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春秋 战国的间谍活动(14)

第十五节 人质之功

燕昭王在派苏秦为间谍,在列国中大肆活动的同时,还忧虑着燕国东北部的东胡。东胡是当时我国北部地区活动的众多游牧民族之一。其经济、文化比起当时战国诸雄要落后。但它仗着骑兵优势,经常对毗邻的燕、赵、秦诸国进行袭扰。这些民族内部已出现了奴隶主贵族。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贪婪要求,东胡在与燕、赵、秦等国的战争中常常残酷地掠夺人口和财物,使这些国家不得不想方设法对付。

燕昭王在东胡强盛的形势下,为了表面上结好东胡,派燕将秦开为人质,到东胡去。秦开是燕之“贤将”。这一人选,燕昭王是动了心思的。秦开到东胡后,颇受东胡统治者信任。过了一段时间,秦开就返国了。

燕昭王选准时机,发兵讨伐东胡,统兵将领正是秦开!由于秦开熟悉东胡情况,因此旗开得胜,东胡被击退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了。燕国在占领的东胡之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大大拓展了领土。

《史记·匈奴传》对这段史实记载甚简,但值得我们重视。战国之际,互派人质是常有的事。但人质如果是经过刻意挑选的,则必然会在某一天起到一般间谍难以起到的作用。燕昭王以贤将为质,可以说从那天起,就为击溃东胡埋下了伏笔。有意识地派将来可能担当重任的将领深入未来战场(以公开身份去,且不冒风险),了解情况,其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一旦有事,这些将领可以凭借对敌人的深入了解率兵击敌。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培训将领知己知彼的办法了。如果有意识地把这作为培训将领的一种必经之地,则将造就出目光远大,熟悉对方社会、政治、军事、文化诸方面情况的统帅。当然,派出去的人选应当是第一流的,并真正能了解情况,有研究能力的人。

东胡对秦开一类人毫无戒备,任其返国(是否逃回不得而知)是极为愚蠢的。当代间谍战中,对敌人或潜在敌人派出的使节、人质进行监视是起码的常识。但战国时,除秦国外,大多数国家并未自觉做到这一点,既无对这类人的监控,也无有效的出入境严格核查。

此外,战国之际,各国对自己国家内各类人才,尤其是深知内情的人才之去留,心中无数。当然要让一个国家的管理者对此胸中有数,并从有利方面予以利用,也确是一个难题!

在当代,通过派遣外交官、武官,培养熟悉对方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的人才,已经成为制度化的渠道。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派往有关国家的武官,后来几乎都成为统兵与有关国家作战的主官。通过派往有关国家长驻,培养自己的战略人才,应当是政府为推行自己的全球战略,高瞻远瞩地予以推动的战略举措。

第十六节 水之深浅

公元前301年,齐国以楚国背弃合纵之约,与秦国勾结为借口,联合韩、魏两国攻打楚国。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联军攻入楚国。楚怀王派将军唐蔑率军迎敌。两军隔泌水(今河南泌阳河)相峙,达六个月之久。

齐王沉不住气了,派辩士周最火速赶到齐军营,督促匡章赶快决战。周最是有名的舌辩之士,他以刻薄的语言讽刺匡章,并进行威胁。匡章面色凝重地回答:“大王可以将我杀头、免职,使我家族受害。但大王不能强迫我在不该作战时去决战,在应当决战时不战!”

匡章命“候者”(专门进行侦察、警戒的士兵)去寻找可以渡河击楚的地方。楚军以乱箭齐射,使“候者”无法测量水的深浅。恰巧有一个在河边饮牲口的百姓看到了。他对“候者”说:“水的深浅很容易知道。楚军严阵以待之处,也是水浅之处。楚军防守不严密,士卒稀疏的地方,河水都是深的。”齐军“候者”非常高兴,马上请这人一起去见匡章。齐军终于选定了渡河地点。

当夜,匡章挑选齐军精锐,在漆黑的夜幕掩护下,与韩、魏军队一起向楚军发动袭击,双方决战于垂沙。

楚军万万没想到联军竟从楚军防守最严之处发动突袭,被打得大败。将军唐蔑被杀。联军占领了垂丘(河南泌阳北)。

“候者”的出现,表明战国时军中已有了专门进行侦察活动的人。战前侦察,尤其是对作战环境的侦察,已成了作战前的必行之事。战时战场情报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取得熟悉当地环境的人的支持。这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讲的“乡间”。在这个战例中“乡间”是偶然发挥其作用的。要使“乡间”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对敌方社会、经济情况乃至风土人情进行长期的研究、积累,才能一入其境就开展活动。

那位百姓对楚军的分析,实际上是通过间接推理,来推知了解对象(水之深浅)情况的。战时或平时,通过对敌军动向进行周密的归纳与演绎推理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许多视线之外的东西,战略与战役、战术侦察都是如此。科学的研究分析方法,是影响谍报工作的重要因素。

第十七节 胆识过人的君主

前面已提到燕、赵、秦等国都受到东胡的侵扰。燕昭王为对付东胡,派秦开为质。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则以“胡服骑射”,推动军事改革来对付东胡。

赵武灵王名雍,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在位。他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公元前307年,为使赵国军队能在对外战争中取得对东胡、中山、秦、燕的优势,他下达了胡服令,命全国官吏、军人穿上胡服,以利于作战。赵国贵戚、大臣纷纷反对。赵武灵王断然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胡服令得以推行,赵国果然强盛起来。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给太子何,自称“主父”,实际仍执掌赵国大权。

赵武灵王所以作这番改变,是为了在他率军经略远方时,国内保持稳定。他想西向图秦,决定亲自到秦国去探查虚实。

入秦之前,赵武灵王想亲率军队自西北攻打胡地,并想从云中、九原南下袭击秦都咸阳。可想而知,其到秦国去时,所经之处也一定与这一战略计划有关。

赵武灵王自称是赵国使节,到了咸阳。秦昭王根本没想到站在面前的赵国使节竟是赵国主父。接见完毕后,秦昭王觉得此人举止轩昂,言谈中口气甚大,不像一个普通使节,立即派人去追。但主父此时已经出了咸阳。秦昭王审问与他同来的人,才知道是主父亲自到了咸阳。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甚为少见的事。秦人为此大为惊恐。

根据深入秦国所做的亲身观察和搜集到的情报,主父认为秦国实力雄厚,决定移兵中山、东胡等地。

为了准备进攻中山,主父先派出了间谍,到中山去进行战略观察。他派李疵肩负着秘密使命出使中山。

回到赵国后,李疵对主父讲了自己出使中山的观感。他对主父说:“中山国可以吞并,如果您不抓住时机进攻中山,恐怕这块肥肉就会被别的国家吞下去。”主父问他:“您为什么提出这种看法,依据何在?”李疵说:“中山国的君主,经常坐着他的御车到破旧小屋子里去拜访贤明有才之士。经常去的有七十多家。”主父不解地问:“这是贤明之君呵!怎么可以轻易出兵讨伐呢?”李疵却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分析道:“中山王好士,全国百姓就会好虚名而不去务农。尊重贤士,农民就会懒惰,战士也因不受重视而松懈。像这样一味重视游士而不灭亡的,我还从未见过!”

主父觉得李疵讲得有道理,就遵从他的意见,派赵军进攻中山。公元前296年,赵国终于吞并了中山。赵国在战争中拓展了土地,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强的国家。

李疵深刻、犀利的战略眼光,独到的政治、经济战略分析,为赵国主父下决心灭中山提供了依据。在间谍战中,派出大专家、大学者、有战略眼光的参谋,对敌对国家或潜在对手,进行战略观察,非一般间谍刺探情报可比。以公开身份完全可以进行这类活动。因此,“以上智为间”,在制定大战略时,必不可少。

一国最高统帅深入虎穴,进行谍报活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失之轻率,带有浪漫色彩。但是一国最高统治者必须对情报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对情报有其敏感性。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某些实地调查,至少掌握第一手的情报资料,是进行重大决策时不可缺少的。

第十八节 诱捕

赵武灵王出关而逃,另一位国君可就没这么幸运了。这位国君陷入敌手并非由于他胆大,而是由于昏庸。

公元前300年,秦军大举攻楚。楚军死者达三万余人,将军景缺被杀。第二年,秦军又攻克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秦昭王以大兵压境,写信给楚怀王,约其在武关(今陕西商南东南)会盟。

楚怀王接到信后,犹豫不决。大臣昭睢进谏:“大王不要去,现在应发兵加强楚国的防卫。秦乃虎狼之国,不可轻信。它久有吞并诸国之心。”他儿子子兰却劝他前往会盟,子兰说:“不能使秦国断了与我交好之念。”楚怀王最后决定应邀会盟。

听到楚怀王前来会盟,秦昭王立即命秦将率兵埋伏于武关,同时打出秦昭王的旗号,引诱楚怀王。

楚怀王的车队一入武关,秦军伏兵立即关闭武关,劫持楚怀王到了咸阳。秦昭王以对臣下之礼对待楚怀王。楚怀王这才后悔没听昭睢之言。秦国企图以楚怀王来换取巫、黔中两郡。楚怀王先受骗于张仪,如今又受胁迫,气得他干脆豁出来了,就是不答应秦国割地的要求。秦昭王也就把他扣在秦国。

楚国大臣为了安定国中,绝了秦国挟楚怀王割地的念头,立太子横为君,是为顷襄王。秦昭王恼羞成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又夺取了楚国十五座城才住手。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趁秦人不备逃跑了。秦国发觉后,立即封锁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想经赵国回楚国。赵国不敢让其入境。楚怀王又想取道魏国,此时追兵已到,又将其抓了回去。楚怀王连吓带气生了病,公元前296年死于秦国。秦国把楚君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楚国人对秦恨得咬牙切齿,诸侯也对秦非常蔑视。秦、楚自然断绝了关系。

秦国在劫持楚怀王时,使用了外交欺诈手段与武力相结合的方法。秦王命一将军打着他的旗号出现在会盟地,表明在外交中制造假情报的手段已较为普遍和复杂了。这种对国内君主、将领的行踪进行冒名顶替的欺骗手段,往往使敌人的判断出现极大失误。

当然从秦国这次行动的总收益看,政治上损失大了一些。秦国的失误在于对楚怀王在楚国的地位、作用,做了过高估计。如果让楚怀王这个昏庸之君留在他的位子上,对秦国更为有利。

秦国的这种失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制度虽然是一人“家天下”的独裁形式。但一旦君主被杀或被俘,这种封建政治制度就会显示出它是由一个地主阶级集团来统治的特点。只要国内不乱,会按程序产生新的君主,使制度运转如常。秦国也被这种“家天下”所迷惑,因此一意孤行,在楚怀王这张牌已丧失作用后,仍不及时改变策略。

间谍战中的秘密谋略斗争,归根结底是由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并通过各种制度起作用的。任何一种间谍战谋略、手段的运用,都要在具体环境中,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才能看清其效能,预见其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