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但求闻达
- 三国:我父李严,再造炎汉
- 冷手冰指
- 2654字
- 2025-06-25 14:08:01
啪!身后传来竹简韦编绷断的声音。
李丰回头一瞥,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同窗学弟谯周,他又一次磨断了竹简的韦绳。
学童们的目光都汇聚了过去,紧接着就是堂上先生秦宓的训斥。
此处是益州牧刘璋治下,成都县中一间私塾,师长正是蜀中名士秦宓。
而李丰从现代穿越过来已有四载。
作为一个现代人,他也曾幻想过,利用自己的超前知识,搞发明,发大财,运筹帷幄,匡扶汉室。
但是现实是,自己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语言不通,又没有钱财,那些大人物更是一个也见不着。
父亲李严虽是成都县令,但也根本不理会他指点江山,只是怀疑他得了疯症。
以至于每次高谈阔论,都要被医官一通诊断,灌下汤药。
原来一个人没有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哪怕真的有能力,也什么都实现不了。
他成不了历史的书写者,甚至可能成为历史车轮上被碾死的一只蚂蚁。
一只从一千八百年后穿越过来的小蚂蚁。
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李丰选择了一条前世曾走过的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好在自己本身就是华西医院中医科的一名医师,《黄帝内经》等古籍的研读,本身就是专业的一部分,因此适应得很快。
历史上,李丰一直到三十岁,才因为诸葛亮要拉拢自己父亲,勉强当上了江州督军,对季汉政权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这一世,他要靠自身的学识,争取征辟的名额,出仕为官,辅佐丞相,改变季汉的命运!
实在不行,不是还有老父亲的关系嘛!李严不是大山,也算的上是一个小山包……
啪!是教尺打在后脑上的感觉!
“白日发梦!且勤读书!”秦宓先生面色冷峻,直挺挺地走了过去,路过的时候不忘了敲打一下自己。
不得不说,古代的教育方式真的很暴力。
秦先生的教尺几乎是每月一换。
旁边的学童多是出自官宦之家,向来瞧不起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的谯周,因此都幸灾乐祸。
谯周不敢直视先生,只是自觉地向秦宓伸出了掌心。
秦宓却没有伸出教尺,“谯周,你今岁十脩未给,又数次读断了韦绳。我便不再罚你,你且去罢。”
这韦绳是用牛皮所制,在此战乱时期已价格不菲。
何况秦宓先生不喜刘璋,多次征召,都称病不往,全靠此学塾为生,此举恐怕也是出于无奈。
但是李丰很疑惑,自己早就尝试过无数次,根本没有能让历史发生异动的能力。
而眼下这位当世大儒,史学大家,天文爱好者,《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今天却要辍学了?
这是何缘故?
兴许是这李丰在历史上本就是谯周同窗,但只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自己穿越而来,把李丰变成了勤奋学习的卷王,给这位未来的大学者太大的同侪压力,导致他手不释卷,韦编三绝。
想起每每老师表扬自己时,他一副不服输的样子,大有可能就是这么回事。
以谯家的条件,家里是不可能有书的。
一旦辍学,在家自学是没可能的,谯周大概率会就此消失在历史当中。
“先生,谯周束脩及韦绳之资,丰愿代出!”
秦宓转过身来,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一丝释然的笑容,但又很快收了回去。
一方面是对李丰高风亮节,帮助同辈的高尚人格感到欣赏,另一方面则是终于有人付钱了。
秦宓可没打算真的把谯周逐出门去,但不这样严厉,怎么能唤起仁者的恻隐之心呢?
谯周此时已经泣不成声,秦宓则去后堂取来两条新的韦绳,让李丰也过来帮忙,亲自教他们韦编之法。
李丰扶着竹片,注意到这份竹简是《尚书》中的《大禹谟》篇。
竹片上写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不正是刘备携民渡江之前的那句:“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君轻而民贵。”
这刘备当初又何尝不是一只能被轻易碾碎的小蚂蚁呢?
从织席贩履之徒到一方雄主,恰似大禹治水,看似势单力薄,但是为民出力,就能汇聚民心,以涓滴之力终成江海。
此时是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册封为魏公,加九锡,经历了赤壁之败后,又在濡须口和孙权刚刚打了个平手。
而刘备率大军入蜀帮助刘璋抵御张鲁,留关羽驻守荆襄。
张松、法正和孟达等人早就将益州地形舆图和城防情况都交给了刘备,百般劝说刘备取刘璋而代之。
刘备犹豫不决,不忍取同宗刘璋之地,不想张松和刘备的通信败露。
刘璋于是斩杀了张松,下令严守各处关隘,想要把刘备困死在葭萌关。
刘备用庞统之计,诱杀了白水关守将,兵锋已近涪城。
要不了多久,刘备就能拿下整个益州乃至汉中。
这“小蚂蚁”终能撼动天地。
李丰摆正竹片,“先生,这圣人之言。为何无人践行?”
秦宓手上一顿,韦绳“啪”地绷直,“非今人不行也,乃不知行也!”
李丰见秦先生有些生气,不自觉地往后退了退。
秦宓叹了口气,话语软了下来:“生逢乱世,吾辈书生更当自勉,安能因时运多舛而疑圣贤?”
“敢问先生,若是天下人皆不行圣人之道,独有一人勉而行之,此人能否拯救万民苍生于水火之中?”
“那是自然……”秦宓点点头,又猛然醒悟,“李丰,你莫非是在说那刘……”
“正是。”
秦宓低声说道:“切勿多言。别忘了张松之事。”
其实穿越到东汉末年,自己也不是非帮刘备不可。
但是想到这英雄辈出的三国要尽归司马氏,李丰就接受不了。
这天下无论归于哪个姓氏,只要能让天下万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那都可以享誉万代。
可这司马氏得位不正,把阴谋诡计搞成了国家统治的底层逻辑,直接导致的就是纲常崩坏。
此后五胡乱华、南北分裂的大乱世,早就在司马氏埋下的权谋毒种里。
司马氏亡的可不是汉和魏,亡的是天下啊……
而刘玄德(刘备的字)的理念和司马氏截然相反,即便他的行为有天真、有意气用事的一面,但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所以匡扶汉室,不为刘氏,但为天下,匹夫有责,见者有份。
大家听见了李丰的言论,都知道他在暗指刘备,学堂内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连平时最调皮的几个幼童都不出声了。
现在刘备在整个益州都是敏感词。
回到堂上,果然有人询问秦宓先生如何看待州牧与刘备的战事。
“众生勿虑。那刘备仓促入蜀,他的结义兄弟关、张二人尚在荆州。所赖二将乃是那黄忠和魏延。
黄忠年近七旬,纵有些武略也已是老迈昏聩。那魏延出身微末,不过一行伍走卒,岂堪大任?
益州牧已遣大将张任、泠苞、吴懿,于涪城领军阻击刘备,又闻孙权遣使张鲁,使其出兵奔袭其后。
刘备此时进退两难,又无粮秣供给,不日必克。”
秦宓把话说得言之凿凿,有理有据,众人都点头称是。
李丰却是知道结局的。虽然记不太清史书中的细节。
但黄忠和魏延的智谋和统率能力在关、张之上,而张鲁面临北面曹操的威胁,也根本不可能出兵。
张任的大军,必然在涪城迎来决定性的失败。
不过李丰没打算说出心里的想法,秦宓先生之所以说出这些想当然的推断,是因为还在刘璋的屋檐下罢了。
老师要是真的看好刘璋,怎么会躲在这里教书?
或许老师的想法和自己一样,安安稳稳地躲在城里做学问,等着刘备打败刘璋,然后再找机会出仕,是最稳妥的路子。
“夫子所言,依某之见,全然不对!”刚犯完错的谯周突然激昂地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