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养教学“三气”
一、我的教学风格
从教26年,我一直坚持的教育理想就是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情怀”“有情义”“有情趣”的大写的人,我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是“蕴藉大气、富有灵气、充满生气”的。这“三气”既是我的教学理想,也是我的教学风格。
(1)“大气”,表达我对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的追求。我的语文课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阅读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揣摩语言,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借助文字转达出的价值追求;在写作教学时,引导学生走出“小我”,走向广阔的天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哲学层面上思考人生。“大气”,还表达我对语文广袤的文化视野的追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以及作者的创作特色,我会尽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助读资料,引导学生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在一个系统的思潮流派中解读作品,认识作者;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文体语感,我会进行作文类的拓展延伸,由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章,实现“阅读群”的建构。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时光匆匆,珍惜生命,我把普希金的《一朵小花》展示给学生;为了引发学生对时光、生命的深入思考,我引入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种深层而复杂的人生感喟,会在学生清浅的心灵池水中投下一枚小小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这种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广阔的文化视野,会在学生纯净的心灵土壤中埋下一颗颗美丽的种子,它们必将生根,发芽,茁壮长大。一种“大语文”的视野,把我的教学从书本里解放出来,我努力在班级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经常给学生推荐书单,亲自为班级读书角选购好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读整本的书。学会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体现了“全语文教学”的意识。
(2)“灵气”,是我对语文教学智慧的追求。李镇西老师主张让语文课充满“灵气”与“活力”。“灵气”就是心灵之气,即师生内心深处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流淌与飞扬;所谓“活力”,指的是“活泼之力”,即语文课堂上呈现出的富于变化的蓬勃生机。语文课与数理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语文课的“灵”与“活”,即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是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我的语文课,不刻意追求课程设计的环环相扣,我喜欢与学生自然、亲切、热情、愉快地“聊天”。不做刻板的预设,善于捕捉即时生成的对话中的“灵光”,展开真实的教学。我始终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活动,所以,我一直努力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活动,带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感悟语文情怀。朗诵、演讲、辩论、电影分镜头创作、汉字听写大会、成语游戏、课本剧表演、合作作文、写作共同体建设等活动都是我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这些活动,为语文学习创设了真实学习的情境,搭建了脚手架,在活动中建构知识,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带来灵动。我在教学上喜欢“折腾”,喜欢琢磨新理念,合作学习、以学定教、活动教学以及新课程理念等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学习方式的变革,再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切的努力,都使我的课堂呈现出生机与活力。我不喜欢就着老教案讲课,我的课会跟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听课的老师经常发现,同一篇文章,针对两个班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设计处理,他们惊讶也佩服于我的“善变”。正是这种对新挑战的热衷,使我的课堂始终保持着一股年轻的气息。
(3)“生气”,是我对教学“以人为本”“以生活为基石”的追求。这里的“生气”可做这样的解释:一是“学生之气”;二是“生活之气”。“学生之气”即教学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来确定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学习个性出发来确定教学的方式。课前,我会设计活动,收集学生对文本的初读存疑,然后结合初读存疑备课。这样,我的课堂问题大部分来自学生的真实反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预习效率。课上,我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创设师生、生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学习环境,用“对话”展开教学,进行双向沟通合作。“生活之气”遵循“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的原则,把语文学习置于生活大背景下,从生活中挖掘学习素材,开发学习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我坚持的课前三分钟脱口秀,是语文课的兴奋剂,它让学生对每堂语文课都充满了期待。脱口秀是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思考,对社会热点的剖析,也是对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的引导。借鉴《奇葩说》节目开展的辩论活动,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借鉴“博客”写作,组建写作共同体,开展“纸博”写作,这相当于一个纸质的“论坛”,通过楼主发帖,组员跟帖的方式发表书面言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深度全面思考的意识。让语文学习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让我的语文教学“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