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
- 杨红
- 725字
- 2021-03-31 00:43:39
一、“传播视角”的定位
基于“传播视角”的研究在许多学科领域早已“生根发芽”,开辟出许多成熟的理论路向和研究范式,并就不同的研究对象开展着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因而,首先要给本文的“传播”从数以百计的已有定义中选取一个,可以恰当地框定本文所指的“传播”。
传播学最重要的两大分支——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在过去是界限分明的。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2)而当消息来源因为需要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而使用某项技术作为媒介时,就变成了大众传播。(3)因而,比如人类学所定义的“传播”(Diffusion):一个社会的成员向另一个社会借用文化元素的过程,这里的“传播”指一个社会的习俗或惯常做法流传到另一个社会。(4)显然,这种文化的传流是较为纯粹的人际传播行为。在这一定义之下,如果将传播的对象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多的是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人际的代际传承、横向扩布行为,研究跨地域、跨民族的传播轨迹、规律和其流变性特征等。
本文所关注的“传播”,更偏向于需要借助传播渠道和传播技术实现的媒介传播,尤其是借助近现代产生的大众媒体实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与知识传播,而这隶属“大众传播”这一分支。
但在媒介传播进入所谓“新媒体时代”的时候,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界限又不再那么清晰。社交媒体的崛起和其显著的人际传播特质,使得大众传播又一定程度上回归人际传播网络之上。这时,人际传播的特点又成了大众传播内容提供方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如受众的信息反馈已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辅助位置,实时表达与即时互动成为大势所趋;受众不再满足于语言文字、静止图像甚至是预设的视听内容,提供受众主导、全感官参与的传播体验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