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性与性别的生命周期”

在我追随和套用西化的社会性别理论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抚今追昔,我觉得“性与性别的生命周期”这个我独创的命题及其论述,是我在这个方面足以居功自傲的一个研究成果,所以呈现于此处。(4)

性的生命周期并不是指人的自然生命过程,而是指人的一生当中,在性方面会出现哪些情况、何时出现,其实是由社会的性文化来制约的,是社会为个体在性方面的发展所设置的定轨。个体在性方面的发展与这个社会的定轨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就是性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生命周期理论不是生物学而是社会学,不是“本质主义”而是“建构论”。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做出种种具体规定,来制约一个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中的性方面的发展。这些规定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年龄来设置的。任何个人如果在生命的某一周期里违反了社会所设置的这样的定轨,就会受到社会的各种制裁。

同样,社会性别也不是生下来就如此,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社会与个人不断相互建构的结果。尤其是,生物学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任何一种性少数与异性恋存在显著差异,所以他们/她们仅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少数人群而已。

所以,一切对于“男性”与“女性”的描述,都不得不加上一个生命周期的限定。我们在两小无猜的那个阶段,也曾经没有后来所说的那种社会性别,到我们成为“老小孩儿”的阶段,社会性别也会混合起来甚至倒转过来。君不见,生龙活虎跳广场舞的基本都是大妈,几乎没有本应是刚强铁汉的老头子。

由此说到“性”上面来,在我们的一生中,可曾真的有过一种不变的“男人之性”或者“女人之性”?这个标准其实是随着年龄而变化的。因此,我们在讨论诸如“性健康”之类的话题的时候,究竟是在谈千百万人的生活实践,还是在做概念游戏?难道可以用20岁的人的标准来衡量80岁的人是不是性健康吗?

从无性到无性

在传统中国,性的社会周期首先地和主要地表现为,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一个从无性到有性再到无性的过程。

青春期之前的少儿被社会强制地规定为“无性人”。社会不仅拒不承认少儿也同样可能出现性反应,可能做出性行为,而且把所有出现性反应和性行为的少儿统统视为“反常”,甚至认为是“思想品质问题”。

到了青春期,人人都会出现种种性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社会不得不承认,从此时起,人开始有性了。但是社会创用了“性成熟”这样一个社会意义上的概念,以便制约任何可能发生的越轨行为。其反义词则是“青苹果”。

到了婚恋时期,社会又对个人的所有择偶行为做出了种种具体规定。它们的实质意思就是,可以求爱或者求婚,却不可以寻求发生婚前性行为。

到了结婚以后,社会不仅承认人是有性的,而且鼓励人们为了生儿育女而过性生活。但是人到老年,社会又规定个人应该重返无性状态,至少是不再有性交合。

“男尊女卑”,何时开始

人们都知道,在上初中之前,女孩子往往比男孩子更加自信一些,因为她们往往伶牙俐齿、乖巧可爱,足以从大人的怜爱中获取更多的肯定。男孩子则相反,往往由于调皮捣蛋而被大人斥责为“七岁八岁狗也嫌”;或者因为吃得多而被贬低为“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可是,为什么从初中阶段起,女生与男生的自信心开始此消彼长?为什么到了高中,女生普遍开始自卑?为什么到了18岁以后,大比例的女性开始追求“小鸟依人”的“淑女”形象,而另外一些女性则物极必反地宣誓“不婚不嫁”?

总之,女人为什么越长大越自卑,而男人却越来越自豪?很多人从社会制度方面来分析,却往往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性发育。

初中阶段正是女孩儿青春期伊始,月经初潮往往给她们带来负面的影响。直到2010年,这样的女孩子在中国14岁到17岁的少女中依然占多数。这是因为,经血一直被认为是肮脏的,来例假则一直被认为是“倒霉”,至少也是添乱的“大姨妈”。这严重地挫伤女孩子此前的自信心。我在讲课中就曾经遇到女生直言不讳:“说男女平等有什么用?男人有我们这种拖累吗?”

可是,男孩子就真的没有“月经初潮”吗?那么,首次遗精是什么呢?不也是莫名其妙地从自己的身体里流出某种未曾相识的液体吗?男人在以后的大半生里,不是也常常遗精吗?这不也是一种“例假”吗?与来月经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唯一不同的是,男孩子的性发育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或明或暗的鼓励,诸如“有种啦!”“该娶媳妇啦!”,结果他们的自信心从此被激发出来。

那么,有没有一些男孩子像女孩子那样,在首次遗精之时惊慌失措、忧心忡忡呢?当然有,直到2010年也仍然占一定比例。可是,他们的这种烦恼能向谁述说呢?父母与长辈会骂他“没出息”,男伙伴们会耻笑、讽刺、嘲笑,甚至把他暴打一顿。结果,男孩子的这种烦恼就被压抑住了,被封锁住了,被羞耻化了,而且他们正是在被斥骂的不断“锻炼”中,大多数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男子汉”。

随后,男女都进入婚恋期。姑娘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自己努力奋斗下去又有什么意思呢?最后还不是当老婆、生孩子、养孩子?看看自己的母亲,不就是这么过了一辈子吗?结果,女性的自信心越来越弱。反之,小伙子们却在婚恋期内看到了自己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儿孙满堂的锦绣前程,自信心当然会越来越强。

总而言之,少男少女都有“首次流出”,都可能因此而自卑;但是千年的社会传统,对此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解释,对他们和她们进行了背道而驰的培训。如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就从青春期开始,被如此这般地培训出来了。

再长大之后,在这样的社会定轨的制约之下,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在一生中经历一种“男女互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