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机器立心(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蓝图系列)
- 朱松纯
- 1135字
- 2025-07-03 17:11:22
推荐序三 具备“心”和“理”的硅基智慧生命体,将如何与人类社会共生
饶 毅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工智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家都感受到它可能带来人类生活的变化,甚至有观点认为它会带来人类文明的变化。对此,有欢欣雀跃者,也有忧心忡忡者。很多人希望人工智能的专家们能够把未来讲清楚。
完成这个任务可能不是非常容易,一方面预测未来从来都是难事,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显然还有很多争议。
北京大学的朱松纯教授长期在全世界的人工智能学界享有声誉。从中国科技大学顶尖的学生,到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的著名教授,松纯在计算机科学和终于起飞的人工智能领域都出类拔萃。
我自己是生物学家,虽然是神经生物学,涉及脑的科学,但我是坚定的还原论研究者,把复杂的脑简化为细胞、分子、基因,我相信还原到简化可以推进对于脑的理解。但是,我们当然也知道迄今已有的还原论可能在生命科学领域最难以完全攻克的就是脑。
松纯的著作刺激人们思考人工智能与东西方哲学体系和智慧的深层互动、融合,这并非仅是科学技术的探索,而是对人类自我意识和道德体系的全面再认识。
松纯在长期的研究生涯中追寻通用人工智能的“心”与“理”。他提出机器的“理”是外界规则的约束,而“心”则是自主的智慧,蕴含人类的价值、道德、善良、真诚等终极智慧。他认为这一思想背后的哲学基础是阳明心学中“心即理也”的理念:人类智能的核心,不在于知识的累积,而在于对价值、伦理和人性的高度诠释。通用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而应成为能够与我们共情的伙伴,共同守护并发展人类文明。
松纯带领我们思考了一个深远的问题:如果人工智能能够成为具备“心”和“理”的硅基智慧生命体,它们将如何与人类社会共生?是否可以让这些智能体具备人类的善与美,成为“与人类终极互惠”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成为冷漠的、纯工具性的存在?他认为,这不仅需要技术的提升,更需要科学家具备极高的哲学责任和使命感。
如果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书中提出了我们应如何赋予人工智能以人类最高的智慧与品格,如何制定合适的伦理规范来约束其发展方向,如何让人工智能与人类共生共存、守护人类科技文明?
松纯的新书不仅是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总结,也是对人类文明跃迁的呼吁。他通过东西方文明智慧鼓励我们深思“心”如何在智慧体中生发——这种发自本心的驱动力将是未来智能体超越任务执行、迈向自主创造的关键。
人工智能的研发者,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抱有责任感的人,都可以从这本有争议、有刺激性的书中读到一些可以思考的问题。至于现在是否就应该迫切地考虑维护人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处,松纯所描绘的碳基人类文明与通用人工智能和谐共生的大同世界是否存在,人类文明的跃迁能否实现,应该由每一位读者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