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一点说明
1981—1988,我怎么开始研究“性”
无心插柳
研究之始:看,有设计地看
问卷调查,蹒跚学步
贵人相助
1987,社会性别理论的虹吸
论述女性的性权利
提出“性与性别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中的性生活
1988,从历史学到初级生活圈理论
性的载体,不是个人而是“圈”
性的差异是初级生活圈的建构
理论意义与学术论敌
1988—2004,从性学走向性社会学
“性”为什么值得研究
可怜天下夫妻情
从“性科学”脱颖而出
1989—2016,互动的性权利
从我遇到的故事说起
2008核心观念:性的人权道德
2016:性权利的新解
1990—2010,预防艾滋病,我的参与和体验
初涉“界河”
专家一度
学相异,人和合
1991年以降,致青春
七次调查:大学生的性
2010:调查全国少年之性
中国独一无二:“单性别成长”
性教育:理念为先
90年代:性关系研究
当今的二奶
专偶制剖析
1993,论证中国的性革命
发生的时机与背景
独生子女政策=性革命之母
总结与展望
1995·2006·2012,全性的概念确立
我的一波三折:性·性存在·全性
全性的基本命题与理念
全性的逻辑构成
1996—2018,反思调查与“论方法”的构建
学统计的感悟
求真的执念:绝不“假数真算”
社区考察与相处调查
求异法:《论方法》一书的精髓
生命在于质疑:挑战时髦学术
1997—2010,我在红灯区
怎么想起研究这个
倾心之作八本书
国内外的主要理论
我的纠结
1997—2018,性骚扰与性暴力研究
性骚扰:话语建构与主体建构之悖
性暴力问题深究
性的情感苛政
2000—2015,世界领先:四次全国总人口的性调查
世界领先,有目共睹
为什么能够代表全中国成年人
调查方法:我将心比心,你实话实说
善始善终2015
2005·2011,性社会学,自立于学术之林
实至名归:1993年研究所诞生
2005和2011:本学科的确立
42辑之多的《研究通讯·研究丛书》
我们师门:非孤独,乃独处也
2006年始,学术回馈社会
社会培训:举步维艰
提篮小卖:我和李银河的巡回讲座
奖掖新人与抱团取暖
教学相长:专业培训与邂逅“性技巧”
缘聚:我的草根朋友们
2007,主体建构论的萌发
基本的表述
理论来源与认知意义
主体建构的社会性别新论
2008年起,反思西来理论
西化:随波逐流20年
反思西方理论:南橘北枳
本土化:坐井观天还是酸葡萄心理
2010,思维方式比理论更重要
光谱式思维
个体差异大于整体区别
四步条件分析法的研究思路
从“公理判定”走向“多维建构”
整体论之殇:全性之全景
2012,性与社会变迁
社会变,性才变
性,是如何被政治斗争利用的
价值观:“三国演义”中的我们
2013,“性化”理论的建构
21世纪中国的性化
性化与社会性别
性化的意义与理论分析
2014,阴阳:本土性别之构建
阴阳与性别:中西方的差异
男尊女卑之基:女性被五种身份封死
《金瓶梅》:女性的性竞争
殊途同归:社会性别理论与阴阳哲学
2014,阴阳哲学中的“全性”
儒道佛的性哲学
火之弱:男人的“恐阴情结”
水之情:女人的“惜阴意识”
2015,主体建构论的确立
性,只能由主体来标定
主体建构论的哲理化表述
全性的主体建构
主体建构论的普适性
最根本的主体建构
2014—2018,播下另类的种子
“民间性学”登上大雅之堂
老年的性,不都是性的老年
《我在现场》:研究者的心路历程
2017,理论探求不负勇往
决定论的各种理论
建构论的视角
互动论种种
我的多元共振视角:性风采研究
宿命:“野路子”,难归顺
2018,更进一竿:性的社会空间理论
生活世界:性的理想、底线与景深
性制度的社会空间
合谋:性与制度的互构
2019,刨根问底,继往开来
基本假设必须重构
性研究的元矛盾
性社会学的元问题
方法论的再出发
我的未竟之业
附录:一个性社会学家的自我修养
更新时间:2024-04-22 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