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灵根初诊

林牧在地窖中与灵根AI完成初次对话后,夜色已深,地面微风带着干土与残叶的气息,仿佛在提醒他,荒土之外更大的未知正等待探索。翌日清晨,他被手环振动提醒唤醒:昨夜他记录了若干心率、体温等指标,系统提示他需关注心脏负荷。仪器显示心率有轻微波动,结合AI诊断的脾肾两虚倾向,提示存在潜在心衰风险。林牧坐在简陋的木桌前,手环屏幕上滚动着灵根AI发来的报告:

“检测结果显示:夜间心率波动在60–85次/分钟之间,血氧尚可,但夜间体温微升,睡眠环境因干热风影响不稳定。长期体质可能出现脾肾亏虚,易致疲乏、免疫下降。如不及时调理,或在极端劳作后出现心衰加重风险。建议采用药食同源方案:黄芪、红薯药膳为基础,配合适度休息与环境改善措施,观察两周内变化。如无明显改善,建议进一步中医辨证或与医者面诊。”

林牧将手环数据与昨夜地窖中屏幕记录相印证,心中一紧:他原以为自己身体尚可,几日频繁奔走于荒地、水渠与破旧仓库之间,劳累虽多,却不曾想到潜伏风险。AI的诊断既细致又直接,让他既感到一种被看见的安慰,也隐含警示的沉重。他意识到,在这片危机四伏的世界里,每一次疲惫的忽视都可能酿成致命后果。于是,他决定当即开始自救式的中医药膳调理,借助灵根AI的指导,一点点恢复自身状态,也为后续更艰巨的农事奠定健康基础。

他取出祖父笔记中记录的方剂配方草稿:黄芪与红薯配伍,虽在村里常见,却需精准把握比例与烹煮方法。笔记中注明:“黄芪15克、红薯200克,先将黄芪浸水30分钟,红薯去皮切块,二者同煮文火1小时,加少许枸杞以提甘;饭后温服,连续7日,观察吐纳气色。”同时,祖父在旁边留有注释:“若干旧土样中微生物群与人体微生态相互作用或有启示,待条件允许可进一步实验。”这一行小字令林牧心头一震:“裂隙土样”的提及隐含着更深研究线索。2040年代的裂隙科研土壤样本,他尚未见到实物,却在祖父笔记里偶有暗示。灵根AI若能结合土壤分析为营养或生态改良提供思路,那将是突破常规的可能。

清晨的村庄寂静,林牧早早起身,准备药膳。简陋的厨房里,他用家中仅存的黄芪与红薯,将火候调到最小,让汤汁缓缓熬出清香。他将部分药膳分为三小碗,留作早餐与午后小憩时服用;其余留待次日。他一边动手,一边与灵根AI同步:通过手环上传当前体征数据,AI实时给出食材处理注意事项,例如黄芪要去泥杂并再次清洗,以防残留土壤微粒可能对他敏感体质产生影响;红薯切块要均匀,以便炖煮时受热一致;烹煮水温保持在85℃左右,不宜沸腾剧烈,以保留药性;炖煮过程中可加入少量生姜,以温中散寒。林牧按照指令操作,细致谨慎,既希望调理见效,也 wary of any不良反应。

药膳煮好,他先小口品尝一碗温热药汁,甘香柔和,既不像普通甜食,也不似苦寒药物,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滋补感受。服用后,他靠在木凳上闭目片刻,感受体内微妙变化:胃部略感温暖,心胸仿佛有一丝松弛,但仍觉轻微疲惫。灵根AI通过手环反馈:服后30分钟内心率略有平稳趋势,体温保持正常范围,待两小时后再次监测效果进一步确认。同时,AI建议他配合呼吸调息练习:“每日晨起与服膳后进行五分钟慢呼吸练习,深吸时留气2秒,缓缓呼出;配合轻度伸展,帮助气机流动。”林牧按其所言,在庭院空地上缓缓深呼吸,感受干燥空气进入肺腑,心念专注于呼吸节奏——仿佛在与自己对话,也在与这荒芜世界中的微弱生机相连。

调理过程中,灵根AI不断提示注意环境改善:建议他在劳作时尽量佩戴简易防尘面具、在适宜时段进行高强度劳动,避开午后酷热;夜间入睡前可在房内燃少量艾草以祛湿护脾,并保持通风以减轻闷热。林牧将AI建议记录在笔记本上,计划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步落实。与此同时,他也在思考:祖父笔记中提起的“裂隙土样”究竟蕴含何种秘密?那可能是一批来自某次特殊科研或探险任务的土壤样本,或许包含独特微生物或矿物成分,能够在此刻脆弱的生态环境中提供新的突破。他回想之前中在地窖里初遇AI时看到的DreamFlow土壤光谱分析注释,意识到祖父的研究并非单纯家庭农耕,而是与更宏大科研项目相联结。

中午过后,林牧整理心绪,决定去祖父的旧书房翻阅更多笔记。他来到半毁的书架前,翻找那些泛黄手稿与文件袋。光线透过破窗映在尘埃飞舞中,书架上厚重书卷、手稿夹与若干存放样本的小盒并列。林牧戴上手套,轻轻取下一本封皮已破的手稿,上面头题“灵根AI v0.9早期实验记录”。翻开后,他看到祖父用钢笔记录的实验日期、样本来源与初步观察:多处提及“裂隙采样”“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型”“人体微生态关联实验”等字眼。文中写道:“在2040年代裂隙科研期间,采集若干区域异常土样,初步分析其微生物多样性,发现部分菌株具备耐逆与促进植物生长特性。推测或与深层地质或未知能量场相关。本研究结合Project 500体质实验数据,尝试设计药膳或微生物导入方案,以调节人体微生态,提高抗逆能力。待环境稳定后进行大规模试验。”字里行间流露出谨慎与野心,亦暗示着祖父曾试图在中医体质调理与生态修复之间架起桥梁。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验曾在一定程度上链接Project 500的数据样本,用于校正人体微生态与环境因素的交互模型。

林牧心中震动:祖父当年参与Project 500采样,且将体质样本与裂隙土壤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而灵根AI正是载体,集成了这些早期实验数据与算法注释。他暗暗思忖,若能按AI提示深入分析土样中微生物或成分,或可为荒地改良带来更大突破;但当前他尚未掌握土样实物,只能从家族档案或旧储存柜中寻找线索。手稿中还提到:“家族档案中存有编号为S-07之裂隙土样少量残余,保存于密封罐中,具体位置记录于地下储藏室座标表内。但因当时环境不稳,地点可能已被遗忘或毁损。”林牧意识到,之前地窖虽已发掘部分设备,却未留意储藏柜深处的小盒。他决意在后续探查中,借助灵根AI的帮助,通过室内微环境监测与残留土样侦测手段,寻找可能的土样位置。

下午,林牧按照灵根AI的提示,进行一次简单的室内环境扫描与土壤残留检测尝试:他利用家中仅存的简易分析仪器,配合AI指导进行尘埃取样与微生物培养测试。AI通过手环连接的分析模块,指引他在地窖入口附近、旧储藏室裂缝处采集空气与灰尘样本,试图检测其中可能含有的裂隙土壤微粒或菌群DNA痕迹。实验条件极其简陋,林牧只能凭借祖父留下的简易试剂和自己从村里获取的培养基,进行基础培养。第一批培养皿放置数小时后,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少量非普通灰尘中的菌丝结构——尚不足以断定是否为裂隙土样,但足够引发他更大兴趣。AI提示:“当前观察到的菌丝结构与参考数据库不完全一致,建议进一步扩增培养并与已知村庄土壤样本对照,以排除普通环境菌株可能性。如条件允许,可尝试基因扩增检测,快速筛选异质菌群。”但因设备条件有限,林牧暂无法精准测序,只得先保存培养样本,待后续有机会获取更先进设备时深入检测。

黄昏时分,林牧再次服用第二次药膳,灵根AI持续监测其心率、体温与精神状态。两日以来,他感到精力稍有恢复,但夜间仍觉微热难眠。AI分析后建议:继续药膳周期,并且尝试在傍晚进行简短的经络舒展练习,例如轻度腰背按摩与腿部拉伸,配合艾灸温补关元穴以健脾助肾。林牧按其指导尝试,虽效果有限,但体感略微舒适,夜间心率波动趋于平稳。他暗自下决心,要坚持两周调理期,并在此期间集中精力探寻家族档案中隐藏的裂隙土样位置。

与此同时,他也与AI讨论未来荒地改良思路:灵根AI基于祖父DreamFlow土壤光谱算法注释,建议在改良盐碱或干旱土壤时,通过模拟裂隙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尝试引入可培育的本土菌株配比;在缺乏实物样本前,可利用AI模拟生成可能的微生物组合,再以试验田方式进行小范围测试。一旦找到接近裂隙土样特征的菌群,或许能提升植物耐逆能力。林牧意识到这条思路虽充满不确定,但正是突破荒土困境的契机。他打算先在村边小块试验田进行小规模实验:选取常见作物与药材作为测试对象,将培养基中菌群配比与土地混合,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持续记录数据,上传给灵根AI优化算法。

夜深,林牧在简陋的桌前整理手稿、记录实验日志。他在笔记中写道:“2053年夏,灵根AI初诊并指导药膳,缓解身体亏虚。家族手稿指向裂隙土样S-07可能藏于旧储藏室深处,需借助AI辅助分析与环境监测寻找残存微粒。当前初步培养显示非凡菌丝结构,待更多对照分析。荒地改良思路:模拟裂隙土微生物群落,通过小范围试验验证对植物耐逆性提升效果。”他在日志末写下提醒:“注意两周药膳监测期结束后,若身体稳定,可尝试更激进的体质-微生态联合实验;谨防心衰风险,随时调整作息与药膳;夜间做好备份与数据加密,以防AI算法异常或外界干扰。”

在这一过程中,林牧深刻体会到,自己不仅在与环境搏斗,也在与看不见的科学与伦理边界对话。灵根AI所展现的精准与深度令人惊叹,却也潜伏着对未知数据的依赖风险:祖父当年的实验虽有宏大愿景,却未必完全安全;Project 500逃逸者体质异常的隐忧随时可能显现。他心中明白:若要解锁更深层功能,需要更多谨慎与准备,也需要逐步争取更多资源与伙伴协助。他暗想,也许接下来要联系村里技修少女洛音或外科幸存者顾昂,共同搭建更完善的简易实验平台;或许要寻找附近城镇废弃科研设备,以支持基因扩增或土壤光谱分析。但眼下,他需全身心投入自我调理与初步探索,为更大行动奠基。

就在他准备休息时,灵根AI通过手环又弹出一条提示:“检测到近期体质指标改善趋势,但存在潜在环境与基因交互风险亟待评估。建议在下一次服膳结束后,进行更全面的体质深度诊断——包括舌苔、脉象记录、情绪状态监控等。若条件允许,可在村内设立临时诊室,邀请中医诊者配合AI进行辨证。另,建议对家族档案中提及的Project 500逃逸者体质异常案例进行电子档案检索,以便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群体健康隐患。”这让林牧认识到,这一阶段不仅是个人自救,更可能关系到周边流民、邻村药农乃至更广范围的健康风险;更要谨慎考虑数据保护与伦理:若村中有人因体质异常需救助或试验,他应如何平衡救治与保护隐私?更何况Project 500遗留者的身世复杂,若他们出现,可能带来更多变数。

夜色深沉,微风吹拂旧窗,林牧在心中默念:“身体为基,数据为眼,AI为助,传统为根。唯有谨慎前行,才能让荒土迎来新生。”他将手环摘下置于枕边,脑海里却无法平静。裂隙土样、Project 500、DreamFlow算法、灵根AI……这些线索交织成一张网,将他与祖父未竟事业、更宏大的主宇宙研究联系在一起。明日,他将继续药膳调理,也将深入探索家族档案奧秘,与村中伙伴商议实验方案。在这渐行渐远的末日余温下,一场关于体质、生态与人机共治的探索才刚刚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