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春秋 战国的间谍活动(13)
- 尔虞我诈:中国古代四千年谍海风云(全集)
- 赵英
- 4741字
- 2017-11-27 14:37:23
五国伐秦之师,各怀异志,逗留在荥阳、成皋一带,没有进展。齐国为了伐宋,把定陶给了李兑,平陵给了孟尝君,私下还与秦勾结。赵、魏也在暗中联系。秦国也在破坏五国联盟。魏国始终在动摇。苏秦从魏国写密信给燕王,已看出孟尝君想变,但希望齐国先变,这样才能激怒“三晋”反齐。苏秦对齐王企图联秦十分清楚,他此时尚未被齐王识破,与齐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苏秦在密信中要燕昭王派人与孟尝君、韩徐为联系,坚定攻齐之约,而对反对攻齐的李兑,则不要与之言事。苏秦还劝燕昭王不要当攻齐之先锋,不要公开议论攻齐之事。他的意思是让赵、魏首先攻齐,而燕国随后。这封密信中还有一句话,显示出外界反映苏秦已不受燕昭王重视了。实际上还是老问题,苏秦一再延缓攻齐,已引起了燕昭王的疑心,所以才有前面的燕昭王扬言攻齐。在这关键时刻,苏秦的密报效果可想而知了。
公元前286年,齐国终于召韩夤为相,实现了齐、秦合作。于是第三次伐宋。这一次恰逢宋国内乱,齐灭宋。诸国震动。魏国首先献河内、安邑给秦国以求和,并拘禁了苏秦。齐国派苏厉去游说,才放他回齐国。
公元前285年,秦将蒙武攻齐河东。秦、赵会于中阳,和楚会于宛,都在酝酿伐齐。这时乐毅以赵相国的名义伐齐取灵邱,燕国仍未露面。苏秦曾写信给赵王,分析形势,要赵王还是与齐联合。此时苏秦仍在用两面手法蒙骗齐王。齐国派田章把阳武给赵国,派顺子为质。赵王想和了,但秦国不干,要增兵四万助赵攻齐。
公元前284年初,燕昭王去赵国,最终确定了五国的攻齐之局。乐毅率五国之兵攻齐,先从燕境攻齐北部边境。齐闵王过于信任苏秦,认为燕绝不敢攻齐。注意力集中于济西正面战场,“悉起而距军乎济上”。乐毅乘其无备从北线大举攻入,齐军溃不成军。苏秦的间谍面目暴露了,被车裂,死时年约五十岁。
与战国时其他游士不同,苏秦虽不无为自己打算之处,但终其一生是为了一个目标:使齐国疲惫,放松警惕;使燕国免受齐、赵等国的进攻;为燕灭齐创造战略条件。后人称其为“燕之尾生”[5]当不是过誉之词。
张仪等游士的间谍活动很大程度上仍是由个人设计、策划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苏秦的间谍活动则是君臣共同策划的,持续不断地为了一个国家战略目标而努力的长期战略间谍活动。主子与间谍在如何开展活动,以及间谍活动的方向上不断交换看法,不断排除疑虑。君主与间谍保持了不断的联系,并且为间谍活动进行了掩护。
从苏秦的间谍活动中可以看到,其他各国也通过派倾向于自己的人到对方做官来推行自己的政策。这些间谍为了自己的主人,都尽力影响所在国的外交路线,并由此而引起诸侯国的剧烈斗争。苏秦是其中的佼佼者。
苏秦的间谍活动有以下特点:
1.公开的外交活动与翻云覆雨的秘密外交相结合。在他答应某国之时,也就是他与另一国家达成反对某国盟约之日。苏秦外交手腕灵活,双管齐下,在双方都押上宝,再视情况变化而定。
2.战略目标的坚定与执行战略的灵活相结合。兴燕弊齐,是苏秦不变之终生目标。为达这一目的,他先是让齐攻宋,使其陷于孤立,后又使赵、齐交恶,接着又唆使齐、赵攻秦。总之,在战略大目标下,可以发挥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从苏秦给燕昭王的信中可以看到这一点。间谍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往往对间谍活动细节干预过多,甚至生疑。其实对高级战略间谍的活动不赋予极大的自由度是难以成功的。燕昭王不愧是招贤纳士之君,最终还是让苏秦放手去干了。
3.苏秦时代的间谍活动,在间谍与间谍间也关系错综复杂。李兑、楼缓、孟尝君都是亦政亦谍的人物。这些人物或相互攻击,或相互勾结,掀起阵阵波澜。
4.苏秦以对所在国最有权威之观察家身份,向燕昭王建议时,往往提出上、中、下三策。大间谍不光是简单地反映所见、所闻,更要反映自己深入分析、观察后得出的具有理性意义的看法。苏秦的书信是在他死后大量泄露出来的,上面只是做了一个初步分析,今后仍值得深入研究。
对苏秦及其时代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五国攻秦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五国间进行着你死我活、钩心斗角的斗争,根本无法一致对秦。我们也看到秦国瓦解五国之盟的间谍活动。五国中齐国势力与秦国相抗衡,地理位置又比秦国对其他国家威胁大。五国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苏秦活动能够成功的客观基础。苏秦和张仪一样是善于利用战略形势的人。
苏秦的活动最后导致齐国几乎覆亡,对改变战国时期列国力量对比起了很大作用。由于五国间的矛盾,以齐为主力合纵联合攻秦始终未成功。乐毅攻齐之后,齐国元气大伤。这使秦国得以利用可乘之机,先对“三晋”中较弱的韩、魏两国下手。苏秦的活动,为我们揭示了“山东六国”何以挡不住强秦的另一面的原因。“山东六国”不像贾谊《过秦论》中激昂慷慨地讲的那样,有能人贤士,有堂堂正正之师。所谓能人贤士往往是别有任务,心怀鬼胎的游士;所谓堂堂正正之师,常常是各怀异志的乌合之众。“灭六国者六国也”,贾谊这句话倒是讲对了。
第十四节 火牛之阵
苏秦在列国间为燕国大肆进行间谍活动时,燕国也在乐毅的策划下整军经武,准备以武力报复齐国。
乐毅是曾当过魏文侯的将军的乐羊之后。乐毅喜欢研究用兵之道,曾受到赵武灵王的重用。赵武灵王在“沙丘之乱”[6]中死去,乐毅离开赵国,到了魏国。此时燕昭王正以黄金台招天下贤士,他就又到了燕国。乐毅在燕很受重视,被封为亚卿。
公元前285年,燕昭王认为伐齐时机已到,找乐毅来商量伐齐之事。乐毅周历诸国,目光深远,他说:“齐国曾称霸于诸侯,地广人众,单独攻齐是不容易的。大王一定要伐齐,不如约赵、楚、魏一起干。”燕昭王于是派乐毅到赵,派其他使节到楚、魏等国联络伐齐。齐国处于四面受敌的地位,这中间苏秦的间谍活动颇见功效。秦国也乐得利用这一局面削弱东方劲敌。
公元前284年初,燕昭王亲至赵国,与赵王进一步敲定了此事。秦王、魏王、韩王也进行了会商。燕昭王觉得终于能扬眉吐气了。乐毅被任命为上将军,率燕军精锐倾国而出。秦、韩、魏、赵等国也一起出兵。乐毅还被赵王授以相国之印,统一指挥五国之军。
齐国派将军触子率军迎击乐毅统率的五国之师。两军决战于济西。乐毅乘齐国不备,从北线发动进攻。齐国手忙脚乱,北线崩溃,济西决战也随之失败。五国开始分享齐国这块肥肉。
赵国进攻河间;魏国进攻原宋国之地;乐毅亲率燕军穷追齐军至临淄。此时楚国以救齐为名,出兵救齐。齐闵王以为有了救命稻草,就任命楚军将领踔齿为相。没想到踔齿反而杀了他,夺回了被齐国抢去的淮北之地,并与燕军平分了齐国被占土地和财宝。燕昭王亲自到济上劳军,并封乐毅为昌国君。
乐毅指挥得胜之师,半年之间攻下了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尚在齐军手中。莒人立齐闵王之子法章为襄王,战争处于久攻不下的状态。这时有人对燕昭王讲乐毅的坏话:“乐毅智谋过人,转眼间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未攻下的只有两座城了。并非燕军攻不下这两座城,这两座城之所以三年不下,因为乐毅想仗兵威而慑服齐人,在齐国南面为王。如今齐国已服,乐毅还没有称王,因为他妻、子还在燕国。但齐国多美女,乐毅对妻、子也将忘记,愿大王早作打算。”燕昭王听了,摆酒大宴群臣,当众痛斥那个对乐毅放冷箭的人,并命武士将那人推下去斩首了。
燕昭王赐乐毅妻王后之服,赐其子公子之服,让燕相带兵护送到乐毅处,并封乐毅为齐王。看到燕昭王这番动作,乐毅自然感激涕零,誓死报效。称王之事当然纯属子虚乌有。列国看到燕国君臣相得,也不敢从离间其君臣关系上下手了。
攻击乐毅的人是否有什么背景不得而知,但燕昭王对此事的处置十分得体,显示了一个老练政治家炉火纯青的政治手腕。在大会上痛斥攻击乐毅的人,一方面做给列国看;另一方面也是做给乐毅看,“我是绝对相信你的”。至于是否称王,燕昭王心里也在打鼓,但他玩这一手使乐毅更为感激其知遇之恩,同时也防止了有人策动乐毅。前面提到,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君臣关系的特点,大臣独掌重兵,成大功于外时,往往也是反间得行之际。由于燕昭王的贤明处理,他在位期间燕国君臣保持了上下一心之局。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惠王。燕惠王当太子时,与乐毅有矛盾。齐国即墨守将田单,认为施展离间的机会到了。
田单为人机警有谋,是齐国王族的远支亲属。燕未破齐前,他尚未被人知,只不过当个小官吏。燕国攻齐,田单率族人逃难,他先让族人用铁皮加固了车轴,又命把车轴突出于外的部分截掉。这样避免了逃难途中与别的车相撞。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田单率族人平安逃到即墨。即墨大夫在守城作战中阵亡,田单被推为即墨守将。
田单决定利用燕国新君与乐毅的矛盾,他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齐王已死,齐国未被攻破的城只有两座。乐毅怕被燕王杀掉,不敢回燕国。他以伐齐为名,实际想在齐国称王。齐人并未完全归附,所以他暂缓攻即墨以待齐人归降。齐人最怕的就是换别的将领来,那样即墨必破无疑。”谣言传到燕惠王耳朵里,他就派骑劫去代乐毅为将。乐毅怕回去真的被杀,跑到了赵国。燕军将士为此愤愤不平,上下离心。
看到反间奏效,田单又使出第二着。他命人散布谣言:“我就怕燕军把被俘齐军士兵的鼻子挖掉,让他们走到队伍前面与齐军作战。”愚蠢的骑劫如法炮制。燕军的残暴,使守城齐军不敢有投降之心了。田单又派间谍到燕军中去散布:“我唯恐燕人掘城外先人坟墓,令将士心寒。”骑劫又照办不误,命士兵掘坟焚尸。守城齐军看见了,痛哭流涕,誓与燕军血战到底。乐毅率军伐齐时,曾有一套占领军政策,禁止侵掠百姓,废除齐国苛政,礼贤下士,收到了一定效果。可经过骑劫这么一通胡来,已被破坏无遗。
田单此时与士卒共甘苦,亲自参加修工事,并把自己的妻妾编入队伍参加守城。同时他命令部队装出已虚弱不堪的样子,把精壮士兵隐蔽起来,由老弱病人、妇女登城守望。他还一着接一着地开展了欺敌、惑敌行动。
他先派人到燕军去约定投降日期。燕军士兵看到请降使节来了,兴奋得欢呼起来。田单又从百姓中凑齐了黄金千镒,送到燕军。本来已生厌战之心的燕军,认为战争快结束了,警惕性随之大为降低。
田单命士兵把城中千余头牛都披上画着五彩龙文的衣服,把尖刀绑在牛角上,牛尾绑上油脂。他还指挥士兵把城墙悄悄挖了十几个洞。出击那天夜里,田单命士兵点着牛尾,被火烧痛的牛从洞中蹿出直冲燕军。五千名壮士紧随其后。城中男女老幼把各种铜器敲得震天动地。梦中惊醒的燕军吓得魂飞魄散,狼狈而逃。将军骑劫被杀。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的城邑都乘机驱逐燕军,很快恢复了齐国旧地。
田单把齐襄王从莒迎到临淄,开始治理刚刚恢复的齐国。田单被封为安平君。
燕惠王这才觉得办了蠢事。此时乐毅已被赵国封为望诸君;赵国企图以他的名气来吓唬燕、齐两国。燕惠王唯恐乐毅将为害于燕,就派人去责备乐毅,并向乐毅表明,当初不过是想让乐毅回国休息,让骑劫代乐毅为将也是左右人出的主意。乐毅当然已心灰意冷。在回信中,他回顾了自己和燕昭王兴兵伐齐的经过,并表示“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忠臣去国,不洁其名”。燕惠王为了拉拢乐毅,封其子为昌国君。乐毅往来燕、赵两国间,最后死于赵国。
封建君主制度下,君臣关系往往是间谍能够攻破的薄弱环节。君主与得力将帅间信任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的贤明与否。人亡政息,人事变迁,将给这种关系带来极大变化,缺乏一种制度来保证相互间的信任。这与君主一人“家天下”的独裁政治状况有必然联系。在后面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君主们为了防止将帅专权,往往采取派亲信进行监视等措施,成为影响将帅在战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也成为间谍战的一个因素。
田单散布的谣言是有意引导敌人做出引起齐国军民愤怒的事,通过曲折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见对敌方散布的假情报进行分析是十分困难的。要判定敌方真实意图,必须对敌人心理状态、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否则,就会导致战略、战术及政策上的失误。而做出这些判断,对骑劫这一介武夫来说,的确是太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