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的成长历程

善养教学之气

1991年8月,带着导师“天生一个教书坯”的鼓励走上三尺讲坛,迄今已有26个年头了。回望26年走过的路,以世俗的眼光来评价,可谓“高开低走”。一路走来,换了三个学校,每一次的调动,虽说并非主动刻意的追求,但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细细梳理,我的成长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4年。在走上讲台的前四年,凭着初出校门的文学青年的热情,再加上对教师这个职业最单纯质朴的热爱,我打响了职业生涯第一炮——所带的班级取得了学校历史上最好的高考成绩。现在回想起来,这四年可以说是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全段就两个普通高中班,没有备课组,没有指导老师,没有任何经验,有的只是热情与初心。这四年的“自由成长”为我语文“三气”的蓄养播下了种子。那个时候只有一个心思就是怎样让学生喜欢我的课,爱上语文。也许正是如此真诚且单纯的目的,让我的语文课有了最初的灵动与生气。

第二阶段,1995~2002年。1995年我调到了瑞安市第十中学,在十中的八年,学校给我创设了很多学习进步的机会,当时,我几乎成了对外公开课的专业户。每一次的公开课都是很好的成长机会,可惜的是,我喜欢独自琢磨,不太主动去请教名师,也不太关注课堂教学之外的事,故错失了很多进一步提升的机会。1999年,我参加了温州市首届骨干教师华师大培训班的学习,一年的学习,让我知道了教学之外还有教研,于是开始关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当时就萌生了很强烈的语文活动教学的想法,并自觉地运用学生的课前提问来组织课堂,但当时没有人告诉我这就是“以学定教”。现在想来,教学中的理论引领真的很重要,它会不自觉地把实践提升为一种教学研究。2000年,学校又推荐我参加了温州市首届研修班的学习,在这一年,我发表了第一篇教学论文。在十中的那八年,我开始了教学思考,诸多的学习机会开阔了我的视野,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为我教学“三气”的养成注入了更丰富的“营养剂”。

第三阶段,2002~2011年。2002年调到瑞安中学,接连几年高强度的高三教学,让我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多困惑与反思。基于对高考现代文考查效度的思考,我写了《语文教学呼唤“真”》,该文获得温州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于《教学月刊》并被人大复印期刊全文转载。2006年,学校推荐我参加了温州市首届东北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修班,两年的学习,让我对“合作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结业论文研究的就是“合作作文”这一方向。访学结束,我的求学欲望空前高涨。于是,2008年我报考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成了当年全省仅有的两名脱产学习的考生之一,也成了当年最年长的学生。从师大一年的学习,我觉得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一是因为从教近20年的经历,让我成了课堂上唯一能与教授进行真实深入对话的学生;二是我有太多的来自教学一线的真实问题与困惑,这为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动力,带着问题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2011年,我的毕业论文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获得当年师大优秀毕业论文,这为我之后在教学上不断求新改革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师大认真求学的时间里,我接触到了久违的教学心理学,经常会有茅塞顿开之感,它让我从更科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教学。做学位论文很艰难,但获益匪浅。它修正了我之前过于感性的思维,培养了我理性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为研究的效度提供了帮助。可以说这段不惑之年的求学经历让我的教学有了“大气”的底气。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2012带着学习所得,我申报了省级课题,并获得省优秀成果二等奖。撰写的几篇论文也分获省一、二等奖,开发了选修课,获市级精品课程一等奖。多篇论文案例发表于核心刊物。并积极参与学校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参加省教研室举办的任务群教学研究,以教学助教研,以教研促教学,教学教研相辅相成,进一步充足了我的教学“三气”。