸿前来落籍,清松道人亲自出面,为石鸿落籍。

神道,不是人人都能修行的。

香火有毒,凡人受香火之力,必被侵染,轻则疯癫,重则殒命。

封神之人,要么生前名扬一方,有大功德,百姓信服,死后封神。要么机缘巧合,得山神土地遗泽,以神道法物为寄托,生前履神职,死后归神位。

成仙、封神说不上好坏,毕竟,仙虽自由,不到天仙,必有劫数,渡不过,也难免身死道消。

而封神,代天履职,并不会有天劫。不过,封神后也并非就能安枕无忧,神道不自由不说,还要维护信仰,消弭天地劫气,甚至于,无人信仰,也要魂飞魄散,历代朝廷也有封神之举,改朝换代后,多半飞灰湮灭,甚至于沦落鬼道,为祸一方。

当然,先天之神,名扬三界众神,自然没有这个顾虑。

而活人封神还好,只要治下能维护好,还能到处走动,只不过神道法术要大打折扣。死后封神,就只能在神域走动。

神道法物难寻,活人想要籍此得位,少之又少。

武当传承至今,也不过是册封了些土地、山神、河神之类的小神。

而【灵应庵】的职责,就是记录这些真武大帝私神功过的地方。只不过,功过评定,还是要天上北极真武宫定夺。

神道全凭机缘,正因为如此,在【灵应庵】落籍的道士自然少之又少。

清松道人资质一般,在三代弟子中,也是垫底的存在。

如今寿元将近,好在一生有功无过,功德不少,以此得了祖师看顾,传下一道神道符诏,只等死后就能去武当山下的瓦房河村为水神,掌管瓦房河。

今日听道童说,内门弟子石鸿前来落籍,同为三代弟子,清松道人死后还要打交道。清松道人自然不会因石鸿道行低就怠慢。

何况,石鸿还是掌教弟子。

见了礼,清松道人开口问道:“师弟,你为何好好的仙道不走,要走神道。”

石鸿道:“师兄,师弟资质不算上好,与神道还算有一份机缘,请教了师尊,这才选择了【灵应庵】落籍。将来有一日,或许也要走神道之路。”

清松道人听了,点了点头道:“既然师弟已问的明白,师兄也就不再多言。”

落籍后,清松道人使一个道童,将文书送至【太和宫】,就算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